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七 如何 做

The 49th day 七七仪式

真正的孝顺是在一个人还活着的时候,一旦去世了就只剩下七个七可以做最后的一点点表示。
过后的任何动作已经是没有什么意义了…

尾七 如何 做

据《云笈七签》“魂神部” 称,人有三魂七魄。人临终时七魄先散,接着三魂即离.

[三魂] 就是 “台光、爽灵、幽精。” 带粉红色调,样子像人。

[七魄] 就是 “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飞毒、除秽、臭肺。偏灰青色调,其形像禽兽。 

活人有三魂七魄,称为 “魂魄”。魂与魄不同,三魂分为“天魂,地魂和命魂”三种。七魄分为“天冲,灵慧,气魄,力魄,中枢,精魄和英魄”七种。魂属阴,魄属阳。但是,三魂七魄又个别有阴阳之分。三魂的“天魂和命魂属阳,地魂属阴。七魄的“中天冲和灵慧二魄属阴又称“天魄”,“气魄力魄中枢魄属阳又称“人魄”,精魄和英魄属阳又称“地魄”。
三魂:[胎光] 魂属天,主人的生命,使人神清气爽,益寿延年;源自母亲;[爽灵] 魂属五行,主人的财禄,机谋,劳役,祸害,智慧等,源自父亲;[幽精] 魂属地。主一生的灾衰,情感嗜欲,耗损神气,五脏六腑之阴阳气气息。
七魄:[吞贼] 主夜间消除人体有害的物质;[尸狗] 主人体睡眠时的警觉性;[除秽] 主清除躯体的代谢物;[臭肺] 主呼吸调节;[雀阴] 主生殖功能的调节;[非毒] 主散邪气淤积,如肿瘤等;[伏矢] 主分散身体毒素。
人死后的“做七”习俗
民间相信人死后必须“归还”七魄后才能让“三魂”去另外一个空间继续另一段的“生命”。因此,在死后的每一个七天都有一种祭拜仪式来 “送还七魄” 的习俗。个别分为 “头七“ ,“二七”,“三七”…至到 “七七” 又称 “四十九日”、 “尾七” 或 “满七”。
民间也相信在每个 “七” 的期间,死者的 “灵” 会到阴间去进行一连串的 “审判” 来分析亡者在生时的一切善恶作为,之后再由阴界决定下一段 “生命” 的趋向。也就是在四十九日的第七个七以后,死者就与阳间的一切关系完全结束。

真正的孝顺是在一个人还活着的时候,一旦去世了就只剩下七个七可以做
最后的一点点表示。过后的任何动作已经是没有什么意义了…

家母于壬辰2012年12月12日12时12分谢世,在佛门开祈法师的指点安排下,
我们在能力以内敬该孝顺的佛教仪式…

平时每日简单的斎餐,民间相信亡者只用早晨和午餐,留一份晚餐给子孙,
故不用晚餐。每逢七则如以下的全餐并由法师诵经祭拜 …

尾七 如何 做

49日之尾七仪式也加入过去家族中的亡者及祖先们如以下的全餐祭拜…

尾七 如何 做

“尾七” 49日的仪式是有孝心者向亡者敬最后一份孝意…
The considerate ones attended the 49th day final ritual…

尾七 如何 做

 

尾七 如何 做

糖果献给周围的善灵们 … Candies for other nearby spirits…
尾七 如何 做
尾七 如何 做

法师诵经的全面完整仪式… The prayer rituals of the 49th day…

尾七 如何 做
尾七 如何 做

尾七 如何 做
尾七 如何 做

尾七 如何 做
尾七 如何 做

尾七 如何 做
 
尾七 如何 做

尾七 如何 做
尾七 如何 做

放生” 仪式给亡者带来“无量功德”…

  

尾七 如何 做
尾七 如何 做

安置 “灵位” 给子孙日后有机会前来祭拜敬孝 …

尾七 如何 做

尾七 如何 做

 新年除夕午餐祭拜… 法师备祭品…

尾七 如何 做
尾七 如何 做



Top Home


Previous: E-Studies 京房课程

Next: “盲年” 之说


依佛教而言,人死後的神識,被稱為「中陰身」,在七七四十九天內必定入輪迴轉世,不能逗留。佛教傳六道輪迴有天道、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鬼道、地獄道。「天道」是大善少惡業者。「人道」是少善少惡者。「傍生道」是犯愚痴重業者。「鬼道」是犯重貪惡業者。「地獄道」是犯重嗔惡業者。「修羅道」有如天之善者,卻有大嗔業,故不得為天人,而生為與天為敵之修羅,可享如天之福,善報盡了,則又入輪迴,往往墮入惡趣。做七是為了鬼道眾生而作,鬼道是因貪惡業而生,故鬼道多數為貧苦飢餓(少部分鬼道眾生為有大神通的神靈。如鳩槃荼、夜叉、羅剎等),人間子孫若積福迴向,則可使鬼道眾生稍得福報,飽餐幾頓,暫免飢餓之苦。地府神職乃是由有善業的鬼道眾生,不受飢餓之苦,但還是有其他方面苦厄,善惡業是不能相抵的,都必須受報,因此雖有善業,但還是要轉世為鬼道眾生,直到惡業盡。若轉世為其餘五道,無法收受作七積福,不過積福本身也是為自己積福。輪迴轉世是由業力所決定,其為天地大道自發而成,公正無私,非一人所能執掌。

道教借鑒佛法中七七日內人將轉世的想法,故超度亡魂,起源于六朝道經中吳國葛玄纂集《太上慈悲道場消災九幽懺》十卷及《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所見的齋儀,以深度懺悔為主,來消災度厄及超度亡魂。而做七的起源最早是出至于南朝的《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卷之八》《生神品第十九》[3]。故民間傳說,地府是天庭下轄負責管理人間事務,共有十殿掌管不同事務。一旦人死後第七天,將來到地府第一殿接受審判,如此每逢做七、百日、對年、三年之期,依序送往地府各殿受審,民間謂為「過王官」、「參詳十王」。[4]

北魏時佛教借鑑道教的「七七追薦」改為「七七齋」。《北史.外戚傳》記載外戚胡國珍去世後,北魏孝明帝在七七日中為他設千僧齋,並度七人出家為僧。可知這樣的禮俗應是從佛法的輪迴觀念而來。

民間相傳,此時若無繼嗣為其作功德、積冥福,在生時又無種下善因,將審定其生前罪業,打入地獄受報;所以,陽世的親屬每隔七日為亡者辦法事、修功德,謂之「七七齋」或「七七追薦」。[5]五代時期開始(一說為唐後期或為宋代)有傳說指目連尊者暨治下四大判官負責計算死者「七七日內,所修佛事檀施」之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