广 论 新 译

�ͷ�QQ��1280183689

[�����Ŀ⡤����ļ�] ������׾����Ļ��������������� [������⡤�������] �����ԡ���Ӯ���ԡ������Եķ���Ļ�����
[��ICP��16063509��-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Ȩ����зǷ����ݣ�����������ϵ��վ������:
������λ���ķ�������̳�����͡�facebook�������ط�ת������汾վ��ַ���������ӣ�����������
Ը�Դ˹��£���������ҵ��������ۣ�Բ��ʤ�Ƹ������е����٣����뼢�˵ȣ�Ϥ�Ծ��������˸�ϰ���ã�һ�г����ߣ�
շת��ͨ�ߣ��־��̰������������������곣��˳������Ϥ�����������ʶ��֤ͬ���ϵ���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

出版前言

     在北传大乘佛教教区中,西藏佛教由于受到入藏传播佛法的大德及密续的整体修持观念这两种因素影响,完整的接受了道次第的修行观念。历代的西藏高僧大德依循着这套观念,整理佛教的种种经论,把他们如理安立在适当的层次上,以作行者修持之用。历代大德更巧妙地运用这套修道次第观来巩固他们所弘扬的教规,藉此培育出教证双美的接班人,壮大其传承。这种依次第、不苟且、不躐等不冒进的教诫,令根器不同的佛教修行者能各各因应自身的能力及条件,在不同层次的心灵修行中稳步迈进;这种殷重务实的学风令西藏佛教无论在学问或实践两方面均享有美誉,比之于其他地区的佛教毫不逊色。从西藏历代大德流传下来的修行教授及论释,足以作为明证。层次井然的教观,令行者能有说有修,依修起证。使藏地在人力及资源皆不充足的环境下,仍然代有龙象辈出。

      真正了解道次第的修行者能拥有务实的心态,从容不迫地沿着成佛的道次第迈进。当这些明了修持次第的行者发觉自心未能领会和实行所接受的法门时,便会冷静地反省自己是否缺乏了某些先决条件,经考察后便会安分地先完成某些基础训练,或先开始积集某些资粮,才会趣向下一步的修持。这种不攀缘将来的未得,不沉缅过去的已得,也不停滯在目前某些暂时立足处的心态,便是上进的良好基础。 这种外表上看似缓慢,事实上却是稳当精进(但是精进往往被误解为急进),按部就班、坚韧有力的心态,一向是有效获取成果的重要因素,这便是道次第的其中一种最具价值的贡献。

    佛陀住世时,按问法者的各別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后代的大德把佛陀开示的甘露法门,依众生心灵的升进过程归纳为道次第的三大要门:即出离心、菩提心及空见与各种支分。由于佛陀是对机开示这种三要门及其他支分教法,所以并不一定按照它们的先后程序而说,但是,若就凡夫有情的心灵发展过程而论,却是有其规律性。简而言之,道次第的三要门可摄为两大范畴:

(一)发心方便

(二)空性智慧

   发心的方便可分为缘自相续之苦而发起的「出离心」及缘他相续之苦而发起的「菩提心」。此两者若分离时,便成为小、大二乘的分水线;从「菩提心」的角度出发,前者(出离心)便会被后者摄为基础加行。事实上,不论是大乘抑或小乘,缘自身之苦及他身之苦(亦即佛陀在「苦谛」的教示)皆是趣入圣教的首要条件,所不同者只是二乘在知苦这方面而言,小乘是看重自身,大乘则同时顾及一切众生有情。大乘行者若不能对「苦谛」有深刻的理解,便无法体恤一切众生之苦,从而难以真实发起以救度众生为己任的大乘菩萨愿行。所以,缘自身之苦而生起的出离心,是发起大乘愿、行菩提心所不可缺少的基础,所以两者的先后次第是不能倒置的。

    至于空性智慧,尽管佛教小大二乘各宗对所说的空见是有粗细之別,但只要是空见正确,便是不共于外道的法印,能助行者伏断无明烦恼障垢。然而,当空慧为不同的方便发心摄持时,却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为自求解脱的出离心摄持的空慧,便会带来解脱轮回的阿罗汉果位;为菩提愿行所摄的空慧,则能引生无尽利生、三身具足的无上正觉佛果。严格来说,道次第的次第是指「出离心」与「菩提心」的修习次第,行者并不一定要在完成「出离心」及「菩提心」之后,才可以闻思修学空慧,这点也是在研习道次第时要注意的。

   道次第的各层教授于佛陀在世时,是因人而异地灵活开示,并无固定限制。但佛灭后成立的道次第教授,其内容却是硬性固定的,这便有赖学佛者对自身条件能力的真诚观察反省,才能恰如其分地修持不同层次的法门。

    无数印藏大德在殷重修习道次第的同时,还善巧地把这教授引导弟子。所以,道次第的内容及次序虽然是有其固定性,但是由于历代大德的重点各有不同,所以令道次第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传承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虽然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西藏新旧各派悉皆奉行道次第,但是在各别传承之中,由于有重显教,有重密乘,又或为了针对当时的需要,所以,道次第在西藏各派传承中的位置也有轻重之別。只要我们比较一下宁玛派、迦举派、萨迦派、格鲁派的道次第作品的性格及数量,其明显分别便一目了然。欲明个中因由,我们必须进一步探索西藏各派传承的教观见行,通过对各大传承教规的探究,能有助我们认识藏传佛教的沿革,更重要的是令我们认识到西藏大德是怎样灵活有效地运用道次第教授,从而令我们的修行信念更为坚实完整,这对于自身的修行或未来弘扬佛法而言,均具有深远的价值。

     在西藏佛教新旧各派之中,由宗喀巴大士远承阿底峡尊者而创立的「格鲁派」或「新迦当派」,堪称弘扬道次第的表表者。在格鲁派历代祖师所撰造的道次第教典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共有八部,世称「八大导引」:1、《菩提道次第广论》;2、《菩提道次第略论》;3、《菩提道次第摄颂》;4、《菩提道次第.淬炼真金》;5、《菩提道次第善说精髓》;6、《菩提道次第直授﹒趣入一切种智速疾道》;7、《菩提道次第安乐道论》;8、《菩提道次第文殊口授》。(《菩提道次第直授﹒趣入一切种智速疾道》、《菩提道次第文殊口授》亦已汉译,将于现已出版流通一编按。 )

     宗喀巴大士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略论》不但是格鲁派其余一切道次第教授的根本,更为格鲁派建立起她的显教教规。法尊译师把此论译为汉文后,道次第教授对汉土佛教行者便开始产生影响,今日,此论的研讨讲习更是蔚然成风,而且并不局限于西藏佛教团体。

    鉴于法尊译师的译本用语古朴,令人多感不易阅读,妙音佛学丛书成员不忖自陋,在研习《菩提道次第广论》之余,参考法尊译师及各种有关的中外文献,以语体文把此论重新翻译,出版流通,并为论中的经论、人物、名相,附上梵藏名称及注释,以供读者对照,愿能方便有志学人研习。

    妙音佛学丛书编辑组

编辑:仁增才郎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代序
書首禮贊

第一章 講說作者殊勝
第一節 受生為圓滿種姓之情
第二節 其身獲得功德之情
一、獲得教德之情
二、獲得證德之情
(一)成就戒學
(二)成就定學
(三)成就慧學
第三節 為佛教做事業之情
一、在印度做事業之情
二、在藏中做事業之情

第二章 講說其法殊勝
第一節 通達一切佛教為無違的殊勝
第二節 能現一切佛經為教授的殊勝
第三節 易於獲得佛之密意的殊勝
第四節 重大惡行自趨沒滅的殊勝

第三章 如何講聞具有二種殊勝的正法
第一節 聽聞之規
一、思維聞法的利益
二、對法與說法師發起服侍
三、聽聞的正規
(一)斷器三過
(二)依六種想
第二節 講說之規
一、思維說法的利益
二、發起服侍大師與法
三、以怎樣的思想行為來講說
四、對何等對象說與不說的區別
第三節 完結時共同所作之規

第四章 如何正式以教授引導學徒的次第
第一節 道的根本依止善知識之理
一、為使生起定解故稍作贅述
(一)所依善知識之德相
(二)能依弟子之德相
(三)弟子應如何依止之規
(四)依止的利益
(五)不依止的過患
(六)歸納彼等之義
二、簡要宣說修持之規
(一)正式修法
(二)破除對此修法的邪分別
第二節 依止后如何修心的次第
……

注釋藏漢文參考書目
譯后

菩提道次第广论

sKyes bu gsum gyi rnyams su blang ba”i rim pa thams cad

tshang bar ston pa”i byang chub lam gyi rim pa

(简称: Lam rim chen mo)

至尊宗喀巴大士造

妙音佛学丛书翻译组汉译

序分

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梵: Namo guru Manjughosa)

敬礼上师尊长妙音

「论前皈敬

甲一论前皈敬:

其身由万千无量圆满妙善所生,其语能成满无边有情众生的希求愿欲,其心意能如实观见一切所知境,于此向释迦尊主稽首顶礼。

身为无比大师佛陀最胜法子,应化示现于无量刹士,于此向阿逸多(梵: Ajita c。意即「无能胜」,亦即慈氏菩萨或弥勒菩萨Maitreya)及妙音(梵: Manjughosa。即文殊师利菩萨,梵: Manjushri)稽首顶礼。

能造论正确解说圣者佛陀所说《薄伽梵母》经中的极难测度密意(《薄伽梵母》。藏: bcam ldan”das ma。即是《般若波罗密多经。梵: Prajnaparamita-sutra),尊贵犹如南赡部洲顶珠庄严,美名遍扬三地(即是天人所居的天空,人类所居的地面,龙族所居的地下),于此向龙树(梵: Nagarjuna。又作龙猛)、无著(梵: Asanga)二大阿阇黎足前稽首顶礼。

能全无错谬总摄龙树、无著二大车轨(藏: shing rtachen po)所传深见、广行二派传承的圆满道体心要,于此向一切教授宝藏的持有者燃灯智(梵: Dipamkara。即阿底峡尊者)顶礼。

拥有遍观无尽佛说(经教)的慧眼,由大悲起动,为有缘行者善巧开示趣向解脱的道阶,于此向众大善知识恭敬顶礼。

「造论宗旨:

甲二造论宗旨:

现时勤修瑜伽者多属孤陋寡闻,有一些人虽然博学多闻,但却不懂得实修的扼要,而另一些人则带着偏颇的门户宗见眼光来看待经教,不能以正理抉择教义,所以他们失却智者所喜爱的殊胜圆满教授及教法扼要。有见及此,我(宗喀巴)誓愿造论阐述众位大车的道轨。

「敦嘱劝学:

甲三敦嘱劝学:

但愿那些未被偏执邪暗蒙蔽,具有辨別善恶的慧力,不愿浪费暇满人身的有缘人士能一心谛听。

「略述本论:

甲四略述本论重要:

此论包含一切佛所说法的扼要,并采纳龙树、无著二大车的教规,能圆满无缺总摄趣向「一切种智」胜者佛位的法门,亦即(上士、中士、下士)三种士夫的一切修习次第。所以本论所解说的法门便是按照菩提道次第的方式引导有缘行者达至佛地的道理。

至于讲解的规则共有两派,吉祥那兰陀寺(梵: Nalanda。那兰陀寺、阿兰陀寺。意译施无厌寺。全称那兰陀僧伽蓝Nalanda samgharama。是古中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方的大寺院,其地即今拉查基尔Rajgir北方约十一公里处的巴达加欧Baragaon。此寺是笈多王朝的帝日王在五世纪初叶建立,历代屡加扩建,遂成为古印度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学府。)的智者论师们认为应以三种清净的方式来解说正法,也就是:

(一)导师语清净

(二)弟子心清净

(三)所说法清净

后来,圣教传至「止迦摩啰室啰」(藏: Bri ka ma la shi la。梵: Vikramalasila。又作超戒寺,超行寺、能映覆戒寺。位于印度比哈尔Bihar。是波罗王朝Pala 的第二代帝王达摩波罗Dharmapala 所建。到了公元十世纪,此寺已成为即度的密教中心,于那兰陀寺、欧丹多普惹寺Udantapura、别札沙纳寺Vajrasana并称印度四大寺。)一地,据说那里的智者认为以下三种规则才是首要,此即:

(一)造论者的优胜处

(二)所说正法的优胜处

(三)说法及听法的规矩

此处是依后者的规矩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