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中国制造2025

传统的“MADE IN CHINA”我们还要做,但“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应该是主打“中国装备”。

————李克强在2015年6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座谈会上说。

“集众智者成大事”,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亿万人层出不穷的新鲜点子,激发市场活力,真正推进中国制造的智能转型。

————李克强在2015年6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

促进中国制造上水平,既要在改造传统制造上“补课”,同时还要瞄准世界产业技术发展前沿。

————李克强在2015年8月21日国务院专题讲座上说。

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李克强在2015年10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

中国有完备工业体系和巨大市场,德国有先进技术,应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共同推动新工业革命和业态,达成双赢。

————李克强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时说。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发展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小微企业,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高实体经济竞争力。

————李克强在2016年3月25日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说。

“中国制造2025”突破的重点,主要应放在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上,加快推动中国工业的“浴火重生”。

————李克强在1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

我们要打一场制造业的‘攻坚战’,用先进标准倒逼‘中国制造’升级。

————李克强总理在4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就是实现制造业智能升级。

————李克强考察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时说。

我们可以加强“中国制造2025”和“瑞士工业4.0”的对接,助力双方在数字化和“工业4.0”浪潮中走在前沿,实现更高层次的互利双赢。

————李克强总理4月7日会见瑞士联邦主席施奈德—阿曼。

“互联网+”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撑,要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5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

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底蕴深厚,但需创新促智能升级。要把中国“智”造这场深刻变革进行到底!

————李克强在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众创空间时说。

中国经济要长期保持中高速,必须迈向中高端,须加速推进“中国制造2025”。

————李克强总理2015年4月23日考察泉州嘉泰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新华社柏林5月29日电(记者 乔继红)“中国制造2025”,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瞄准五大工程、十大重点领域,助力中国制造业创新和转型升级。

德国“工业4.0”,由德国于2011年提出,意欲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

二者携手,是两个制造业大国顺应数字化大潮的必然选择,是先进技术的相互学习与合作,更是互利共赢的强强联合。

携手共推数字化进程

数字化,被公认为下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特征和关键推动因素,已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的主要趋势之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曾呼吁,数字化革命正在推进,每个国家都要行动起来。西门子数字工厂首席执行官扬·姆豪兹克说,数字化解决了当今全球工业企业面临的多个难题,如快速投放市场、生产效率、柔性生产、质量控制和安全保证等,对工业发展极为重要。德国经济和能源部长布丽吉特·齐普里斯认为,数字化浪潮来袭,“谁不参与,谁失败”。

2014年,中德两国共同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认为工业生产的数字化对于未来中德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双方认为,该进程应由企业自行推进,两国政府应为企业参与该进程提供政策支持。

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中德经贸专家史世伟说,中德政府和企业界对共同推进数字化有广泛共识和强烈愿望,“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正是两国顺应数字化潮流的战略选择。虽然两国制造业处在不同发展阶段,数字化内容也有所不同,但两国在装备制造、机床等多个行业有很强的互补性,有利于推进务实合作。

政府共营合作环境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战略对接合作由来已久且进展顺利。

目前,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和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联邦教研部已建立了“工业4.0”对话机制,并相继签署谅解备忘录和框架合作协议,共同促进两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实践。两国还在“工业4.0”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领域开启系统性和战略性合作,并建成一批合作示范项目,为两国智能制造领域更多企业的合作提供信息和经验借鉴。

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席迪特尔·肯普夫说,“中国制造2025”为中德企业合作创造了新机遇。他认为,比起短期促进项目,长远来看两国政府共营的政策框架对企业合作更为重要,对高度依赖于此的中小企业作用尤为显著。

在致力于提供更有利框架条件和政策支持的同时,中德政府还加强了对智能制造业研发的投入和支持。

“中国制造2025”经过两年发展,五大工程实施效果初显。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方面,第一家国家级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已经挂牌成立,国家级的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已开始筹建,各级政府对创新研发的投入和支持也很大。德国政府也大力支持“工业4.0”科研,除了资助关键技术研发,政府还在各地建立技术中心,为企业提供免费咨询、测试“工业4.0”技术,帮助它们提高企业转型升级的速度。

史世伟认为,上游技术研发是推动产业革命的前提,中德两国政府、行业协会和大学在研发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企业联合谋求双赢

“中国制造2025”携手德国“工业4.0”,促成大量中德制造业企业成功联姻。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6年中国对德投资29.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8.6%,存量达88.27亿美元。同一年,德国对华新增投资项目392个,投资逾27亿美元,累计投资项目9394个,投资存量281.8亿美元。

近年来,华为与思爱普公司合作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宝钢与西门子联合探索钢铁行业的“工业4.0”,海尔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所合作打造天津洗衣机智能化互联工厂,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一大批中德制造业企业成功对接,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升级。

日前,德国“工业4.0”领军企业博世与中国热水器行业龙头万和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打造电热水器生产基地。先进技术融合规模优势,中国效率联手德国质量,博世牵手万和,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携手合作再添成功案例。

中国驻德使馆经商处公使衔参赞王卫东说,“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对接是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的过程,是互惠互利的合作。

肯普夫说,在基于互利共赢的自主选择过程中,中德工业企业合作成功率不断上升,“经验非常积极”。

中国驻慕尼黑总领事馆经济商务领事裴永贵说,未来中德两国企业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还有很大合作空间。

如果不想读长长的原版,这就是你的选择。

——————————————

参考:

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 德国工业4.0 战略计划实施建议

国务院 中国制造2025战略

德国工业4.0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丁纯

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和启示 李金华

————————————————

从2011年第一次出现工业4.0,到15年的完整实施计划,工业4.0已经成为了德国国家级别的重要战略。在德国面临出口下降、国内制造成本高、全球竞争力不再一枝独秀的时候,成为了德国提高国家在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方法。

解剖德国政府的“工业4.0”规划,简单可以概括为“1个核心”、“2重战略”、“3大集成”和“8项举措。

一个核心是智能+网络。利用Cyber-Physical-System建立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制造。

双重战略:

  1. 主要供应商战略:

关注生产领域,要求德国的装备制造商必须遵循“工业4.0”的理念,将先进的技术、完善的解决方案与传统的生产技术相结合,生产出具备“智能”与乐于“交流”的生产设备,为德国的制造业增添活力,实现“德国制造”质的飞跃。该战略注重吸引中小企业的参与,希望它们不仅成为“智能生产”的使用者,也能化身为“智能生产”设备的供应者。

2. 领先的市场战略:

强调整个德国国内制造业市场的有效整合。构建遍布德国不同地区、涉及所有行业、涵盖各类大、中、小企业的高速互联网络是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通过这一网络,德国的各类企业就能实现快速的信息共享、最终达成有效的分工合作。在此基础上,生产工艺可以重新定义与进一步细化,从而实现更为专业化的生产,提高德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除了生产以外,商业企业也能与生产单位无缝衔接,进一步拉近德国制造企业与国内市场以及世界市场之间的距离。

德国4.0战略是一个主要提高、保持德国在先进制造业中的地位的战略。核心还是提高德国产业的竞争力以及保持德国在国际上,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地位。比如更加的灵活定制等工业4.0的特色,以此继续发展,并且创造新的工作机会等等。

全部都是以德国的视角出发,以一个“全球供应商”的角度出发。

相比前几次所谓“工业革命”,席卷全球,改变人类的生活的革命。德国的工业4.0用一个高大上的名字,让不知所以的人觉得不明觉厉,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多么划时代的东西。

德国工业4.0工作组认为需要在8大领域采取行动:

  1. 标准化和参考架构
  2. 管理复杂系统
  3. 工业基础设施,跨国工业互联网等
  4. 安全和保障
  5. 工作的组织和设计。人员,工作流程等
  6. 培训和持续的专业发展
  7. 监管框架。保护企业数据,个人数据,贸易限制等
  8. 资源利用效率

工业4.0的目标: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

工业4.0的三大挑战:标准化,工作组织和产品的可获得性

商业模式的发展,比如汽车行业:大众,宝马,奔驰等世界一流的整车厂以及博世、大陆、舍弗勒,ZF等一级供应商以及AVL,IAV,FEV等一系列技术提供商。这形成了一个从基础技术的开发,应用,产品一直到最后客户的商业模式。

这个链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完善和稳定,因为有德国这个链条的存在,整车厂可以方便的找到供应商以及可以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供应商和技术提供商也一直会有买家,也一直有动力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术。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在这个链条的每一部分的人,都可以从这个链条中获得大量的利润。这个链条也是让德国能有现在国际地位的一个及其重要的部分。

这个商业模式的发展,也是可以实现工业4.0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或者在我看来,是一个最重要的部分。

在工业4.0中,如果也形成了有企业可以输出以CPS为核心的产品,然后带动供应商和整个链条赚钱,那就算是成功了。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这个是很困难的,就像如果你造一辆车,连轮子都买不到需要自己造,还谈什么造车。

国的车企在开始发展的时候,通过向自己的前辈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逆向,花大价钱找供应商提供成套解决方案),慢慢学到了自己的东西,也慢慢开始形成自己稳定的产业链。但是这个是有师傅存在的情况。

对于德国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三章 双重战略,成为领先的市场和供应商

领先的供应商策略,德国供应商为世界提供领先的技术解决方案,

  • IT要适应制造业的需求
  • 研究、技术和培训都作为优先事项
  • 新的商业模式

双重战略三个关键特征

  • 通过价值链及网络实现横向集成
  • 整个价值链数字化集成
  • 灵活而且可以重新组合的网络化制造体系

中国制造2025

一、发展形式大环境

新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变革。金融危机以后,各发达国家都提出了再工业化,加强制造业优势,我国面临老牌工业强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挑战。

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新常态,制造业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强,不能像过去一样忽略环境和资源影响粗放发展;人力成本大大上升,制造业转型刻不容缓。加强中国国际竞争力,重点就在制造业。

建设制造强国,大而不强。虽然我国具有全产业链,但是整体来说还是在工业化进程之中,产品档次低,缺乏世界名牌;资源利用率低,产业国际化低。

二、战略方针

指导思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

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

战略目标三步走:

  1. 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大提升。到2025年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2. 到2035年,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全面工业化。
  3. 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三、战略任务和要点

  1. 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 完善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定期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路线图。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
  • 提高创新设计能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 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提到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形成40家。
  •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应用

重点:创新,尤其是在核心技术方向的创新和研发是重点。这个制造业的创新和新技术的研发主要还是要由企业来发展,主要用市场来引导企业加强创新和研发,以国家科技计划支持核心和基础的技术研发。

2.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 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
  • 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 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
  •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推进信息化、智能化。

3. 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加强“四基”创新能力建设。统筹推进“四基”发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

重点:加强基础能力的发展,把基础掌握在自己手里。建立补偿机制,组件“四基”研究中心。

4.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 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
  • 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
  • 加快提升产品质量
  • 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建立和国际接轨的制造业质量、安全、环保标准
  • 推进品牌建设

重点:推广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方法,尽快建立国际品牌

5. 推进绿色制造

  • 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
  • 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
  • 推进资源高效利用
  • 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重点:推动绿色制造的技术、标准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6. 推动重点领域发展

  • 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
  • 主要方向(一共10个):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重点:依然是政府牵头指导重点行业发展的套路

7. 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 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 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 优化制造业发展布局

重点:向中高端发展,中低端逐渐放弃、淘汰、升级,以后的低端制造业在目前已经很难过的情况下只会越来越难, 而不是出现为了就业等扶持低端制造业

8. 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 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
  •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
  • 强化服务功能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重点:加快制造业服务业发展,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制造业除了造产品,还应该更进一步发展设计、信息、物流、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支持中西部发展有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

9. 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 提高利用外资与国际合作水平。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水平
  • 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支持发展一批跨国公司。
  • 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加快企业走出去。

重点: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加强中国企业走出去。未来趋势一定是进一步开放,支持外资投资国内的高端制造业市场,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出国上市。

四、战略支撑和保障

  •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 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 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 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 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
  • 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
  • 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在政府职能、市场、金融、税、政策方面对制造业进一步支持,扩大开放

德国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对比

德国工业4.0框架

工业4.0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框架

工业4.0中国制造2025

两个核心文件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行动的方向或基本策略、重点或优先发展的领域、支撑或保障体系。虽然德国的目标是要保证制造业的领先地位,中国则是要跻身世界制造强国行列,但二者均是在对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形势进行研判后作出的决策,均指向先进制造业。

德国工业4.0定义了德国的地位:德国是全球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机械和装备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在全球领先,占据全球信息技术的显著地位。

中国制造业的定位:中国是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制造技术较之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缺乏; 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整体内容上,工业4.0突出了行动策略,也就是供应和市场的双重战略。中国制造2025,突出了战略、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基本也就是和德国和中国的政府地位匹配。中国想要发展的战略,往往都是中央提出战略思想,集中力量。而德国则是更多中小企业作为市场和技术的基础,要跟多的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规划战略、引导。

工业4.0要建立CPS为基础的智能工厂,包括智能的生产机器、数据资料存储介质、生产资料和生产设备从入厂到出厂的整合、物流过程的数字化、信息技术的端对端等多个子系统。中国则较注重体制机制的改革以及政府的组织实施。

目标和重点领域比较:

工业4.0中国制造2025

前者主要集中于制造业生产模式、生产环境、安全保障、制度建设、员工培训等; 而后者则主要集中于生产制造的一些重要行业,并且这些行业多数是于2010 年公布的应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从重点突破的领域看,“工业4. 0”已经不再把技术、品牌等作为发展目标,而是转向生产模式、生产管理、生产安全等更高层面的制造理念。在德国,制造业已达到一种新境界; 在全球,德国制造已是一个符号、一种象征。“工业4. 0”追求的是以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工业革命生产模式。这一模式不仅要在制造技术上实现革命性的突破,还要引致生产组织方式和社会经济方面的深刻变化,引致人类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显然,这是“制造2025”没有论及的。

目标,路径和前景

工业4.0中国制造2025

在行动路径上,“工业4. 0”突出“智能”、“网络”、“系统”; 要建设CPS,将物联网和服务网广泛应用于制造领域,对制造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完整制造流程模块进行集成和数字化,构筑一种高度灵活、具备鲜明个性特征的产品与服务新生产模式。

“制造2025”则更多地集中于市场准入制度、政府经济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场环境建设、政策支持等,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能力设计等仍然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行动路径,政府在行动过程中的作用有着明显体现。

在未来前景上,“工业4. 0”是要使德国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成为世界市场领先的供应商; 要巩固德国的国际竞争地位,推动解决全球所面临的资源短缺、能源利用效率以及人口变化等问题。而“制造2025”将使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制造业结构优化,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制造的著名品牌显著增多。

“工业4. 0”的愿景更微观、具体,更多关注的是制造的产品、制造的过程、制造的模式; 而“制造2025”则更宏观、更抽象,更多关注的是制造技术、制造业结构、制造水平等。

————————————————————————

文章内容主要来自于以上参考,添加个人私货

搜索关注,“回复4”获得所有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相关资料

工业4.0中国制造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