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自律神經?

Q:什麼是自律神經?

A:負責維持生命基本必要機能的神經,運作不隨意志改變。

自律神經支配著心、肺、腸、胃,以及其他內臟器官,是一套負責維持生命基本必要機能的神經系統,包括心跳、體溫調節、呼吸、消化、流汗……。也有人將之稱為自主神經,從字義上我們可以猜出運作,並不會受大腦意志的控制,例如大腦無法下令心臟不准跳動或者跳快些、跳慢些。 然而棘手的是,自律神經十分敏感,它雖不受大腦控制,卻很容易受到情緒、外部刺激等影響,進而出現運作不正常的情況。

什麼自律神經?

Q: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

A: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無法因應身體狀況相互調節,就是失調。

自律神經的組成有「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者作用通常是相反的,會配合身體狀況自動相互調節,例如交感神經促進血管收縮,副交感神經促使血管舒張。就特性來說,交感神經類似加油,副交感神經類似煞車。自律神經失調時就像是法拉利的油門碰上捷安特煞車,兩者無法相互調節,久而久之身體就會出現各種大大小小不協調的症狀。

Q:自律神經失調會出現什麼症狀?

A:症狀多變且無典型症狀。身體不適卻找不到原因,極可能就是!

自律神經影響的部位非常多,由於它廣泛地分布於心臟、肺、食道、胃、腸、肝臟、腎臟、膀胱、生殖器等內臟,以及汗腺、淚腺、血管、氣管、骨骼肌肉等組織器官。失調時我們的身體可說從頭到腳都可能出現不適,舉凡肌肉痠痛、頭痛、頭暈、耳鳴、喉嚨異物感、皮膚發癢、心悸、胸悶、呼吸不順、腸胃功能不佳、多汗、頻尿……甚至全身倦怠、失眠、情緒低落都可能與之相關。倘若因身體不舒服就診,經過反覆檢查卻無法明確找到病因時,就要高度懷疑是否為失調所引起。

什麼自律神經?

Q:為什麼會得到這個疾病?

A:環境壓力加上天生性格,是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

自律神經是一套很奇妙的系統,雖然不受大腦控制,但卻很容易受到大腦作用的影響,例如緊張的時候,交感神經會亢奮;不安或憤怒的時候,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會不規律亢奮;悲傷或情緒低落時,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作用都會受到抑制。當我們長期面臨壓力且疲於應付時,自然有各種強烈情緒,這些都在在影響著自律神經。若是天生性格追求完美,或者過於敏感者,這樣的影響力恐怕加乘。時間一久,系統就如同失去彈性的像皮筋一樣,協調功能自然欠佳。

Q:自律神經失調要緊嗎?

A:短暫失調不打緊,長期失調會危害生理與心理健康。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應該或多或少都經歷過自律神經失調的現象。例如曾經因為某件事緊張、睡不好、頻跑廁所等,但通常事件過了症狀也很快就復原。上述現象便是自律神經正在作用,倘若平衡能力很高,即便短暫失調,神經機轉也能迅速好轉。然而,當自律神經系統長期平衡力不佳,上述症狀和神經功能變化就會持續存在,不僅造成身體不適,也會影響各器官功能。長久下來對生理、心理皆會帶來負擔與負面影響,例如大考來臨前會緊張地睡不好,但考試明明已經過了,卻仍然夜夜失眠。

Q:自律神經失調需要治療嗎?

A:需要,長期放任而不理會,身體、心理都會崩壞。

在健康維護、疾病防治觀念上,我們都認同「即早發現即早治療」,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也符合這原則。不少人對於自律神經失調抱持著輕忽,或者鴕鳥心態,常想著「忍一下說不定它就恢復正常了」、「靠自己調整一下可能也會好」,任由情況繼續惡劣,諱疾忌醫對病況本身並無任何正面幫助。當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已造成困擾,代表神經系統失去平衡能力已有一段時間,需要藉由醫學治療補充所欠缺的神經傳導物質,才能重拾平衡力。

Q:自律神經失調檢查的出來嗎?

A:客觀生理檢測能知道功能,醫師專業判斷更是重要

嚴格說來,醫學上認為自律神經失調並非單一疾病,目前也沒有固定的診斷方式,但自律神經功能是可以透過儀器、測驗分析得知。目前認定比較正確的診斷標準可透過以下三種檢查:心律變異率(HRV)、呼吸時呼氣中二氧化碳濃度(CO2)、姿勢改變時的血壓。當然,除了透過儀器、檢測來確認自律神經功能良好與否之外,醫師專業的判斷更是重要,因為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多樣,若主治醫師缺乏通盤了解、經驗不足,也容易做出錯誤判斷。

Q:如果懷疑自律神經失調,什麼時候該看專科醫生?

A:休息過後身體一樣不舒服、看其他醫生接受治療,病況也沒什麼改善時。

影響的是組織器官表面上的神經功能,器官本身並沒有損傷。因此,很多人身體感覺不舒服去就診,接受儀器檢查後,往往查不出問題。此外,自律神經失調也會造成廣泛性影響,例如增加肌肉張力,造成頭痛、全身肌肉痠痛等。治療上只能針對症狀給藥,甚至輕描淡寫告訴你「沒事」、「一切正常」、要你放鬆。但以上對策都無法讓失調的神經恢復正常,所有不適症狀還是持續出現。建議大家,如果不管再怎麼休息、放鬆、治療,身體都還是感到不舒服,就該懷疑自己的問題是否為失調症,且應該尋求專科醫師的協助!

Q:應該掛那一科?

A:自律神經失調專科

自律神經失調並非單一疾病,因此台灣目前尚欠缺流行病學調查報告,不過臨床可發現自律神經失調的人口確實逐漸攀高。比較遺憾的是自律神經失調專科仍是少數,許多患者依舊夾在各大科別中,面臨「逛醫院」的窘境。自律神經失調看專科門診是最好,而台灣各大醫療院所目前精神科、神經內科、身心科也能提供協助。實際上針對診斷而言,專業醫學背景是基本且必須,但更為重要的是醫師能理解患者的症狀。失調症彷彿千面女郎,若醫師缺乏全面了解,與患者的溝通可能無法順暢,容易下錯誤的判斷。

Q:自律神經失調能怎麼治療?

A:治療分三階段,一開始需使用藥物,協助神經回穩。

治療可分為三階段,分別是:急性期、緩解期、保養期。急性期與緩解期需要搭配藥物,視患者症狀程度調整用量。一般人聽到治療需要用藥,都會試圖了解是否有機會不使用藥物。當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無法改善,意味著自律神經失去平衡,且沒有辦法靠自身能力恢復正常,這時藥物治療才是正確的。就如同骨折的人需要上石膏而非補鈣、正鬧牙痛的人需要根管治療而非好好刷牙、檢查出近視需要配戴眼鏡而非閉眼休息,藉由藥物先讓神經傳導回歸正常,才是自律神經失調治療的首要之務。隨著神經功能漸次改善,藥量再跟著遞減直到不需用藥。

Q:自律神經失調能根治嗎?

A:可以的,及早面對及早治療,效果更好。

當然可以根治,而且越早治療效果越顯著。失調所導致的所有症狀都是一個個訊號,提醒你功能不佳,需要調整。就如同多數疾病一般,越早發現,治療時程越短,治療效果越顯著。若確診較晚也不用擔憂,雖然需要花較長的時間治療,但只要遵照醫囑好好配合,定期回診,一樣能根治。

由於自律神經的「傳令」系統遍布全身,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合作一旦失調,自然會對全身各個器官造成影響,這也是為什麼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會如此千變萬化的原因,往往從頭到腳都會不舒服!例如心臟也是受到自律神經的調節,一旦自律神經失調,就可能會出現心悸、胸悶、心跳加速的症狀;其他生理失調的症狀,還包括了:手抖、手足麻痹、頭痛、眼睛疲勞、口乾舌燥、喉嚨異物感、胸悶、呼吸困難、關節乏力、多汗、腹瀉、噁心、便秘、頻尿、耳鳴、陽痿、失眠……等等。

由於自律神經的「傳令」系統遍布全身,一旦失調,自然會對全身各個器官造成影響,這也是為什麼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會如此千變萬化的原因,而且往往從頭到腳都會不舒服!例如心臟也是受到自律神經的調節,一旦自律神經運作不正常,就可能會出現心悸、胸悶、心跳加速的症狀;其他生理失調的症狀,還包括了:手抖、手足麻痹、頭痛、眼睛疲勞、口乾舌燥、喉嚨異物感、胸悶、呼吸困難、關節乏力、多汗、腹瀉、噁心、便秘、頻尿、耳鳴、陽痿、失眠……等等。
除了以上所述,自律神經失調症狀還可以心理警訊及身體警訊來區分(如下方檢測表),初步檢視符合這些症狀且已經維持超過兩週以上,即需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人體結構與疾病透視聖經

醫生臨床解說最佳圖解示範,專業醫護人員指定參考用書!

作者:奈良信雄、菅本一臣

出版社:大是文化

責任編輯:江宏倫

推薦原因:本書作者是日本醫學權威及教授,專攻病態解析、基因診斷學與醫學教育,透過圖解告訴你各個器官的名稱與位置,當這些器官如果出現什麼疾病、痊癒的過程是什麼,第一步該如何治療?哪些採用西醫療法?哪些可以使用漢方療法?且依照人體器官系統分類,分成運動系統、腦部與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及血液,讓你能系統化的學習醫學知識。

我們常聽到的自律神經是什麼?擁有自律神經機能的腦神經

自律神經是什麼?首先我們要知道,腦神經中除了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之外,還有與自我意志無關,負責調整內臟及器官的「自律神經纖維」。它們負責調整瞳孔大小、腮腺、舌下腺等唾液腺分泌、淚腺分泌等。

具有自律神經機能的腦神經中,迷走神經相當重要,它從腦幹出來,經過頸部,然後有許多分支伸向胸部及腹部的臟器。心臟、支氣管、食道、胃、結腸的上半部等,除了骨盆內的臟器及器官,都由迷走神經負責調整。因此,就算因頸髓損傷而造成手腳運動障礙與感覺障礙,人體也還能維持大部分的胸腹部內臟機能。

什麼自律神經?
與交感神經相關之脊髓數:15 個;與副交感神經相關之脊髓數:3 個;圖片來源:經《人體結構與疾病透視聖經》,大是文化出版授權使用,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自律神經系統與各部位的連結

自律神經系統與自我意志無關,是調整內臟或血管機能的系統,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大部分的臟器和器官同時受兩者的支配。交感神經由胸髓及腰髓的其中 3 節伸出,進入交感神經幹,達到目標臟器。副交感神經由腦幹及薦髓的其中 3 節伸出,混合腦神經及脊髓神經,達到目標臟器。

興奮的交感神經與安靜的副交感神經

當身體處於可能引起興奮或緊張的狀況時,交感神經會處於優位,身體機能會被調整為活躍或臨戰體制。如果身體處於可以放鬆的狀況,則換成副交感神經處於優位,身體機能會被調整為安靜狀態,是可以蓄積能量的模式。大部分的臟器或器官,同時受到具備相反功能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支配時,稱為雙重支配

什麼自律神經?
Heho製圖;內容來源:經《人體結構與疾病透視聖經》,大是文化出版授權使用,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自律神經系統的神經走向

交感神經從第 1 節胸髓、第 3 節腰髓的灰白質的脊髓側柱開始,從脊髓腹根伸出,沿脊柱兩側縱走,進入交感神經幹。大多數在這裡轉乘神經細胞,另一部分在腹腔內的神經節轉乘神經細胞,然後再伸出向全身的臟器或器官傳達指令的神經纖維;副交感神經是從腦幹、第2 ∼第 4 節薦髓開始伸出神經纖維,在附近支配臟器等的神經節轉乘神經細胞,由該神經纖維伸向臟器或器官。

也就是說,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就算分布在同一個臟器或器官,其走向也完全不同。

實用臨床小知識

Q 自律神經系統的中樞是腦幹和脊髓嗎?

A 自律神經系統的最上位中樞是下視丘,而腦幹和脊髓是接受下視丘的指令後,向全身發出指令的下位中樞。但是關於下視丘的哪一個部位是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中樞,目前還不明。

什麼自律神經?
圖片來源:經《人體結構與疾病透視聖經》,大是文化出版授權使用,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疾病的形成:自律神經失調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失去平衡是其原因。與自律神經系統相關的各種症狀,且沒有炎症或腫瘤等器質性疾病。目前認為壓力或睡眠不足等,是造成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失去平衡的原因之一。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出現頭痛、暈眩、喘不過氣、心悸、胸痛、食慾不振、胃脹、疲勞感、便祕、拉肚子、失眠及月經不順等,也有憂鬱傾向、過度換氣症候群或情緒不安定等精神症狀。

自律神經失調治療:改善生活習慣,如充足睡眠、均衡飲食、減輕壓力等;除此之外,還會投以抗焦慮劑及漢方藥等藥物療法。依症狀可能會進行自律訓練法、行為療法及心理諮商等治療。

※ 內容授權自《人體結構與疾病透視聖經》,作者為奈良信雄、菅本一臣,大是文化出版。
文/江宏倫

延伸閱讀:

【Heho微動畫】自律神經失調有什麼症狀?3步驟改善身體狀況!

【影片】焦慮壓力讓你失眠?睡前 1 分鐘「英雄臥姿」紓壓助眠放鬆身心!

【影片】腰酸背痛?「躺姿扭轉式瑜珈」伸展背部和脊椎還能釋放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