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二 七 部队

新 二 七 部队

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新 二 七 部队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二七部队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请邀请适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更多的细节与详情请参见讨论页。

新 二 七 部队

此条目之中立性有争议。其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地方色彩。 (2021年11月7日)
加上此模板的编辑者需在讨论页说明此文中立性有争议的原因,以便让各编辑者讨论和改善。在编辑之前请务必察看讨论页。

新 二 七 部队

此条目偏重在某些见解、事件或争议上
请协助建立更平衡的陈述以符合比例原则。在移除本提示前请先讨论并解决相关问题。

二七部队,后改称台湾民主联军,是二二八事件时,由杨克煌、锺逸人、蔡铁城、黄信卿、古瑞云、谢雪红、黄金岛等台湾中部地区人士共同组织领导的反抗政府的武装民兵组织。二七部队是二二八事件时规模最大、维持最久的反抗势力组织[1],也是当时全台民众口耳相传关注的焦点。“二七部队”的名称取自二二八事件的导火线——2月27日傍晚发生在台北市的缉烟血案[2]。

目录

  • 1 背景
  • 2 历史
    • 2.1 成立
    • 2.2 集结埔里
    • 2.3 结束
  • 3 影响
  • 4 南投县二二八事件乌牛栏战役纪念碑
  • 5 二七部队纪念碑
  • 6 相关作品
  • 7 相关条目
  • 8 外部链接
  • 9 参考资料

背景[编辑]

新 二 七 部队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二二八事件发生当时,中华民国正处训政时期,当时的政府称为国民政府。1931年国民政府制订《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实行“一党训政”、“一党领政”、“一党领军”,军队由中国国民党指挥[3],政权与治权完全属于中国国民党[4],为党政军合一的体制。当时的军队称为“国民政府军”(简称为“国军”、“国府军”),实行“以党领军”的政策,军队同时效忠国民党与国家,此乃1947年12月25日行宪后改组成中华民国国军的前身。

因国民政府接管官员贪污腐败问题严重、军队纪律败坏,偷拐抢骗、开枪伤人,与民众冲突不绝。政府滥印钞票导致严重通货膨胀。陈仪本人大权独揽、颟顸刚愎[5]。政府借由统制经济的实施,透过专卖局与贸易局垄断台湾的经济命脉,限制民间经济活动、扼杀民间工商企业界的商机,造成台湾失业问题严重。政府将台湾的各种民生物资运往中国大陆支应国共内战,导致台湾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台湾开始出现少见的饥荒,各地出现抢米浪潮,治安败坏、盗贼横行、民不聊生、路有饿莩。[6][7]外省人相对于台湾人在社会地位及工作职位上具高度优势的不平等待遇,同样的职位也呈现薪资上的差别待遇,掌握资源者又对台湾人民进行种种歧视与打压,国民政府接管台湾一年多以来累积了庞大的民怨,各地反抗之声频传。

历史[编辑]

1947年2月27日晚间,专卖局查缉员在台北市天马茶房前查缉私烟,造成民众一死一伤,此即缉烟血案,二二八事件爆发。

2月28日,民众前往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前广场请愿,但遭公署卫兵无预警开枪扫射,局势至此急遽恶化。下午三时,政府发布戒严令并出动武装军警开枪扫射台北市街头民众。群众占领新公园内的台湾广播电台(即台北二二八纪念馆现址),并透过电台向全台湾广播说明2月27日晚间发生的缉烟血案,以及当天长官公署广场的流血事件,并控诉一年多来的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贪官污吏横行与军警的暴行,呼吁全台湾民众驱逐各地贪官污吏以图生存。隔日起由台北市开始的反抗政府事件蔓延台湾全岛,全台各地民众纷起抗暴。

3月2日,台中地区民众收到杨逵和锺逸人广泛印制倡议召开市民大会的传单,于台中戏院举行市民大会,共同推举台中市妇女会理事长谢雪红为大会主席,会中强烈抨击国民党暴政。参加群众决定游行示威,利用消防车鸣响警笛呼吁市民响应起义。3月3日,谢雪红在台中市参议会组成“台中地区治安委员会作战本部”,组织“人民大队”,简称“民军”。雾社地区一百多名原住民泰雅族人下山参与台中作战本部。民军的队伍计有彰化队、大甲队、丰原队、东势队、埔里队、员林队、田中队、太平队、独立治安队等等[8]。3月3日上午八时许,国军于教化会馆(空军后勤部供应分站)出动武装卡车在台中市区分途进行沿路扫射,采取两面包抄,与民军展开激烈枪战,双方皆有死伤。当日下午,各地民军自电台广播中获悉消息,纷纷赶赴台中并支援作战,与台湾中部地区多处国军的军事据点进行交战,自下午四时激战至晚上,夜雨中,枪炮声震动全台中市,国军部队陷入重重包围,试图突围失败,国军部队于当日晚间十时许缴械投降。至3月4日,民军共攻取台中市政府、台中市警察局、台中县警察局、台中市宪兵队、台中团管区司令部、台中军械库六处、台中广播电台、台中电信局、专卖局台中分局等重要机构。3月4日上午10时,台中水湳“空军三厂”(第三飞机制造厂)少将厂长云铎与民军谈和并交出武器,此时台中市区以及近郊悉数为民军控制。3月5日上午,虎尾、嘉义、高雄、台北各地的民军都向台中作战本部求援,作战本部乃将弹药交付支援作战。3月5日下午,谢雪红另组“特别志愿队”支援虎尾机场的战斗。

成立[编辑]

3月6日,作战本部将在地八部队,及四百余名青年、学生,与二战后退伍的台籍日本兵等改组为“二七部队”,由锺逸人担任二七部队的部队长。[9]

新 二 七 部队

这是一张1930年代的乌牛栏吊桥明信片,此处即为二二八事件之《乌牛栏之役》战场,图中可见乌牛栏吊桥上面有汽车在行驶。

二二八事件之乌牛栏之役中,二七部队警备队与国军廿一师交战战场现在的模样。

二七部队的基本队伍,包含黄信卿的埔里队、何集淮与蔡伯勋的中商队(台中商业学校学生队)、吕焕章的中师队(台中师范学校学生队)、黄金岛的警备队(独立治安队)、李炳崑的建国工艺学校学生队、林大宜从农村招募当过日军的农民、延平学院学生、吴振武的民主保卫队离队队员,以及包含雾社地区泰雅族原住民青年的陈明忠的突袭队等等。职务分配以锺逸人为队长、古瑞云为副官、蔡铁城为宣传部长、黄信卿为参谋长、石朝耀为联络官、何集淮负责秘书处、吴崇雄为救护军医。建国工艺学校的校长是谢雪红,由教师李炳崑带领该校学生队[10]。又根据李碧锵口述,谢雪红的兵力仅靠建国工艺学校的学生,年岁只有十四、五岁左右[11]。

3月6日下午,二七部队的埔里队成功逮捕以蔡志昌为首的军统特务份子四十多名,并将之拘禁于台中监狱。3月7日,二七部队正式成军,并驻扎于台中“干城营区”、进驻干城营房,同时修理坦克、高射炮、机枪、迫击炮,并整修机场。3月8日,二七部队驰援嘉义的战斗。3月12日,二七部队得知国军大批增援部队逼近台中的消息,考量自身实力有限,以及避免与国军在台中市区进行正面的战斗因而波及台中市民,于是部队转往南投埔里,并改称“台湾民主联军”。二二八事件期间,二七部队除攻占台中各政府机关之外,亦武装支援嘉义、南投民众反抗国军的战斗。

集结埔里[编辑]

二七部队因得知国军二十一师于3月12日已进逼台中。而当时已全盘控制台中市警、政、军机关的二七部队为避免与国军于台中市区战斗而波及市民,毅然决定于3月12日下午三时起撤出台中,并将部队,以及武器、弹药、粮食、车辆等物资暂时集结于埔里国民学校,台中至埔里间卡车来往不绝,沿途民众纷纷向民军战士致意[12][13]。3月13日上午,台湾民主联军(即二七部队)派出宣传队,分乘两辆卡车到埔里镇内各地进行宣传;宣传部长蔡铁城(《和平日报》台中总社采访主任)于车上演讲,说明该部队迁入埔里的任务,并号召埔里镇民同心协力抵抗国军21师。3月13日中午,台湾民主联军(二七部队)本部进驻埔里武德殿(现埔里镇公所位置)。3月13日下午三时许,国军21师先遣部队开抵台中,并侵占民间店铺与住宅以为营舍。

结束[编辑]

3月14日,国军21师146旅436团之一部(兵力800人)进驻草屯,并继续前进至水里龟子头地方,企图向埔里推进,二七部队分队于下午五时获悉后在中途截击,迫使国军退回草屯。

3月15日,另一路国军部队(兵力一个营)由二水经集集前进至水里坑(今南投县水里乡),并占领日月潭与门牌潭两发电厂。又一路国军部队(兵力一个连)试图经由鱼池地方包围埔里。国军分路夹击二七部队,并缩小包围圈,此时埔里对外通道均为国军封锁。当时身为台中农学院学生的突袭队队长陈明忠于晚上十时率部夜袭,兵分三路,包围鱼池警察所,16日凌晨二时,与国军21师146旅436团第2营第4连在日月潭附近发生激战,国军颇有伤亡溃退水里坑。

3月16日,增援国军进攻埔里,警备队指挥官黄金岛率领三十余名学生军驻守乌牛栏吊桥西南边600米处的南、北两侧小山峦迎战,乘地利之便,由上午十一时激战至黄昏,战场上枪声与爆炸声持续不断,国军21师146旅436团第2营伤亡逾200人,此役重创国军,史称“乌牛栏之役”。不久后因当地原住民不支持游击作战,民军孤立无援又无法与他处队伍联系,又两军兵力火力差距过大、腹背受敌,加上弹药用罄,于3月16日晚间遂行解散,结束了中部地区的武力抗争。

其中成员谢雪红、杨克煌与古瑞云于事后逃亡中国大陆;成员锺逸人、黄金岛则陆续被捕,出狱后参与台湾民主化运动。

影响[编辑]

设立于南投县埔里镇爱兰桥头(以前的乌牛栏桥所在地),以纪念二七部队对抗国军的《乌牛栏战役纪念碑》。

由于二二八事件发生当时,台湾中部地区有二七部队这一支本土武装部队以火力进行抵抗,并将开往台中市的大批国军增援部队吸引牵制转往南投山区追剿,使台中市得以成为平民未遭国军大规模滥杀的城市,如陈芳明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武装起义或武装抵抗已经发生正面作用,使民众死伤特别少。”[14]

南投县二二八事件乌牛栏战役纪念碑[编辑]

南投县埔里镇爱兰桥头(前乌牛栏桥所在地)有一纪念二七部队对抗国军的《乌牛栏战役纪念碑》,在2004年由时任南投县长林宗男设立。

二七部队纪念碑[编辑]

新 二 七 部队

台中市干城里的二七部队纪念碑。

2017年,为表彰二七部队爱乡护民,台中市新文化协会推动在台中市干城公园设立纪念碑,并捐赠给市政府,二七部队长锺逸人、警备队长黄金岛到场见证揭碑和捐赠仪式。[15]

相关作品[编辑]

  • 李乔等撰稿. 杨翠 , 编. 《青春二二八: 二七部隊的抵抗、挫折與流轉》. 二二八基金会. 2017月12月. ISBN 9789869276825.
  • 《灿烂时光》:2015年台湾偶像剧,其中描述一段战后民众武装抗暴的剧情,反映二二八事件中二七部队与国府的武装冲突。

相关条目[编辑]

  • 二二八事件
  • 台湾战后时期
  • 台湾战争史

外部链接[编辑]

新 二 七 部队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二七部队纪念碑
  • 傷痕血淚70年 二七部隊與228事件. 公共电视台. [2018-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媚麗埔里-大埔城誌-歷史大事--228事件 烏牛欄之伇. 南投县埔里镇公所. [2018-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考资料[编辑]

  • 新 二 七 部队
    中华民国主题
  • 新 二 七 部队
    台湾主题
  • 新 二 七 部队
    台中主题
  • 新 二 七 部队
    南投主题

  1. ^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组,《“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第1卷,页91
  2. ^ 自由時報-新聞辭典-二七部隊. [2022-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30條、第66條及第72條. [2019-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有關制定實施訓政之基本政策者-第3點,中華百科全書. [2014-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所立碑文
  6. ^ 族群裂痕加剧重创台湾文化发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黄秀政,新台湾新闻周刊,本土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03-01
  7. ^ 历史教学理论与实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306页,吴翎君,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8. ^ 二二八大事記,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2012-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人間, 第 2 卷,第 3-8 期. 人间杂志社. 1987: 90 [2021-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5) (中文(台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 ^ 张炎宪《二二八事件辞典 第 1 卷》第164页
  11. ^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二二八事件文献辑录》李碧锵先生口述回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二二八事件资料集》,第147页,邓孔昭,稻乡出版社,1991,“一夜间草屯公路卡车往来不断,附近民众沿途鼓助人民武装的奋斗。”
  13. ^ 《二梦全书: Jinling chun meng》,第1071页,唐人、赵元龄、邢风藻,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一夜间草屯公路车辆来往不断,附近人民沿途鼓励人民军队奋斗到底。”
  14. ^ 台灣筆記 謝雪紅籌組二七部隊. 民视. 1999-03-02 [2014-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1999-08-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5. ^ 紀念碑揭幕 林佳龍︰二七部隊就是台中精神. 自由时报. 2017-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二二八事件

  • 事件背景
  • 时间轴
  • 军事部署
  • 伤亡人数

各地事件
北部地区

  • 圆环缉烟事件
  •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卫兵开枪事件
  • 桃园警察局事件
  • 新竹县政府官舍袭击事件
  • 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
  • 台湾省政治建设协会
  • 台湾省自治青年同盟
  • 旭町事件
  • 忠义服务队
  • 《三十二条处理大纲》
  • 圆山事件
  • 基隆市区扫荡案
  • 八堵车站事件
  • 金山事件
  • 社寮岛事件

中部地区

  • 刘存忠案
  • 三二事件
  • 人民大队
  • 斗六警备队
  • 虎尾机场战役
  • 二七部队
  • 埔里之战
  • 乌牛栏之役
  • 小梅、樟湖之战

南部地区

  • 嘉义民兵
  • 嘉义市区战斗
  • 嘉义机场之战
  • 刘厝庄事件
  • 南靖糖厂事件
  • 三四事变
  • 雄中自卫队
  • 台湾自治联军
  • 高雄要塞司令部谈判事件
  • 高雄镇压

东部地区

  • 凤林镇张七郎父子三人案

后续作为

清乡行动

  • 《二二八事变首谋叛乱犯在逃主犯名册》
  • 《办理人犯姓名调查表》
  • 《台湾二二八事件处理办法要点》

抚恤平反

  • 二二八平反运动
  • 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
  • 和平纪念日
  • 《公教人员因二·二八事件损失抚恤救济办法》
  • 二二八和平日促进会
  • 《二二八事件处理及补偿条例》

纪念措施

  • 台湾各地二二八纪念碑
  • 二二八国家纪念馆
  • 台北二二八纪念馆
  • 阮朝日228纪念馆
  • 嘉义市二二八纪念公园暨纪念馆
  • 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中枢)
  • 二二八国家纪念公园
  • 虎尾三姓公庙
  • 琉球渔民慰灵碑
  • 西瀛胜境牌楼

事件调查

  • 《台湾省二二八暴动事件纪要》
  • 《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
  • 《二二八事件责任归属研究报告》

相关场所

  • 天马茶房
  • 原辰马商会本町店铺
  • 新生活宾馆
  • 虎尾合同厅舍(虎尾机场战役民军指挥所)

相关条目

  • 二二八事件受难者列表
  • 狗去猪来
  • 澎湖七一三事件
  • 1950年-1951年中华民国县市长选举
  • 二二八受刑人案
  • 三立二二八报导争议
  • 228百万人手牵手护台湾
  • 员林事件

台湾战争史

史前时期
(1624年以前)

  • 沈有容东番剿倭

荷西时期
(1624年-1662年)

  • 澎湖之战
  • 麻豆溪事件
  • 荷兰平定行动
  • 大员之役
  • 麻豆社之役
  • 圣诞节之役
  • 拉美岛事件
  • 虎尾垅战争
  • 第一次圣萨尔瓦多城战役
  • 第二次圣萨尔瓦多城战役
  • 滨田弥兵卫事件
  • 郭怀一事件

明郑时期
(1662年-1683年)

  • 郑成功攻台之役
  • 大肚王国之役
  • 郑经嗣位之争
  • 清荷联军
  • 沙辘社之役
  • 澎湖海战

清治时期
(1683年-1895年)

  • 吴球事件
  • 朱一贵事件
  • 骨宗事件
  • 水沙连之役
  • 蔡牵事件
  •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
  • 林爽文事件
    • 笃嘉庄之战
    • 弥浓庄战役
  • 朱蔚事件
  • 大安之役
  • 顶下郊拼
  • 樟脑战争
  • 戴潮春事件
  • 加礼宛战役
  • 美国福尔摩沙远征
  • 牡丹社事件
  • 狮头社之役
  • 太鲁阁战役
  • 中法战争
    • 西仔反
    • 淡水之役
    • 澎湖之役
  • 大嵙崁战役
  • 施九缎事件
  • 大庄事件
  • 观音山事件

台湾民主国
(1895年)

  • 乙未战争
  • 澎湖之役
  • 隆恩埔战役
  • 分水仑战役
  • 萧垅事件
  • 八卦山之役
  • 嘉义之役
  • 步月楼战役
  • 火烧庄战役
  • 雷公火之役

日治时期
(1895年-1945年)

  • 云林大屠杀
  • 林杞埔事件
  • 苗栗事件
  • 新城事件
  • 威里事件
  • 七脚川事件
  • 太鲁阁战争
  • 西来庵事件
  • 雾社事件
  • 太平洋战争
    • 中日战争
    • 松山空袭
    • 新竹空袭
    • 高雄大空袭
    • 台湾空战
    • 台北大空袭
    • 澎湖大空袭

战后时期
(1945年迄今)

二二八事件
(1947年)

  • 二七部队
  • 斗六警备队
  • 嘉义民兵
  • 雄中自卫队
  • 台湾自治联军
  • 乌牛栏之役
  • 虎尾机场战役
  • 嘉义机场之战
  • 小梅、樟湖之战

1949年-1953年

  • 古宁头战役
  • 大担岛战役
  • 南日岛战役
  • 湄州岛战斗
  • 东山岛战役

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
(1954年-1955年)

  • 九三炮战
  • 一江山岛战役
  • 大陈岛战役

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
(1958年-1979年)

  • 闽江口海战
  • 金门炮战
  • 九二海战

国光计划期间
(1961年-1972年)

  • 台海心战
  • 湖口兵变[2]
  • 八六海战
  • 东山海战
  • 乌坵海战

1979年-1996年

  • 六二七事件[2]
  • 小金门高炮误击厦门事件[1]
  • 第三次台湾海峡危机[2]

[1]军武误射事故。
[2]未爆发双方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