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艺术大学 科 系

相信對很多學生而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以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總是讓人傻傻分不清楚,尤其是對藝術、音樂、劇場等較不熟悉的同學們,因此我們將在這裡稍稍替台藝大以及北藝大做介紹,好讓大家可以了解這兩間知名藝術大學的差別。

北藝大創設於1982年,當時為回應台灣社會對藝術教育所抱持的深厚期待,政府一鼓作氣地投入眾多的資源成立「國立藝術學院」,並於1991年將校區定址於關渡,迄2001年改名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本校為展演創作型的藝術專業大學,並連續六年獲得教育部評定為教學卓越學校,在國內具有高等藝術教育之指標性地位。無圍牆的藝術校園,景觀饒富自然與人文風貌,使得北藝大成為孕育藝術家之絕佳場域。自創校以來,培育了許許多多的傑出藝術專業人才,師生、校友遍佈國內外展演藝術界且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為深化教學、研究、展演與創作之能量與成果,北藝大在課程、師資、學生、輔導及資源等各個面向,全力追求教學卓越、推動本校成為國際一流藝術大學。同時,體認到開拓師生視野並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性,北藝大於近年積極開拓國際交流事務,強化與國際知名藝術院校、機構建立互動與連結管道。藉由實質的學術合作、資源分享、視野拓展,在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以及學術資源上相互互惠,直接合作往來,以提升師生的國際觀,透過交流共同成長,更上層樓。

北藝大並非百年學府,但也已耕耘四分之一個世紀,在這不長不短的年歲,除了持續追求茁壯與進步之外,並且訂立目標自我超越。未來,我們除已著手規劃興建新的戲劇舞蹈專業教室之外,並且創新設立電影與新媒體學院,以與全球藝術教育發展趨勢同步脈動。而在全校師生過去所奠定的紮實基礎下,用更積極的步伐,向前邁進,持續建置具北藝大特色的藝術創意教學與學習環境、推動完善的教學學習體制、建構整合性數位學習及校務E化平台,跨域整合、跨國連結,深化各項文化藝術教育工作,達到國際標竿目標。

台灣藝術大學前身為「國立藝術學校」,成立於民國441031日,49 年改制「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838月升格「國立臺灣藝術學院」,9081改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創校之始,時任教育部長的張其昀先生曾於學校成立典禮上以「中國文藝復興的一塊沃土」深相期勉;多年來,學校始終肩挑著承先啟後的歷史任務,堅持『積極創新、追求卓越』,站在一波波迎風拔高的時代浪頭上播種與耕耘。仰望其高度,在96學年度奉核定完成全校的系所合一後,實可謂已成長為一所「完全藝術大學」。

臺藝大這半世紀多來的發展,就等同於書寫了一卷台灣藝術現代史身為國內歷史最悠久、學門分流最專精的藝術高等學府,臺藝大實可謂乃台灣藝術教育之重鎮。在篳路藍縷的創校前期,許多當代執牛耳的名家大師如李梅樹、廖繼春、李石樵、李澤藩、洪瑞麟、傅狷夫、楊英風、黃龜理、林葆家、姚一葦、鄧昌國、蕭滋、李天民……等,皆一一投入本校教學行列,不獨為當前社會打造全方位的藝術環境,更作育出無數頭角崢嶸的精銳人才,在藝術領域上大放異彩。

本校優秀的傑出校友實不勝枚舉,如榮獲第78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李安及侯孝賢、王童、馬水龍、朱宗慶、簡文彬、陳澄雄、蔡爾平、郭承豐……等知名導演、音樂家、美術家、設計家;他們的優異表現,不僅是母校引以為榮的驕傲,更在在展現本校在藝術教育上所締造的豐碩成果。

最簡單分別兩校的差異就是兩校的校區其實離的相當遙遠,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的地址是:新北市22058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而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的地址則是: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一號。很明顯地可以看出台藝大位在以前的板橋市,也就是現在新北市的板橋區,而北藝大則是位於北投,在捷運忠義站附近,校區是在山上,校地比起台藝大來說大了許多,聽說台藝大的小區相當狹小,運度的區域似乎只有一個籃球場,比照之下可以發現兩校的不同。

此外兩校專業在行的部份也可說是完全不一樣,北藝大最讓人注目的莫過於他的戲劇系以及劇場相關的學系,因為筆者為戲劇社的成員,因此對於北藝大比較熟悉,北藝大的劇場可以說是全台灣第一等的學府,尤其是其大學部的戲劇系,更可以說是孕育現代表演者的泉源。至於台藝大的美術、設計、傳播等方面似乎都比北藝大有名,許多學子在考慮填選志願時,只要是上述幾種學系,基本上都會以台藝大作為第一志願。

兩間學校對於不同藝術領域的人來說確實有不同的學術地位,而且據業界以及政大邀請北藝大老師來學校開的通識課程中有提到,北藝大的感覺比較奔放現代,給人表演者不受拘束的感覺;而台藝大則是帶有內心情感因素的學術風氣,在各種作品的呈現上運用了更多專業的理論建構成的基石去打造,與北藝大的感覺有所差異。

相信經過簡單的解釋之後不會再將台藝大以及北藝大給搞混或是認為他們為同一間學校,兩校都有許多出色的學生工作團體,也有很多藝術性的表演展覽,如果想要嘗試進入藝術領域的話可以先從學生展覽入門,這兩間學校會是最棒的選擇喔!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简称台北艺大北艺大北艺,前身为国立艺术学院),位于台湾台北市北投区关渡,是一所以艺术、表演、人文、创作等科系为主的公立大学。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NUA)
台北艺术大学 科 系
校训依于仁、游于艺
创办时间1990年9月,关渡校区工程次第完成,1991年7月下旬正式迁校。1980年10月22日,国立艺术学院筹备处因应而生,1982年7月1日,“国立艺术学院”奉准成立。
学校类型国立大学,艺术大学[1]
校长陈恺璜
教师人数520人
职工人数111人
学生人数3,532人
本科生人数1,940人
研究生人数1,452人
博士生人数140人
校址
台北艺术大学 科 系
 
中华民国(台湾)
112301台北市北投区学园路1号25°08′03″N 121°28′13″E / 25.13406°N 121.47038°E坐标:25°08′03″N 121°28′13″E / 25.13406°N 121.47038°E台北市北投区学园路1号
校区单一校区
总面积37.0855公顷
昵称妖山
吉祥物奥米加咆哮兽、犇爷[2]
网站www.tnua.edu.tw
台北艺术大学 科 系

位置

台北艺术大学 科 系

台北艺术大学 科 系

简介编辑

致力于传统与现代、在地与国际的交融并续,深化专业艺术教育,整合理论与实践、创作与展演、艺术与科技等多元面向。[3]

校内专业场馆包括戏剧厅、舞蹈厅、音乐厅、电影院,全台湾第一座艺术大学的专业美术馆,以及兴建中的科技艺术馆(预计于2021年落成)[4]。

有别于其他艺术大学之入学管道,该校主要采取独立招生,且竞争激烈,录取率低。

一些科系亦有个人申请、繁星、特殊选才等管道。

创校宗旨编辑

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本人文精神,培育艺术创作、展演及学术研究人才,以求创造艺术发展的新契机。[5]

学校沿革及大事纪[6]编辑

  • 1979年,行政院颁布“加强文化及育乐活动方案”,决心筹设一所培育艺术创作、展演及学术研究人才之高等学府。
  • 1980年10月22日,“国立艺术学院筹备处”成立。
  • 1982年,国立艺术学院成立,设音乐学系、美术学系、戏剧学系。校址在台北市国际青年活动中心。
  • 1983年,增设舞蹈学系。
  • 1985年,全校暂迁台湾省台北县芦洲乡(今新北市芦洲区)原国立侨生大学先修班及国立道南中学校址。
  • 1990年,增设音乐学系硕士班、戏剧学系硕士班。
  • 1991年,正式迁校至台北市北投区关渡。增设美术学系硕士班 。音乐学系增为双班。
  • 1992年,增设舞蹈研究所,并分设表演组、创作组。成立电子计算机中心、科技艺术研究中心。
  • 1993年,增设传统艺术研究所及成立表演艺术中心。
  • 1994年,表演艺术中心更名为展演艺术中心。增设剧场艺术研究所硕士班。
  • 1995年,增设传统音乐学系、剧场设计学系。
  • 1997年,传统艺术研究所设置传统音乐戏曲组(甲组)、传统工艺美术组(乙组)、文化资源组(丙组)
  • 1998年,舞蹈学系增设七年一贯制。
  • 1999年,美术研究所并入美术学系为美术创作硕士班。
  • 2000年,增设管弦与击乐研究所硕士班、音乐学研究所硕士班、美术史研究所、艺术行政与管理研究所及教育学程中心。办理“亚太艺术论坛”的大型国际艺术活动。同年,配合艺术行政与管理研究所的设置,传统艺术研究所停招文化资源组,改设文化资产组。
  • 2001年,改名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并成立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及文化资源等五个学院。增设科技艺术研究所硕士班、音乐学系硕士在职专班及音乐学系博士班。
  • 2002年,增设造形研究所。传统艺术研究所文化资产组独立为建筑与古迹保存研究所;传统艺术研究所增设博物馆展示组。成立通识教育委员会。关渡美术馆及推广教育中心成立。
  • 2003年,增设剧本创作研究所、戏剧学系博士班、剧场设计学系硕士班、电影创作研究所硕士班。原舞蹈研究所拆分为舞蹈创作研究所及舞蹈表演研究所。
  • 2004年,增设美术学系硕士在职专班。教育学程中心更名为师资培育中心。
  • 2005年,与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共同合作提出“博物馆研究所”申请案,并于8月正式成立。增设舞蹈理论研究所。同年,,配合博物馆研究所的成立,传统艺术研究所博物馆展示组停止招生。
  • 2006年,科技艺术研究中心改名为艺术与科技中心。校务研究发展中心调整为“研究发展处”,并设置“国际交流中心”。增设艺术与人文教育研究所。完成全校公共空间无线网路架设。
  • 2007年,开设“关渡讲座”课程。承办马水龙教授获得行政院文化奖章颁奖典礼暨马水龙作品音乐会,并同步于该校传统艺术创意资源中心举办“马水龙影音作品展”。增设传统音乐学系硕士班。举办“多元与链结-世界艺术院校高峰论坛”为全台湾首次最大规模的国际艺术学校高阶主管会议。
  • 2008年,推广教育中心与传统艺术创意资源中心整合为艺术资源暨推广教育中心。艺文生态馆正式启用。于关渡美术馆举办首届《关渡双年展》。
  • 2009年,造形研究所改名艺术跨域研究所。舞蹈创作研究所、舞蹈表演研究所整并为舞蹈表演创作研究所。设立电影与新媒体学院。举办首届《关渡电影节》。
  • 2010年,增设美术学系博士班、戏剧系硕士在职专班、电影创作学系、新媒体艺术学系。电影创作研究所并入电影创作学系为硕士班、科技艺术研究所并入新媒体艺术学系为硕士班。
  • 2011年,增设动画学系、文创产业国际艺术硕士学位学程。剧场艺术研究所与剧本创作研究所整并为剧场艺术创作研究所;传统艺术研究所与建筑与古迹保存研究所整并成为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舞蹈理论研究所、舞蹈表演创作研究所整并为舞蹈研究所;美术史研究所并入美术学系。举办首届《关渡动画节》。
  • 2012年,创校三十年。以“北艺大30”为题,举行为期一年之艺术展演活动。
  • 2013年,增设舞蹈研究所博士班。
  • 2014年,增设文化资产与艺术创新博士班。
  • 2019年,增设文学跨域创作研究所。通识暨共同教育委员会改组为人文学院。
  • 2020年,舞蹈学系、舞蹈研究所整并为舞蹈学系,原舞蹈研究所取消表演创作组、理论组之分组。整并后之舞蹈学系,设有七年一贯学士班、学士班、硕士班及博士班。
  • 2021年,增设音乐与影像跨域学士学位学程。举办“奈良美智展”因游客造成之乱象,引起校方及学生的冲突。

历任校长编辑

国立艺术学院时期编辑

姓名任期
鲍幼玉 1982年7月-1991年7月
马水龙 1991年8月-1994年8月
刘思量 1994年9月-1997年8月

台北艺术大学时期编辑

姓名任期
邱坤良 1997年10月-2006年1月
郭敏芳 2006年1月 - 2006年7月
朱宗庆 2006年8月-2013年7月
杨其文 2013年8月-2017年7月
陈恺璜 2017年8月-至今

教学单位编辑

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含硕士班、博士班、硕士在职专班) 学士班主修:理论与作曲、键盘(钢琴)、声乐、弦乐、管乐、击乐硕士班主修:作曲、钢琴、声乐、指挥硕士在职专班主修:演奏(钢琴、声乐、管乐、弦乐、击乐)、音乐师资教育、演奏与实际博士班主修:作曲、音乐学、钢琴、弦乐、击乐、声乐 管弦与击乐研究所主修:管乐(长笛、双簧管、单簧管、低音管、法国号、萨克斯风、小号、长号、低音号)、弦乐(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击乐
音乐学研究所主修:学术研究、演奏与实际 传统音乐学系(含硕士班) 学士班主修:古琴、琵琶、南管乐、北管乐、音乐理论硕士班演奏组主修:古琴、琵琶、南管乐、北管乐硕士班理论组主修:音乐理论、传统戏曲
美术学院 美术学系(含硕士班、博士班、硕士在职专班) 学士班主修:创作(水墨、绘画与复合媒体、雕塑、版画)硕士班主修:艺术史与视觉文化、水墨、绘画、复合媒材、雕塑、版画 艺术跨域研究所主修:文化生产与策展实践、跨领域创意
戏剧学院 戏剧学系(含硕士班、博士班) 学士班主修:剧本创作、导演、表演、舞台监督硕士班:戏剧理论、戏剧顾问博士班:戏剧理论 剧场艺术创作研究所主修:导演、表演、剧本创作
剧场设计学系(含硕士班) 学士班主修:舞台设计、服装设计、灯光设计、技术设计、舞台监督(110年新增主修)硕士班主修:舞台设计、服装设计、灯光设计、技术设计
舞蹈学院 舞蹈学系(含七年一贯制学士班、硕士班、博士班) 七年一贯制学士班主修:舞蹈表演、舞蹈创作硕士班主修:舞蹈表演、舞蹈创作、理论与跨域身体实践(涵盖:身体理论、舞蹈教育、身心科学、表演策展与剧场构作)
电影与新媒体学院 电影创作学系(含硕士班) 学士班主修:表演、技术(摄影、录音、剪辑)、电影美术(电影美术、数位后期制作)硕士班主修:电影导演、电影编剧、电影制片;电影史与电影产业研究 新媒体艺术学系(含硕士班) 硕士班主修:媒体艺术创作、科技应用设计
动画学系学士班主修:动画(手绘、电脑绘图、实验)
文化资源学院 艺术行政与管理研究所 博物馆研究所
艺术与人文教育研究所(含硕士班、硕士在职专班) 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主修:建筑与有形文化资产、无形文化资产
文创产业国际艺术硕士学位学程 文化资产与艺术创新博士班
人文学院 通识教育中心 师资培育中心
体育室 文学跨域创作研究所

研究单位编辑

研究单位 传统艺术研究中心 展演艺术中心
艺术与科技中心 国际交流中心
艺术资源暨推广教育中心 电子计算机中心

历年杰出校友[7]编辑

2018年编辑

电影与新媒体学院:张耿豪

2017年编辑

音乐学院: 林威震、 叶时华、 石易巧

美术学院: 高俊宏、李政勇

戏剧学院: 李小平、王奕盛

舞蹈学院:简珮如、黄翊、吴孟珂

电影与新媒体学院:赖俊羽、詹凯勋、姚仲涵

文化资源学院:洪德仁、林正仪、黄英峰

2012年编辑

音乐学院:江维中、翁若珮、张琼樱

美术学院:蔡昭仪、姚瑞中、萧雅全

戏剧学院:戴立忍 、罗北安、陈似凤

舞蹈学院:郑宗龙、布拉瑞扬‧帕格勒法、余承婕

电影与新媒体学院:王雅慧 、程孝泽、郭奕臣

文化资源学院:萧宗煌 、施如芳、蔡振家

2007年编辑

音乐学院:苏立群、胡志龙

美术学院:崔广宇、曾御钦

戏剧学院:梁志民、阎鸿亚

舞蹈学院:许芳宜、吴义芳

文化资源学院:林明美、林朝号

参考文献编辑

  1. ^ 教育部 109學年度大專校院一覽表.
  2. ^ 吃草抓周 北藝大新校牛要大家叫牠「犇爺」.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6).
  3. ^ 關於北藝.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6) (正体中文(台湾)).
  4. ^ 北藝大招生資訊網. [2021-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5).
  5. ^ 關於北藝.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6).
  6.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校務公開專區.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6).
  7. ^ 傑出校友. [2021-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6).

外部链接编辑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