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誠 而 不動 者 未 之 有 也

回答的基本上一个劲儿地抖私货,没有准确地回答题主的问题。起码“字义”上就没解决。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離婁章句上》

余以爲,題主可能有以下的問題需要理清。

1.“誠”是什麼意思?

2.“動”,什麼動?動什麼?為什麼《孟子》文本說至誠不動,就未之有,不誠怎麼就未有不能動?

前兩個問題就是字義的問題,後一個就是題主說的深層含義。下面就此簡述之。

1.誠是什麼?

閱讀文本都要觀照上下文,回到語境之中。而題主說的這句話,上文就很清楚何謂“誠”。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於上有道 ,不信於友,弗获於上矣。信於友有道 ,事亲弗悦,弗信於友矣。悦亲有道 ,反身不诚,不悦於亲矣。诚身有道 ,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所以說,假如您把“誠”理解爲人的一種狀態的話,人“誠”的狀態就是明善。而這一點也能在後代文獻《中庸》對於誠的闡釋中得到互證。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禮記·中庸》

而中庸對於誠的闡發還有另一層意思(不掩,這是針對天之道說的。),因為題主問的是《孟子》的文本,就不延伸了。

2.動是什麼意思?及該段文義剖析。

前後兩個動的主語、賓語分別是什麼(假設題主知道什麼是主賓......)?還是要回到原文的語境。前文從“居下”到“親矣”都是講“誠”的功用,而且邏輯是層進式的。

就簡單的圖式而言,→的左邊是結果,右邊是條件,如下所示:

居下位的臣治理人民→得到上級信任→得到朋友信任→悅親→反身誠→明善。

所以說,這是一個由近及遠的邏輯鏈條,只要你至誠,就能“動”。動的主語是自己(這裡孟子的言說對象是能勝任職務的士),動的賓語,就是由近及遠的:親人、朋友、上級領導,及至你治理的人民。所以說只要至誠,就能由近及遠地達成悦亲、信友、获上、治民的效果;反之,就不能達成。以上就是這一小句的意思。

附議:趙岐注與朱熹注比較(假設知道題主知道趙岐的《孟子章句》和朱熹的《孟子集注》)

其實這裡趙岐對“動”的對象有不一樣的闡釋

至诚则动金石,不诚则鸟兽不可亲狎,故曰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離婁章句》

為什麼會扯到金石、鳥獸?余以為是受到《孟子》之後《中庸》的影響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禮記·中庸》

雖然中庸的敘述更傾向形上學,但是由近及遠、由己及物的思路和《孟子》原文是一致的。所以趙岐就將“動”的對象延伸到金石、鳥獸。

而朱子對誠的詮釋是建立在自己的理學建構的前提下的,所以會說

誠者,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偽,天道之本然也。《孟子集注》

而在解釋題主說的那句話時,並沒有太多發揮,只是引了楊龜山的話

楊氏曰:“動便是驗處,若獲乎上、信乎友、悅於親之類是也。”

動是誠的驗證,假如不動就能驗證不誠,知道你沒有明善,也就是我上文“反之”的意思,茲不贅述。

希望能解答題主的問題,以上。

離婁章句上(十二)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註釋」

  獲於上:得其上級的信任。

  反身不誠:反是自省,誠即實在。朱注:「反求諸身,而其所以為善之心有不實也。」

  不明乎善:明是清楚。乎猶「於」。朱注:「不能即事以窮理,無以真知善之所在也。」

  天之道:趙注:「授人誠善之性者,天也。故曰天道。」朱注:「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偽,天道之本然也。」

  人之道:趙注:「思行其誠以奉天者,人道也。」朱注:「欲此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偽,人道之當然也。」

  至誠而不動:至,極點。動是感動。獲上、信友、悅親,皆感動的效驗。

「語譯」

    孟子說:「在下位者若不能得到長官的信任,對人民就沒有辦法治理了。要得到長官信任是有方法的:如不能取得朋友的信任,就不能得到長官的信任了。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方法的:如事奉父母不能使父母喜悅,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了;要使父母喜悅是有方法的:如反省自己為善之心並不誠實,就不能得到父母的歡心了。要自己的心誠實是有方法的:如不明白善的所在,就不能使自己為善的心誠實了。所以這誠實無偽,原是天所本有的道理!想要做到誠實無偽,原是人所該履行的道理啊。誠實到極點,卻還不能感動人的,是從來沒有的事:要是不誠實,也就絕沒有能感動人的道理了。」

   本章述中庸孔子之言,見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乃子思所聞於曾子,而孟子所受乎子思者,亦與大學相表裡,學者宜潛心焉。

    自古以來,良君與賢相均是相輔相成的,如堯得舜,舜得禹,商湯得伊尹等等均是,而當賢者如欲推行政事時,更要有個「誠」字,能誠其身,則言行皆實,而愛敬由衷,自然從容中禮。

    故知一個天生真誠的人,其德渾然天理,不費力氣,行止自然合道,不用心思,自然能獲得,從從容容做去,就能和道理相符,這只有聖人才能如此;進德修業者,欲效法先賢即需得用心擇取善道,努力把握方可。

至誠 而 不動 者 未 之 有 也
至誠 而 不動 者 未 之 有 也
简体English

至誠 而 不動 者 未 之 有 也

本站介紹
簡介
字體試驗頁

+

協助

+

常見問答集

+

使用說明

+

工具
系統統計

+

數位人文

先秦兩漢

儒家

顯示資料來源

+

論語

顯示資料來源

孟子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孫丑上
公孫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離婁上
離婁下
萬章上
萬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盡心上
盡心下

顯示資料來源

+

禮記

+

荀子

顯示資料來源

+

孝經

+

說苑

+

春秋繁露

+

韓詩外傳

+

大戴禮記

+

白虎通德論

+

新書

+

新序

顯示資料來源

+

揚子法言

+

中論

+

孔子家語

+

潛夫論

+

論衡

+

太玄經

+

風俗通義

+

孔叢子

+

申鑒

+

忠經

+

素書

+

新語

+

獨斷

+

蔡中郎集
墨家

顯示資料來源

+

墨子
魯勝墨辯注敘
道家

顯示資料來源

+

莊子

顯示資料來源

道德經

顯示資料來源

+

列子

+

鶡冠子

+

文子

+

文始真經

+

列仙傳

+

鬻子

+

老子河上公章句
法家

顯示資料來源

+

韓非子

顯示資料來源

+

商君書

顯示資料來源

+

申不害

+

慎子
諫逐客書

+

管子
名家

顯示資料來源

+

公孫龍子
兵家

顯示資料來源

+

孫子兵法

顯示資料來源

+

吳子

顯示資料來源

+

六韜

+

司馬法

+

尉繚子

+

三略
算書
海島算經

+

九章算術

+

孫子算經

顯示資料來源

+

周髀算經
雜家

顯示資料來源

+

淮南子

+

呂氏春秋

+

鬼谷子

顯示資料來源

+

尹文子

顯示資料來源

+

鄧析子
史書

顯示資料來源

+

史記

+

春秋左傳

+

逸周書

+

國語

+

晏子春秋

+

吳越春秋

顯示資料來源

+

越絕書

+

戰國策

+

鹽鐵論

+

列女傳

+

春秋穀梁傳

+

春秋公羊傳

+

漢書

+

前漢紀

+

東觀漢記

+

後漢書

+

竹書紀年

+

穆天子傳

+

古三墳

+

燕丹子

+

西京雜記
經典文獻

顯示資料來源

+

詩經

顯示資料來源

+

尚書

顯示資料來源

+

周易

+

周禮

+

楚辭

+

儀禮

+

山海經

+

焦氏易林

+

京氏易傳

+

詩說
字書

+

說文解字

+

爾雅

顯示資料來源

+

釋名

顯示資料來源

+

方言
急就篇
醫學

+

黃帝內經

+

難經

+

傷寒論

+

金匱要略
出土文獻

+

郭店

+

馬王堆

漢代之後

魏晉南北朝

顯示資料來源

道德真經註

+

世說新語

+

顏氏家訓

+

文心雕龍

+

抱朴子

+

人物志

+

金樓子

+

水經注

+

神仙傳

+

三國志

+

高士傳
神異經

+

洞冥記
隋唐

+

群書治要

+

藝文類聚

+

通典

+

意林
黃帝陰符經
宋明

顯示資料來源

+

四書章句集注

顯示資料來源

三字經

+

論語注疏

+

西遊記

+

三國演義

+

金瓶梅

+

封神演義

+

廣韻

+

孝經注疏

+

太平御覽

+

太平廣記

+

朱子語類

+

宋景文公筆記

+

棋經

+

郁離子
清代

顯示資料來源

+

墨子閒詁

+

紅樓夢

+

全唐詩

+

康熙字典

+

儒林外史
民國

顯示資料來源

+

墨經校釋

簡介說明

相關資料

字典

討論區

圖書館

維基

數據維基

在中檢索:

高級檢索

書名檢索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