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好 你 也 好 的 溝通 練習

交流分析理論:

每個人身上都有「父母」、「成人」和「兒童」三種狀態交互存在,當有人輕叩生命之門,到底誰該去迎接?該以那種姿態出現?

「交流分析」的目的是使人類有選擇的自由,隨意改變的自由,了解「父母」和「兒童」的真相,和他們影響目前生活的方式,同時也了解人類所生存的世界。

因此,當「父母」總不斷重複「不准這個,不准那樣」,當「兒童」總希望壞人不得好下場時,「成人」卻能安然接受「世事本無常」。人類於是可以利用「成人」去接觸現實,去發掘生活中的不平凡。

我們漸漸發現「這個世界並不是充滿小羊或黃花的田園美景,這世界彷彿只是父不父、子不子、工人失職、孩子輟學、離婚率遽增、信仰崩潰、戰亂頻頻,....」

人人都能變成交流分析專家,利用P—A—C體系的交流分析本身就是一種學習的經驗,透過這種經驗,我們可以發現做決定時揀選資料的方法,因而解放「成人」,使之超越過去的限制,體驗選擇和創造的自由,從婚姻關係、孩子問題,到道德價值和國際交流,P—A—C體系的交流分析處處適用。更可確信的是,唯有由社會中每個人共同參與,我們才能找到光明的出口。

2022-08-02更新

從上述影片我們看到有些爸媽常說:

「聽我的就對了」「我難道不是為你好」「你怎麼整天都在玩」
小孩可能回應:「嗯」「我沒有」「我不要」

這樣話不投機感覺有在溝通,其實是各說各話,正是「溝通不對頻」的現象。

從上述影片情侶的日常對話裡,可以發現這樣的情境:

「你跟她出去為什麼不跟我說?」
「那你為什麼看我手機?」
「你都不知道我在想什麼?」
「那你為什麼不從我的角度想?」

伴侶間這樣一來一往,看似有溝通,但是「通」不了,也是一種「溝通不對頻」的狀態。

生活中無論是伴侶、家人,甚至是朋友、同事,都常常「說了很多話」,卻沒有「產生溝通的進展」。從心理學家Berne的溝通分析理論來看,很可能因為彼此使用的「溝通人格」不同,讓對話陷入僵局。在讀下去之前,不妨先按下方測驗鈕,測驗你比較偏向哪種溝通人格?設想不同對象可能會有不同結果,可以分別測測看!

我 好 你 也 好 的 溝通 練習

溝通人格也有三種!溝通分析PAC理論

心理學家Berne根據臨床經驗,提出溝通分析(PAC)理論,將人們溝通時的內在狀態分為「父母(Parent)」、「成人(Adult)」、「小孩(Children)」三種溝通人格。

這三種溝通人格不一定和個人平時身分(父母、成人、小孩)一致,而是指個人溝通時的內心狀態。一個人很可能同時擁有P、A、C三種性格,面對不同人、事、物,也可能調整三種性格的比例,或切換不同性格出場。

在上面的心理測驗中,你比較偏向P、A、C哪一種性格呢?面對不同的對象,又是否會切換不同性格呢?

|P(Parent)父母型溝通-上對下,習慣照顧或指教他人

指個人傾向以「上對下」的角度溝通,又分為「愛關懷」和「愛控制」兩種面向。愛關懷的父母型,會常主動關心他人生活、情緒,甚至飲食起居(例如:吃飽了嗎?要不要我做飯給你吃?);愛控制的父母型,則習慣告訴別人應該要做些什麼事情,以質問、教導的方式提醒他人(例如:怎麼又不按時吃飯?!你這樣身體會壞掉)。

|A(Adult)成人型溝通-平等視角,習慣理性分析、就事論事

指個人傾向以「平等」視角觀看他人,分析評估事情,以外界資訊、找尋資料,綜整分析後提出想法,通常說話很有組織性、也能理解他人想法(例如:我的想法是…./我認為這件是我們可以參考…/我們分別說說看彼此的想法)。此種方式的好處是相當就事論事,不過若只重視「事情」,有時會流於忽略彼此的「心情」,不帶情感顯得有點嚴肅或冰冷。

|C(Children)小孩型溝通-初生之犢,天真自由、叛逆或順服

指個人如兒時想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去執行,期待他人滿足自己。又分為天真自由、叛逆或順服等不同路線。天真自由的小孩型,很容易快樂,常常能為他人帶來快樂,也比較容易隨情緒起舞(例如:我今晚要去喝那家的雞湯,超好喝的,大家一起去嘛,我迫不及待了);叛逆任性的小孩型,則常常賭氣、很愛說不要(例如:不說要吃什麼,但對方提了又說不要);又或者習慣於聽別人的提議,順從為之(例如:即使想吃別的也不敢提出,別人說吃什麼就說好)。

溝通人格配對:帶來的不同效果

從上述P、A、C三種溝通人格,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配對模式,會引發完全不同的溝通效果。可以分成兩大類配對說話模式:

|比較順暢的互補溝通:PP、AA、CC、PC的說話配對

當兩人使用的溝通人格一致(PP、AA、CC),通常較能在同一個頻率上對話,也比較能互相理解對方現在想表達的意思。例如PP兩人都以評論、指導的方式提出想法;AA兩者都將彼此視為理性大人、也說出自己想法、聽取對方考量;CC兩人都直接說出自己心意或感受。

比較特別的是,PC雖然兩人狀態不同,但也屬於較順暢的互補溝通。你可以想像真正的幼童和家長,幼童幾乎都以C的狀態提出想法,甚至天馬行空般地討愛或說自己的「想要」,這時身為家長,用P的狀態能夠確實「教導、引領」孩子理解更多的知識,或處事的道理,比起只求同樣以C回應,更能達到「身為家長教養」的功效。

|比較不順暢的曖昧溝通:其他的配對模式,或心口不一的說話方式

其他的配對方式,例如AP等則有可能使兩者處在不同的狀態中各說各話,一方A理性分析,而另一方P急著教導或告訴對方「該」要做些什麼;又或者AC也可能造成自說自話毫無交集的結果,一方A拿出各種資料作分析,甚至引經據典,而另一方C則說著自己的「想要」。

除了溝通人格不同造成的頻率落差,「心口不一、另有所指」也是常見言談使人反感的原因,例如「你表姊考了100分,你呢?」但其實不是真的要問對方幾分,而是帶有比較意味,這樣的溝通也常常會引起誤會或紛爭。

建立「我好,你也好」的溝通模式

究竟,用什麼溝通性格配對能夠較好促進溝通效果呢?可以嘗試以下兩種方法:

|理解對方的溝通性格

觀察對方溝通當下會使用的溝通人格為何,有助於我們用「互補溝通」,選擇當下比較能協助溝通進展的「溝通人格」出場。詳細請參考:如何決察對方當下的狀態?使用同理心的溝通三要素(反映式那篇)

|建立我好,你也好的溝通頻率

心理學家Harris參考Berne(上述溝通分析理論提出者)觀點,提出若雙方都以「成人型」溝通人格互動,可以促使彼此較充分地理解自己和對方的價值觀、考量點、需求有哪些,且能以正向觀點評論自己和他人,積極態度處理問題,進而共同找出較適合的互動模式。

當然,PAC三種模式沒有絕對好壞,重要的是對「自己和對方」的溝通人格有更靈敏的覺察。在溝通不對頻、吵半天沒進展時,能夠暫停一下、深呼吸冷靜想一想:彼此處在什麼樣的狀態,自己能夠做些什麼改變,或提醒對方留意什麼,讓溝通重新搭上線,也雙方都確實發聲、也被聽見,促使有效的談話結果。

我 好 你 也 好 的 溝通 練習

好好說話實戰演練!
-來今夏最貼近你心的-
親子教養工作坊《沒有成績單的教養課》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周麗端、何慧敏、魏秀珍、洪敏琬(2013)。親職教育。新北市:空大。

文章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