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病毒潜伏期

疱疹病毒科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生物学术语

生殖器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所引起。在性病医院临床上单纯疱疹病毒分为两型即HSV-1和HSV-2。HSV-1通过呼吸道、皮肤和粘膜密切接触传染,主要引起口唇、咽、眼及皮肤感染,少数(约10%)亦可引起生殖器感染。HSV-2则是生殖器疱疹的主要病原体(90%),存在于皮肤和粘膜损害的渗出液、精液、前列腺分泌液、宫颈、阴道分泌液中,主要通过性交传染,引起原发性生殖器疱疹。

中文名 疱疹病毒科 病    因 单纯疱疹病毒 缩    写 HSV 分    类 HSV-1和HSV-2

目录

  1. 1 简介
  2. 2 生殖器疱疹
  3. 传染源
  4. 种类
  5. 自查原发性生殖器疱疹
  1. 结构成分
  2. 3 分类
  3. 人类疱疹病
  4. 畜禽疱疹病毒
  5. 4 生物学特性
  1. 各亚科病毒的特征
  2. 诱发的肿瘤
  3. 5 基因组及其功能

疱疹病毒潜伏期
疱疹病毒科

原发性生殖器疱疹消退后,残存的病毒经周围神经沿神经轴长期潜存于骶神经节,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某些激发因素如发热、受凉、感染、月经、胃肠功能紊乱、创伤等作用下,可使体内潜伏的病毒激活而复发。人类是疱疹病毒的宿主,离开人体则病毒不能生存,紫外线、乙醚及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

感染后平均约4~5日,外阴患部先有灼热感,旋即发生成群丘疹,可为一簇或多簇,继之形成水疱。数日后演变为脓疱,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浅溃疡,自觉疼痛,最后结痂自愈,病程约2~3周。皮损多发于男性的包皮、龟头、冠状沟和阴茎等处,偶见于尿道口;女性则多见于大小阴唇、阴蒂、阴阜、子宫颈等处,亦见于尿道口。原发性生殖器疱疹,往往伴有全身不适,低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本病常复发,复发性生殖器疱疹较原发者轻,损害小,往往无全身症状。男性同性恋可出现肛门直肠HSV-2感染,其发病率仅次于淋球菌所致的肛门直肠炎,临床表现为肛门直肠疼痛、便秘、分泌物增加和里急后重,肛周可有疱疹性溃疡,乙状结肠镜检常见直肠下段粘膜充血、出血和小溃疡。

生殖器疱疹 (Genital Herpes)是单纯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在国内发病率较高,初发症状较重,在男女生殖器部位(龟头、包皮、睾丸、外阴部)或肛门周围出现数个小水泡,继而破溃形成溃疡,有时剧痛或剧痒,复发性极高。

疱疹病毒科传染源

人是单纯疱疹病毒的自然宿主。发作期、恢复期患者,以及不显症状的所谓健康带菌者为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病损处的水疱疱液、唾液及粪便中存在的病毒进行传播。本病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染,通过被污染物品的间接传染较少。此外,患生殖器疱疹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经过产道可将病毒直接传染给新生儿,或怀孕过程中患病,当机体抵抗力低时,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某些因素如情绪激动、发热、月经来潮、性行为等,使潜伏于神经节内的病毒活化后沿周围神经下行至表皮细胞引起局部病损。

原发性生殖器疱疹感染者为HSV-1型,经过一定的静止时期,继而复发病变为HSV-2型,形成周期性复发。每次发作的病程也较短,不用药通常7天左右也可消退,继而再犯,发热、月经、精神创伤、酗酒、食物及药物都有可能导致加快复发的时间。

HSV感染的潜伏期为1周至2个月,HSV-1感染主要发生于口角、唇缘、鼻孔等皮肤粘膜交界处,亦可见颜面或口唇,开始局部先有灼痒及轻度紧张感,偶有伴发神经痛。随即出现红斑,在红斑基础上发生簇集性小丘疹,迅速变为粟粒至绿豆大小的水疱,内容澄清,水疱破裂后出现糜烂面,数日后干燥结痂。自觉灼痒,偶有倦怠,不适和轻微发热等全身症状,愈合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全病程1-2周左右。

HSV-2感染主要发生于生殖器部位,患部先有烧灼感,很快在红斑的基础上发生成群的小水疱,多见男性包皮、龟头、冠状沟、阴茎等处,偶见于尿道;女性常见于阴唇、阴蒂、阴道、宫颈等处。水疱可逐渐变成脓疱,约6天左右破溃而形成糜烂或浅的溃疡,自觉疼痛。病人可发生尿道炎,出现排尿困难。多数人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有的病人可出现发热、肌肉痛及脑膜炎症状。如发于女性宫颈者可形成溃疡坏死,阴道分泌物增多,可有下腹痛。应注意有无宫颈癌发生。孕期患生殖器疱疹时易致流产、早产或死胎,并易使新生儿感染,发生新生儿单纯疱疹。本病一般经过3周左右可以痊愈,但常有反复发作,一般原发疹后1-4个月内复发,症状较原发者轻,范围亦小,局限于生殖器部位,有时仅有1-2个疱疹,病程亦短,自发病至愈合8-12天。本病也可伴有生殖器以外部位的感染,如口唇、臂部及中枢神经系统等。

疱疹病毒科种类

1.原发性生殖器疱疹 潜伏期2~7天,原发损害是1个或多个小而瘙痒的红丘疹,迅速变成小水疱,3~5天后可形成脓疱,破溃后形成糜烂、溃疡、结痂,伴有疼痛。皮损单发或融合,男性好发于龟头、冠状沟、阴茎体或尿道口,女性多在阴唇、肛周或阴道发疹,约90%同时侵犯子宫颈,也可累及直肠粘膜。常伴有发热、头痛、乏力、肌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和压痛。症状持续1~2周,一般3~4周皮损结痂、愈合。

2.复发性生殖器疱疹 多在原发感染后1~4个月内复发。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的相似,但症状轻,皮疹范围小,病程也短,一般在数日内可自愈。复发前1~2天,局部常有刺痒或烧灼感等前驱症状。临床上所见到的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绝大部分为男性,女性患者由于症状不明显常不来就诊。复发与发热、月经、日晒、寒冷、某些病毒感染有关。

生殖器疱疹的传染源:人是单纯疱疹病毒的自然宿主。发作期、恢复期患者,以及不显症状的所谓健康带菌者为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病损处的水疱疱液、唾液及粪便中存在的病毒进行传播。本病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染,通过被污染物品的间接传染较少。

原发性生殖器疱疹临床表现

潜伏期2-10日,平均为6日。发病部位男性为包皮、龟头、冠状沟、阴茎。偶可见于尿道、前列腺和精囊,同性恋者可发生于肛门、直肠;女性则为外阴、大小阴唇、阴蒂、阴道、宫颈,也可发生于肛门、直肠及尿道。原发性感染的症状往往比较严重,水疱出现前接种部位常先有灼热、瘙痒或感觉异常,女性白带增多,随之局部出现淡红色斑或丘疹,在此基础上迅速出现芝麻至绿豆大群集性紧张水疱,疱液开始较清,逐渐可变成混浊甚至程脓性。疱壁较薄,易破溃形成溃疡面较大,自觉疼痛,触动后更明显。

常发生于原发性生殖器疱疹后1-3个月内。由HSV-2感染引起者复发率较高,发作的频率也较高。第1次感染后1年内约60%的患者复发,第1年的发作次数为4-6次,有些多达10次以上。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症状,比原发性生殖器疱疹轻。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可合并骶骨神经根病:表现为臀部或股部疼痛或感觉异常、尿潴留、阴茎不能勃起等。其它合并症还有直肠炎、前列腺炎、尿道炎综合征等。妇女发生宫颈癌的危险性比一般妇女大5-10倍。

疱疹病毒科自查原发性生殖器疱疹

原发性生殖器疱疹感染潜伏期约为3~5天,患部先有烧灼感,出现红斑,很快在红斑的表面发生3~10个成簇分布的小水疱,数日后成为小脓疱,破溃后形成糜烂面和浅溃疡,局部红肿,有烧灼样疼痛。女性病人多发生于阴唇、肛门周围、阴道,但约90%的病人可同时侵犯子宫颈引起子颈炎或子宫炎;男性病人多发生于龟头、冠状沟、尿道口或阴茎体,有时可并发尿道炎。大多数患者有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疱疹病毒科结构成分

本科病毒在形态上从外至内有4 种明确的结构成分:①最外层是直径120~200纳米的包膜;②位于包膜和衣壳之间的均质层;③直径100纳米、由162个壳粒组成的二十面体衣壳;④中央为线型dsDNA(双连DNA)基因组。病毒衣壳在细胞核内装配,形成巨大的A型包涵体,后经核膜以芽生方式获得包膜(见图)。

本科病毒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引起人和许多动物多种多样的感染,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和神经组织。除急性感染外,还有潜伏感染和反复发作的倾向。某些成员具有在体内致癌和在体外转化细胞的能力。

1978年,依据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结构把本科分成α、β和γ3个亚科:① α亚科,以单纯疱疹病毒为代表种,DNA分子量较小,复制较快;②β亚科,以人巨细胞病毒为代表种,DNA分子量较大,复制较慢;③γ亚科,以爱泼斯坦-巴尔氏(EB)病毒为代表种,以感染淋巴细胞为特征。

疱疹病毒科人类疱疹病

①单纯疱疹病毒,其包膜含有病毒抗原和细胞本身成分。这种病毒有两个血清型,即1型(HSV-1、HHV-1,α)和2型(HSV-2、HHV-2,α)。HSV-1多在幼儿期感染,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侵犯皮肤、粘膜和神经系统。原发感染后,病毒可潜伏终生,受诱发因素刺激后复发,因而潜伏感染和反复发作是本病的重要特征。HSV-2多在成年人,主要通过性交传播,侵犯泌尿生殖道。两者均产生疱性病变并有致癌的可能。除人外,还可感染多种实验动物和细胞培养,引起典型的细胞病变。

②水痘-带状疱疹病毒(HZV、HHV-3,α),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两种病,只有1个血清型,尚未找到易感动物,在细胞培养中能繁殖,但不易释放。水痘多见于儿童,带状疱疹则多见于成年人,是患水痘后病毒潜伏下来并经诱发因素作用而复发的结果。

③爱泼斯坦-巴尔氏病毒(EBV,HHV-4,γ),通常为不显性感染,以后可能以潜伏感染方式在人体B淋巴细胞内终生存在,并从部分人的鼻喉部排出。已知这种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并与伯基特氏淋巴瘤和鼻咽癌的病因有密切关系。中国3~5岁儿童90%以上已感染过EB病毒。

④巨细胞病毒(CMV HHV-5,β),旧名唾液腺病毒,按宿主种属的特异性分为人巨细胞病毒、豚鼠巨细胞病毒等。本病毒的特征是复制周期长、宿主细胞明显增大并有核内和细胞质内包含体。人巨细胞病毒可由母亲传染胎儿,是引起畸胎的原因之一。

疱疹病毒科畜禽疱疹病毒

①伪狂犬病病毒(PRV,α),分布遍及全世界。猪、牛、羊和狗等动物中引起的病称奥耶斯基氏病,多数动物产生局部奇痒,最后死亡。猪是病毒的主要宿主,幼年猪被感染后常出现脑膜脑炎,成年猪不表现症状。病毒在病畜脑内浓度很高。鸡胚或1日龄雏鸡可人工感染。病毒对细胞培养的感染范围较广,并产生细胞病变。受过感染的动物,在血清中产生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人有个别呈良性伤口感染的报告。现已有预防伪狂犬病的有效疫苗。

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α),引起鸡的马立克氏病,以内脏和外周神经的单核细胞浸润和肿瘤形成为特征。1967年才被确定与禽白血病病毒完全不同。全世界均有此病毒,中国已于1973年分离出来。无包膜的裸露病毒粒具有高度的细胞结合性,在血细胞和肿瘤组织中经常占绝大多数,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很低,但有包膜的、脱离细胞的病毒粒则有很强的抵抗力,主要在羽毛囊上皮细胞中形成。本病毒不能经卵传递。它能在鸡、鸭和鹌鹑胚的细胞培养中生长,产生细胞病变和核内包涵体。多次连续传代后,其毒力减弱并丧失致瘤能力。用琼脂凝胶沉淀试验可验出A、B、C3种抗原。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它对人无害。用火鸡疱疹病毒(HVT)制造的疫苗预防效果良好。

③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α),引起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和牛传染性脓疱性外阴道炎(即媾疹)故又名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传染性脓疱性外阴道炎(IBR/IPV)病毒,20世纪50年代才在美国发现,后来许多国家陆续有报道,中国1979年从进口的奶牛中分离出此病毒。牛是天然宿主,人不易感染。病毒存在于病牛的鼻、眼分泌物和流产牛的胎盘以及公牛的精液中。病牛血清中有特异性中和抗体。美国已生产疫苗。

④马鼻肺炎病毒(ERPV,α),又称马流产病毒,能凝集马、地鼠和豚鼠的红细胞,这与多数其他疱疹病毒不同。广泛分布于全世界,中国也有发现。从马体可分离出3种疱疹病毒,即EHV-1、EHV-2和EHV-3,其抗原性各不相同。EHV-1(马鼻肺炎病毒)和EHV-2(马巨细胞病毒),尚未证明有病原性;EHV-3为马交合疹病毒,引起生殖道疾病,但也可能与呼吸道的不显性感染有关。马鼻肺炎已有预防用疫苗。

⑤禽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α),宿主特异性很强,只有鸡和雉易感。中国有此病毒。已有预防疫苗。

⑥恶性卡他热病毒(MGFV,γ)仅牛易感。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中国尚未见报道。

⑦鸭瘟病毒(DPV,α)鸭(尤其是雏鸭)、鹅和天鹅均易感,但鸡不易感。荷兰对此病毒研究最早,随后,在许多国家中发现。

疱疹病毒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可感染两栖类(蛙) 、禽类(鸡) 、哺乳类(兔、马、牛、猪、猫). 也能感染灵长类(猴) 和人类. 与其它DNA 肿瘤病毒相比较,它的特点是病 毒颗粒的直径最大并且有糖蛋白组成的被膜。对于疱疹病毒还同有一个公认而满 意的分类,常见命名法的有: ①根据分离病毒的不同宿主而命名,如禽类疱疹病毒、 猴疱疹病毒等; ②根据引起不同的疾病而命名,如单纯疱疹病毒、蛙肾腺癌疱疹病毒等 ; ③根据病毒首先发现者为名字而命名,如EB 病毒(Epstein-Barr 病毒) 、Lucke 疱疹病 毒和Marek 疱疹病毒等; ④按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和基因结构,疱疹病毒可分为α、β和 γ三个亚科。

疱疹病毒科各亚科病毒的特征

α β γ

宿主范围 变化较大,有的很广泛,有的狭窄 窄 窄

复制周期 短 长 未

潜伏位置 往往在感觉神经节里 常在唾液腺和其它组织 未知

细胞病变 对培养细胞有较高的致病性 对培养细胞致病性弱 未知

DNA 分子量dalton 85-100 ×10 6 130-150×106 85-110×106

致瘤特点 有的与肿瘤有关,对胎儿、婴 儿危害大 可致胎儿畸形 与肿瘤有关

α、β、γ亚科中的疱疹病毒在体外可转化细胞。EBV 和HSV-2 已在实验室内诱 发动物肿瘤;MDV 和Luck 桊逭畈《究稍谄渥匀凰拗髦幸?鹜艿纳鱿侔┖图α馨土?/font>; 猴蛛猴) 却不诱发肿瘤.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HSV 、EBV 与人类的恶性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 的关系。

疱疹病毒科诱发的肿瘤

病毒 自然宿主 应用无细胞提取液诱发的肿瘤 含有病毒的特异成分的肿瘤 提示与疱疹病毒有关的肿瘤

EB病毒 人类 +(狨猴、枭猴) Burkitt淋巴 瘤、鼻咽癌免疫母细胞性 淋巴结病

saimiri疱疹病毒 松鼠猴 +狨猴、枭 猴、非洲绿 猴、家兔 实验诱发的淋巴瘤和白血病 -

ateles疱疹病毒 蜘蛛猴 +(狨猴) 实验诱发的淋巴瘤和白血病 -

马立克病病毒 鸡 +(鸡) 淋巴性肿瘤 -

Lucke蛙病毒 美洲豹蛙 +(豹蛙的蝌蚪) 肾腺癌 -

sylvilagus疱疹病 棉尾兔 +(棉尾兔) 淋巴瘤 -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 人类 - - 呼吸道鳞癌

单纯疱疹病毒Ⅱ型 人类 -(?) - 宫颈癌

绵羊疱疹病毒 绵羊 - - 肺腺瘤病

豚鼠疱疹病毒 豚鼠 - - Hartly豚鼠的淋巴细胞白血病

疱疹病毒的基因组比多瘤病毒和腺病毒大且复杂,因此基因组的研究进展相对较 慢. 近些年来,由于新技术的应用,疱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别是HSV 基因组研究 还是获得了不少进展. 应用限制性内切酶的病毒性DNA 的转染试验,证明疱疹病毒的基因组内具有转化活性的区域,如在HSV- Ⅰ型病毒基因组发现一段为Xba Ⅰ切下的 23kb 的F 段,可使仓鼠胚胎细胞发生灶性的转化,转化的细胞可在半固体培养其中生长. 这种病毒基因组的片段称为形态转化区域Ⅰ(mtr Ⅰ) ,可编码一种糖蛋白,能与 DNA 结合. 但是被HSV-DNA 片段转化的细胞中没有检测到病毒性DNA.HSH- Ⅱ型病毒 SNA 中也发现有mtr Ⅱ(7.5kb) 和mtr Ⅲ(22kb) 两个片段,mtr Ⅱ在体外能转化仓鼠、大鼠 胚胎细胞和BALB/3T3 、NIH/3T3 细胞;mtr Ⅲ片段能转化仓鼠胎细胞.mtr Ⅲ片段功能上 分为两个亚片段,在细胞转化中相继地起作用,即细胞生的永生化和转变为瘤性细 胞. 但是HSV- Ⅱ病毒的mtr Ⅱ和mtr Ⅲ片段与HSV- Ⅰ型病毒的mtr Ⅰ没有同源性,因此, 这两型病毒对细胞的转化是通过不同的机理实现的. 另外,有兴趣的是,HSV- Ⅱ型的 转化区域都不编码任何早期病毒的产物,这也是与SV40 、PY 和腺病毒转化机理的不 同之处.

HSV- Ⅱ型DNA 转化的细胞内,不能检出特异性病毒性DNA 序列,尽管转化细胞 的表型仍保持着. 有人提出“打了就跑”(“hit and run ”) 的假说来解释HSV- Ⅱ型的转化 机理,因此在细胞转化得到启动和维持后就没有病毒的信息存在.EB 病毒可感染B 淋巴 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EB 病毒的基因组为170kb 双股线状,但是在Burkitt 淋巴瘤和鼻 咽癌组织及转化细胞中找到的是环状游离瘤的DNA 分子(Circular episomal DNA molecules). 应用标记的内切酶片段作为探针,结果提示少量病毒性DNA 分子可能整合 在染色体某一位置上.

虽然对EB 病毒的基因组织和表达在DNA 和蛋白质水平进行了许多工作,但是关 于EB 病毒的转化基因和转化蛋白仍未得到有意义的资料. 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EB 病 毒在诱发Burkitt 淋巴瘤中的作用可能是由于c-myc 基因的激活,而后者是第8 号染色体 与第14 号或第2 号、第22 号染色体之间易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