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苓 散 功效

五苓散

播报 编辑 锁定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的中成药

中文名 五苓散 功    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    治 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分    类 祛湿剂-利水渗湿 出    处 《伤寒论》

目录

  1. 1 功效成份
  2. 2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3. 3 重要文献摘要
  4. 4 附注

歌诀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除。

组成

用量

猪苓(去皮)、茯苓、白术各9g,泽泻15g,桂枝(去皮)6g。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10g;汤剂,水煎服,多饮热水,取微汗,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主治

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方义

本方主治病症虽多,但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在《伤寒论》中原治蓄水证,乃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太阳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称“水逆证";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湿之邪,下注大肠,则为泄泻;水湿稽留肠胃,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泻;水饮停于下焦,水气内动,则脐下动悸;水饮上犯,阻遏清阳,则吐涎沫而头眩;水饮凌肺,肺气不利,则短气而咳。治宜利水渗湿为主,兼以温阳化气之法。方中重用泽泻为君,以其甘淡,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其利水渗湿之力。白术、茯苓相须,佐以白术健脾以运化水湿。《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气化有赖于阳气的蒸腾,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伤寒论》示人服后当饮暖水,以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

配伍特点

诸药相伍,甘淡渗利为主,佐以温阳化气,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

运用

本方为利水化气之剂。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可与越婢汤合用;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可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

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专淡渗利水,主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诸证。胃苓汤系平胃散与五苓散合方,具有祛湿和胃,行气利水之功,主要用于水湿内盛之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与倍量的茵陈相合而成,具有利湿清热退黄之功,适用于黄疸湿多热少、小便不利之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 [2] 

2.方论选录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凡中风、伤寒,结热在里,热伤气分,必烦渴饮水,治之有二法:表证已罢,而脉洪大,是热邪在阳明之半表里,用白虎加人参清火以益气;表证未罢,而脉仍浮数,是寒邪在太阳之半表里,用五苓散,饮暖水,利水而发汗。此因表邪不解,心下之水气亦不散,既不能为溺,更不能生津,故渴;及与之水,非上焦不受,即下焦不通,所以名为水逆。水者肾所司也,泽泻味咸人肾,而培水之本;猪苓黑色人肾,以利水之用;白术味甘归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入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气顺矣。然表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津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溱溱汗出,表里之寒热两除也。白饮和服,亦啜稀粥之微义,又复方之轻剂矣。”

[3-4]  

附方1

组成

白术、茯苓、猪苓各45g,泽泻75g。

用法

四味共为末,每次12g,水煎服。

功用

健脾渗湿。

主治

脾胃虚弱,水湿内停证。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出处

《丹溪心法》

附方 2

胃苓汤

组成

五苓散、平胃散各6-10g。

用法

上二药合和,苏子、乌梅煎汤送下,未效,加木香、缩砂、白术、丁香煎服。

功用

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

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如水,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者。

出处

《世医得效方》

附方3

茵陈五苓散

组成

茵陈蒿末4g,五苓散2g。

用法

上二物合,先食,饮方6g,日三服。

功用

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出处

《金匮要略》 [1] 

参考资料
  • 1    张仲景.《金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08月
  • 2    张仲景.《伤寒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8月
  • 3    邓中甲.《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9月
  • 4    汪昂.《汤头歌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9月

五 苓 散 功效
维基百科中的医疗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视作专业意见。如需获取医疗相关的帮助或意见,请咨询专业人士。详见医学声明

五苓散,一方出自《伤寒论》,是祛湿剂中利水渗湿的方剂。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外散表邪的功效。可用来主治:伤寒太阳蓄水证以及水湿内停之水肿。见有症状: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此为蓄水症的表现;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是水肿、痰饮的表现。

本方剂的组成是由五味药物组成,分别是: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

目录

  • 1 方义
  • 2 现代应用
  • 3 附方
  • 4 参见
  • 5 注释及参考文献
  • 6 分类

方义编辑

根据中医方剂学认为,此症出现的病因源于太阳外有表邪,内传太阳之腑。方中泽泻甘淡化湿,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猪苓与茯苓同样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而白术健脾而运化水湿,转输精津,使水精四布;桂枝可以温通阳气,内助膀胱温阳化气,布津行水,又外散太阳经未尽之表邪,一药两用。

现代应用编辑

常用于肾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

附方编辑

  •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组成是在五苓散的基础上加上茵陈蒿末。可用来利湿退黄。
  • 四苓散(《明医指掌》),是五苓散的基础上减去桂枝,故只有渗湿利水的作用,而无温阳化气之功。
  • 胃苓汤(《丹溪心法》),是由五苓散、平胃散组成,在祛湿的过程有和中之用,故有祛湿和胃,行气利水之效。

参见编辑

  • 方剂列表
  • 五苓散 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注释及参考文献编辑

编辑 袪湿剂
燥湿和胃 平胃散 | 藿香正气散
清热袪湿 茵陈蒿汤 | 三仁汤 | 甘露消毒丹 | 连朴饮 | 蚕矢汤 | 八正散 | 二妙散
利水渗湿 五苓散 | 猪苓汤 | 防己黄耆汤 | 五皮饮
温化水湿 苓桂术甘汤 | 真武汤 | 萆薢分清饮 | 实脾饮
袪风胜湿 羌活胜湿汤 | 独活寄生汤 | 三痹汤 | 蠲痹汤 | 鸡鸣散

分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