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 之 謂 性 率 性 之 謂 道

【原文】

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3]。

【注释】

[1]天命之谓性:人的本性是上天所赐予的。命,赋予。性,指天赋予人的本性。

[2]率:循,遵循。道:是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应遵循的普遍规律。

[3]教:教化,政教。

【译文】

天所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着本性行事发展就是道,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于众就是教化。

【思想】

在远古时候的殷周,已经有“天命”的说法,当时的统治者们自称“受命于天”,把自己的想法说成是上天的旨意和命令。我国儒家学派保留有“天命”的思想,例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就曾说“畏天命”、“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一直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

【解读】

秉承天命,天人合一

中庸

》开宗明义,肯定:“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性”、“道”、“教”三项,用以解释“道”的渊源。作者认为:上天以阴阳五行的道理来交付给人,人类运用这些道理来修成诚的美德,这就叫做“性”,人有了性之后,做事遵循它,这就叫做“道”。圣人应当运用“道”去约束民众,对他们的行为加以限制,使做事过分的人回撤,使做事不及的人前进,这就叫做“教”。在作者看来,先有“性”,后有“道”,再有“教”,“性”、“道”、“教”三者是相承的,在逻辑上有着前因后果的联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理论产生的一个源头。这三句话是《中庸》的开端。理解这个开端是我们进入《中庸》的关键。

在这里,“天命之谓性”就是说,人类起源是天之所造,是天的一部分,他所含有的特殊性即人性,是与他的知识(生来就有,区别于动物的天性)联系在一起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仁”。这个“仁”,以他的知识为特征,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萌发的种子,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

这里“天命”中所谓的“天”并不是现代人自然意义的“天”。这个“天”,是具有人格意义的至上神。在儒家看来,人自降生之日起,就必须听从“天命”,在“天命”中完成自己,成就每个人异于禽兽的本性,完成“天命”的赋予。

在《中庸》里,“天命”是内在于人的,它不是以外在于人的姿态为人立则,向人提供某种规范,而是直接进入人心形成人性,给人以命令。在这一传输过程中,给令者是“天”,而受令者则是人,人性直接秉承“天命”而来,而“天命”是每个人得以成就人性的直接原因。在这一思想中,人必须完成“天”所赋予之“命”,因为这正是人异于禽兽能成为人之处,亦即人性的成就之基。《中庸》这一思想后来为

孟子

及宋明儒陆王学派所继承。孟子道性善,曰求放心,陆王曰心即理,便是这一思想的延续与发展。

钱穆先生在一次名为《中国人的思想总纲》的学术文化讲座中,曾这样解释《中庸》开卷的三句话:

“四书里《中庸》的第一句,就说‘天命之谓性’。天命赋予你的,就是人之禀赋,这就叫做‘性’。人受了此‘性’,就在人之内有了一份天,即是说人生之内就见有天命,这不就是通天人了吗?所以中国人特别看重‘性’字。我此次来讲中国的国民性,就是这意思。为什么你的‘性’这样,他的‘性’那样;中国人的国民‘性’这样,西洋人又不这样。这需要拿天时气候、山川地理、历史传习等种种,会合起来讲。简单说来,这即是所谓‘天命’。天在哪里?就在我本身,就在我的‘性’。我的性格,就是天的一部分,我们人就代表着天了。可是一个人只能代表天的小小一部分。你是一女子,便是天性之阴;你是一男子,便是天性之阳。人分阴阳,天亦分阴阳,如昼夜寒暑等。中国的阴阳家便喜欢从这里讲。此处不详说。”

‘率性之谓道。’‘性’可以讲是天性、人性,‘道’亦可讲是天道、人道。率,遵循义。遵循你的天性而发出的,便是人生大道,亦可说是自然大道。饥思食,渴思饮,寒思衣,倦思睡,都是率性,即都是道。违背人性,就非道。魏晋清谈讲坦白,讲直率,把你的内心坦白直率地表现出来,这就偏于道家义。儒家言遵循,工夫便要细密些。但儒道两家还是一义,都是通天人。或许一个种田人比一个读书人更能近于道家言的率性,而一个读书人则需要懂得儒家言的率性。所以儒家要讲修身,而道家在此则不多讲。换言之,道家重在讲自然,儒家则更注重讲人文。率性之谓道,亦即天人合一。”

‘修道之谓教’。人道需包括天地及社会人群,故需随时随群而修。周公所讲的道,孔子出来修,以下仍需不断有人起来修,此便是‘修道之谓教’。亦即是司马迁所谓通古今之变。有变便需有修。但尽有修,还是这一道……修道之‘修’,有修明义,有修正义。周公讲的道,孔子起来修正,又继续有孟子、董仲舒起来把孔子之道修明修正。另一面说,

庄子

、老子亦来修正孔子之教。所以《中庸》开始的三句话,实是含义无穷。

”的确如此。这三句话听起来简单,但是它的含义却极为深奥。它不是针对现象界所作的描述,而是基于长远的传统与独到的见识,对于人性的本质所作的论断。这是一种信念,但它不是没有根据的信念,这种信念不是由经验归纳而得,但却可以用来说明人的主要经验。换言之,人之所以构成如此的人类世界,既要求分辨善恶,又要求行善避恶,好像真有一种命令在其中主导,其原因正是《中庸》所要说明的。

【解读2】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每个人开蒙启智之后,都会好奇地探寻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但总是不得要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哲学意味的经典,《中庸》开宗明义,回答了世人普遍关心的问题:天命之谓性。这句话说得言简意赅,玄远深邃,颇难理解。要想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必须参透“天命”和“性”两个关键词。

在科学昌明的当今社会,我们尚且不能回答生命起源的问题,就更不用说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了。所以,先哲把生命和人类智慧的起源笼统含糊地归结为“天命”。那么什么是“天”呢?姑且理解为宇宙世界的最高主宰吧,类似于西方的上帝。但是,儒家的“天”不同于上帝,它在赋予人生命的同时,也赋予某种需要个人来完成的使命,这便是“天命”了。换句话说,《中庸》认为,人是肩负着某种使命降临人世的。更为奇特的在于,当上天赋予人“性命”之后,人便有别于其他动物,获得了一种独特的自觉完成使命的能动性。故而,《中庸》视野下的人,能够感知天命,发挥自己的才能智慧,主动地体认、回应并完成上天的使命,成就自己圆满的人生。

在赋予人使命的同时,上天也同时给予人类共同的智慧和独特的个性,“使命”“共性”“个性”的综合,便是《中庸》所说的人之“性”。所谓“共性”,是说每个人的生命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与芸芸众生完全相同的,比如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比如饥餐渴饮的基本欲求,比如喜怒哀乐的情感流露,等等。所谓“个性”,是说人的天性中还有一部分是自己独有的,比如性格爱好、饮食习惯,比如精神气质、先天禀赋,等等。每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正是因为禀受于天的、生来具有的这些资质,才能得以完成上天的命令,实现生命的价值。

这些道理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答案是通过圣人了解的。圣人负有特殊的使命,他们以其特殊的禀赋,洞察宇宙世界的本源,比常人更明确地感受到人类的“天命”,并掌握了体认天道的具体路径。他们总结宇宙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人们修身养性的方法,解说构建和谐社会的策略,引导人们获得成功,这被称为“圣人之道”。上天就是通过圣人把这些道理传播到人间的。

与圣人不同,世俗之人的成功,在于领悟圣人之道后,充分发挥自己能动之“性”,修成崇高品德,感化周围民众;磨砺杰出能力,造福社会国家。要想达成这样的目的,需要我们“率性”而为。“率性之谓道”,这便是《中庸》给世俗之人指出的成功之道。也就是说,我们要想获得人生的成功,必须认清自己的“天命”和“个性”,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完善自己的性格,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建功立业。

“人啊,认清你自己!”这是几千年前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上雕刻的名言,被芸芸众生奉为圭臬。可是,这句话对于如何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怎样实现人生价值,都没有述及。而“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则清晰地告诉我们,要从天命角度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目的是实现人生使命,达成人生圆满的途径是“率性而为”。相较古希腊名言,《中庸》的见解不仅同样高深,而且更为丰富全面。

古罗马皇帝哲学家马可·奥勒留在其哲学著作《沉思录》中曾经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人最智慧的生活,就是顺应自己的天性去生活……”而依据《中庸》理论,则可以说,人的成功便是正确定位人生,发挥出自己的无限潜能而有所作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许多文学爱好者通常喜欢把这三句话,称为《中庸》的“三纲领”,意思是说它是整部《中庸》最重要的部分。由此可见这句话之重大意义。

《中庸》中所讲的“天”是抽象的,代表形而上的道,也可以把它当作为宇宙之间万事有一个不可知的力量。“天命之谓性”,人性从哪里来?天命。命不是下命令的命,这个命是当成赋予、给你的,生命当中自然有这股力量给你,这就是“人性”。简化起来讲,人性的来源,自然的禀赋,这个就是“性”。在儒家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来是至善的,不坏的;坏是后天影响改变的。从性善派的这个思想来看《中庸》,所谓讲“天命之谓性”,这个性是本来干净的、纯洁的、善良的、无私的,总而言之,至真、至善、至美;拿西方的哲学观念,真、善、美的。这就话是为了告诉我们生命的本源。

“率性之谓道”,顺着本性做事就叫做“道”。时时率着我们身中的天性,便是接近大道了,便是在修道、得道之中了!我们人的生命也是一样,自从有了这个生命之后,我们已经具有一个性理与规则了,率着我们本性内的规则,去做人做事,便能能圆满我们的生命,也是圆满了我们的一身之道。没有了性,万物的规则都乱了,世上还有什么不变的定理是值得钻研学习的呢?还有什么伟大的成果是可以期待的呢?世上的一切成就,皆因万物的背后有一个“性”字,在主宰着这一切,但或许世上再聪明的人都无法真正了解它的始末。只是它已俱足一切,且已经与生俱来,任何人只要懂得运用它、启开它,再笨的人都可以得到最大法益,不分智愚,人人所固有!

而“修道之谓教”这话的意思是说,能够教导我们去圆满自己的一身之性的这种团体,我们就称之为“教”!这个团体组成的目的,都是要以引导人们去照见纯真的本性为主轴,才不失去这一个宗教团体成立的本质。

以上便是我对这三句话的理解和认识。可能因为在之前的读书、工作中,对儒家文学论著并没有过多的接触和学习,甚至就连中学时候学的十则《论语》也只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去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当读到《中庸》开头的几句话就觉得吃力,每句话都要查好多资料才会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或许会对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起到一些引导作用吧!无论是做产品还是做设计,我都值得去不断地探索人性,领悟人性。或者去运用我对人性的理解,去做设计、做产品,或者更多的是做人!

今天所学的,是整个中庸的心法所在,也是总纲。甚至可以说,弄懂了这三句话,中庸也就懂得差不多了。

所以我尽量给大家讲清楚,大家也尽量的去领悟,但是要真正的去体会它的精髓。可能需要把整本中庸学完,然后再回过头来去看,可能又会有更近一步的理解。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三句话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先把普遍比较认同的一种白话文的译文放上来。

译文:“上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本性,顺着本性去做事叫做道,人们培养并遵守道叫做教化。”

很多的时候我做经典注释的这个讲解的时候,我不太愿意用白话文去解释它,尤其是这三句话,因为它的内容和含义太大了太深远了,你很难用简单一句白话文去概括它的意思。

“天命”在儒家经典当中其实是多次出现的,孔子就曾经说过五十而知天命,那个时候的天命可能就是一种天地自然的法则,一种规律,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天命跟中庸的天命,是可以画一个约等于这样的一个符号,就是老天,宇宙。

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畏就是害怕,害怕天命,害怕大人,害怕圣人之言,这个害怕,还不同我们简单意义上面的害怕,是既敬且畏的意思,就是敬畏天命。

在中庸里面这个天命,各家的注解也是非常非常的多,比较通俗的注解呢?是说天生所具有的就是本性,是自然而然的这个本性,是上天赋予人的品德,这个就叫天命之谓性。

其实上面这两个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一个就是你自然而产生的。一个就是老天给你的,而我所说的这个上天赋予人的就是品德,就是老天赋予你的东西,在你身上体现出来,就叫做性。天和性是两码事。天是天,性是性,我比较倾向于这样的一个注解,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

为什么连孔圣人都说他是五时而知天命,50岁了他才达到真正认识世间规律,所以要想弄明白这个性是不容易的,你的本性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去探寻的。

“率性之谓道”

就是说你先把我们的自己的人性的那点事给琢磨明白了之后,你就能够想明白该去做什么事,你才能够去顺着本性去行事。所以,性是源头是根本啊,就是不停的去关照自己的本性。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本性是老天赋予你的才叫本性。其它的七情六欲什么的,你就不要说那是本性啊。当今很多人把自己的情和欲理解成自己的本性,这是不对的。情和欲都不属于本性范畴。比如说这个事情,我很高兴啊,很快乐,我得到了一件特别好看的衣服啊,我今年考试考了100分啊,我突然一下子升职了啊,涨工资了,这些都是可以让我们的心情特别好的东西。

或者是我遭遇到重大的挫折,我失恋,或者配偶分开,或者我的孩子受伤,或者我的父母过世等等之类的,那我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的那种心情状态就极致的低落,哀伤乃至于绝望。这些都属于情的范畴。不属于本性,另外还有一种的就是欲了,比如说我对权力的贪求对美色的贪求,对各种事物的贪求或者对美食等等之类的,如果它都有一种过度贪求。那这些都属于欲。我们好多的时候是欲在牵引我们前进。就是人有一些欲望也无可厚非,就像我们想要吃饱,想要穿暖。这是一个基本欲望,对不对?那就是这些欲望指引着我们人生不断的奋斗和前进,所以适度的欲望。儒家是不反对的啊,儒家是认为你要寡欲。而不是灭欲。而真正本性的范畴就是天地自然运行从而给到你的。就像孔子所说的,他一句话不说,但是万物资生,就是天地间所有的东西,都被他关照,都被他帮助,都被他温暖,都被他养育。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闻到的花香,我们吹到的清风,我们喝到的泉水,我们吃到的食物,我们身上穿的纺织品,让我们保暖。这些都是天地赋予我们的东西,你看,他不声不响,就滋养万物。所以他的品德是多么的醇厚啊,这种醇厚的品德,才能滋养人的性。第二句话就是在这样的性下,顺着这样的本性去行事,才叫做道。

“修道之谓教”

结合刚刚所说的这个道。就是儒家思想认为,如果我们不去进行相关的思考和修炼,那人生一定都是迷惑的。人只在事件当中去臣服,就一定会被大环境所裹挟。走着,走着就完全忘记自己是谁,完全忘记自己需要什么,然后自己还浑然不自知,所以如果我们不去自我脱困,自我去思考,去探索,人的一生都会在这种困惑,迷茫当中。这就是要修这个性,走这个道,行这个教的原因,就是要明德清明,止于至善。

比如刚刚说的这个道。它不是歪道斜道啊,你只要是顺着本心,你道的目标就是止于至善,他一定是顺着止于至善的那个方向去的,不会走歪。所以我们去把这些东西,在自己的生命当中去逐步逐步的解锁密码去解通了,去长固自己的本性,去修行,去修心。那良善的东西就一定会指引我们。所以我刚刚所说的情和欲,就会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弱小。其实我们生活当中的好多的事情并不是心性在影响我们,是情和欲在影响我们。所以就是要来修这个性,就是要来行这个教化。当我们认识到了这个,就会走上止于至善的道。这就叫做教化,在走这个道的过程当中,我们自我的修养,自我的培养,自我的修心修行,也是教化。我们走上这个教化的路。好多的人都认为教化好像是不太舒服的词,是不是你要来教育我。其实教化本身是一个很美的词。它有教育的含义也有感化的含义,实际上既有教又有化。我们在企业管理当中常说,教的多自然管的少,这是在讲教。这个化是感化,是天的化,育的化,这个字又特别特别的美。把人世间的很多的戾气,人自身很多过了头的情和欲都把它给化掉,这就叫做教化,所以,“修道之谓教”就是要修炼教化的方法,去教化自己,去教化他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方法,但是它是一个指导总纲,这个指导总纲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中庸的深刻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能够在生活当中实实在在的去醒悟。让它映照到我们的本心本性当中去,那么我们跟这经典,就会产生一种互通交流和共鸣。

————————————————

我是小善,欢迎和我一起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