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球正常值单位

血常规是最常用的化验手段之一,抽取外周静脉血,费用大概是二十几块钱,半个小时左右就能出结果。在教大家看血常规的结果之前,先教大家怎么看化验单。下面是一张血常规的化验单,有五列,大家关注第一列和第三列,第一列是项目名称,我们来看第一列第一行,白细胞计数,然后看第三列,可以得出,白细胞计数的结果为6.9,然后跳到最后一列参考值,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值范围为4-10,6.9在这个范围内,所以,白细胞计数是正常的。为了方便大家快速的浏览,哪项化验结果有异常,打印出来的化验单都把有异常的数值用箭头标出来了,箭头向下,说明数值低于正常值,例如下面这张图片里面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和红细胞比积,旁边都有一个向下的箭头,说明这两个数值是偏低的。

白血球正常值单位

教会大家怎么看化验单了,现在我们来看看血常规到底是查什么的?血常规主要看三个指标,分别是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我们分别来说说这三个指标有什么临床意义:

(1)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的数值或者红细胞数量代表有没有贫血,血红蛋白的参考值如下: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如果男性的值低于120,女性低于110,说明有贫血了,大于90为轻度贫血,60-90之间为中度贫血,30-60之间为重度贫血,小于30为极重度贫血。

引起贫血的原因相当多,需要进一步查,贫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例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第二是血液丢失过多,例如溶血,开放性损伤,月经失血,痔疮或者肠癌便血等等;第三类是造血原料缺乏,例如缺铁性贫血,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如果诊断了贫血,要去血液科做一系列的检查,明确贫血的病因,然后再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白细胞

白细胞是一大类细胞,包括了粒细胞,粒白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有包括了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的作用是抵抗外来物质的侵害,消灭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微生物,消灭体内衰老的细胞,清除坏死组织。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10.0)x 109/L,如果白细胞的数值升高,特别是嗜中性粒细胞细胞数量增加,常见于细菌感染,身体应激反应,创伤等等。如果白细胞的数量下降,常见于病毒感染,放化疗的副作用,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常见于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

白血球正常值单位

(3)血小板

血小板参与身体的止血和凝血过程,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如果血小板数量下降,患者的凝血时间延长,刷牙、外伤等情况容易导致出血,而且不容易止血。血小板减少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放化疗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等。

白血球正常值单位

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脾脏切除术后等等。轻度的血小板增多,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如果血小板显著增多,会导致血栓,甚至出血,需要尽早治疗。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三个主要成分,通过血常规可以反映身体的一些疾病和生理状况,我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血常规的意义,适合普通大众,对于医生来说,还需要掌握更多的内容。

到医院就诊,医生经常会刷的开出一张检查单,说:“先去验个血常规吧。”

血常规?什么鬼?为什么要做血常规,有什么用?

看到血常规检查结果,总会一脸懵圈,上面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压积、分布宽度……到底说明什么?

今天就来聊一聊最常见的“血常规”检查,到底有什么价值。


血常规——最基本的血液检验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医生也是肉眼凡胎,看不透人体内部的疾病变化。但是,医生可以通过患者血液的变化来推测这些看不透的变化。

血液由流动液体和血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

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

红细胞——搬运工。俗称红血球,是含有血红蛋白,可以向身体各种组织运送氧气并运走二氧化氮的血细胞

白细胞——守卫者。俗称白血球,是防卫细胞,可以吞噬杀伤各种病原体和坏死组织碎片

血小板——修补匠。俗称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可以汇集凝固,封堵血管破损,是血液自我防漏保护的血细胞。

血常规就是通过观察这三类血细胞数量变化及形态,简介判断疾病的检查,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在指标中,基本可以分为三类数据

计数、比例——分别计算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细胞数量、在此类血细胞中所占比例。

压积、平均体积——分别代表经过离心机离心以后某种血细胞占总血液体积的百分比、某种血细胞的平均体积大小。

分布宽度——可以理解为某种血细胞的大小均一程度,分布宽度越小说明某一血细胞体积越均等,分布宽度越高说明血细胞大小差异越大。

血常规-报告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3.5~5.5,单位:1012 /L)

大于正常值

说明血液中红细胞增多,一般可能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有关,高原地居民的红细胞计数普遍高于平原、低地居民。

小于正常值

可能提示有贫血,出血的问题,白血病患者可能有红细胞计数低的情况。

2、红细胞压积(HCT) (正常:40~48,单位:%)

大于正常值

提示患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脱水、大面积烧伤等。

小于正常值

提示贫血,出血。白血病可能导致红细胞压积降低。

3、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正常:80~97,单位:fL)

大于正常值

提示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甲状腺功能低下。

小于正常值

提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全身性溶血性贫血。

4、红细胞分布宽度 (正常:11~14.5,单位:%)

大于正常值

可能和贫血有关。

小于正常值

一般没什么特别意义。

5、血红蛋白浓度(HGB) (正常:120~160,单位:g/L)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司职氧气和二氧化碳搬运的重要蛋白质,一般血常规会单独检测血红蛋白。

大于正常值

提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小于正常值

提示贫血,出血,白血病。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正常:26.5~33.5,单位:pg)

大于正常值

提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小于正常值

提示贫血,出血。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正常:300~360,单位:g/L)

大于正常值

提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小于正常值

提示贫血,出血。

8、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4~10,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

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

小于正常值

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化疗药物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9、单核细胞计数(MONO) (正常:0.3~0.8,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

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

小于正常值

无重要临床意义。

10、单核细胞比例(MONO%) (正常:4~10,单位:%)

大于正常值

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

小于正常值

无重要临床意义。

11、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 (正常:1.2~6.8,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

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

小于正常值

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12、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 正常:43~76,单位:%)

大于正常值

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

小于正常值

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13、淋巴细胞计数(LY) (正常:0.8~4.0,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

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小于正常值

免疫缺陷、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

14、淋巴细胞比值(LY%) (正常:17~48,单位:%)

大于正常值

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小于正常值

免疫缺陷、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

15、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100~300,单位:109/L)

大于正常值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小于正常值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化疗药等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正常:9~18,单位:%)

大于正常值

血小板体积大小悬殊不均衡。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

小于正常值

提示血小板减少。

1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正常:7.4~12.5,单位:fL)

大于正常值

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粒、巨大血小板综合症、镰刀细胞性贫血等。也可能与骨髓造血功能开始恢复有关。

小于正常值

脾亢、化疗后、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