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 之 书

微信公众号:有金有险
大多数风险管理类的专业书籍都是厚厚的大部头,拿在手里就不由自主衍生出一种太长不看的奇妙感受,最后难免沦为书架的装饰品。

推荐一些风险管理类的轻松有趣的读物,毕竟比起严肃抽象的数学、物理,金融市场与我们的日常更为贴近,也有更多的人感兴趣。

虽然这些书没办法帮你考过FRM(因为我没推荐FRM的Notes),但是至少能保证你不受到《货币战争》的戕害,毕竟投资而论,对知识和思想的投资从来都是最划算的。

1.《从众危机:量化投资与金融浩劫》
(The Crises of Crowding: Quant Copycats, Ugly Models, and the New Crash Normal)
作者:路德维希 B. 钦塞瑞尼

风险 之 书

对于喜欢看金融历史的少年来说,金融危机从来都是其中最吸引人的话题。这本书毫无疑问可以满足这类书籍爱好者的需求,作者是大学教授也是金融从业人员,在量化投资界浸淫多年,书里有大量他对各种人物的一手访谈资料,比如梅利威瑟和默顿,也收录了许多史料。因此这本书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到欧债危机以来的量化界的成功与失败梳理得十分清楚,并提出了自己对量化危机源头的见解。

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好的一点在于不像很多外国书那样为了旁征博引而加入很多无关的内容,而是整本书都紧紧围绕主线展开。另外大家对比一下中英文书名的翻译,就可以发现中文译者还真是手下留情。

2.《黑天鹅 : 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T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
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风险 之 书

相比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气要大得多,在各大畅销书排行榜都待过,但是并没有大多数畅销书那样浓重的商业气息,尽管很多评论者会炒作塔勒布这本书预言了08年的金融危机,不过这些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光芒。

从观感来说,大概看2到3章,你就会发现作者是一个知识储备十分丰富的话唠,因此与其把这当做一本严肃的投资理念著作,不如将其作为一个随机性研究者对当下金融学和统计学方法的吐槽。在他的各种吐槽和例子中,你会对肥尾分布、极端事件(作者在书里把这个叫做极端斯坦)、过度估计和盲目乐观/悲观等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至少在这一点上,对我们认知金融乃至整个世界都会产生不小的冲击,当然读完,你要小心变成一个怀疑论者。

3.《生活中的概率趣事》
(Probability: The Little Number That Rule Our Life)
作者:彼得·欧佛森

风险 之 书

比起市面上大多数讲概率逸闻的书来说,这本书呢的公式似乎显得多了一点;而比起其他所有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这本书又轻松了许多。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例如大数定理、中心极限定理、贝叶斯公式都在书中都有直接的介绍,里面提到的例子也非常平易近人,因此完全没有必要被里面的公式吓到,顺便也可以感受一下真正的概率论是如何地反直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写作于2005年,作者为了揭示为什么赌场都是庄家赢,专门有一章的名字提到了开过赌场川普(Donald Trump),要是川普最后当选了,不知道这本书最后能不能蹭一下热度。

4.《宽客:华尔街顶级数量金融大师的另类人生》
(The Quants:How a New Breed of Math Whizzes Conquered Wall Street and Nearly Destroyed It)
作者:斯科特•帕特森

风险 之 书

如果之前《从众危机》那本书描述了20年间金融危机的历史的话,这本书则聚焦于量化投资本身的发展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里面的人物同样大名鼎鼎,包括AQR的Asness、Saba的Weinstein、Monemetrics的Simons等等。

作者是WSJ的记者,所以整本书可读性非常强,把金融危机前后这些华尔街弄潮儿的风光与无奈写得淋漓尽致,类似于一部量化投资传,当然以作者对其中人物爱好的描写来看,叫这本书《如何在下班时间去打扑克》也不为过。

5.《乱世华尔街:一位华人交易员的经历》
作者:渔阳

风险 之 书

终于介绍到一本中国人写的书。前面的书都是写别人的,这本书则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介绍。在大多数人看来,华尔街的交易员基本已经是走上人生巅峰的节奏,而出身北大和加州伯克利的作者也足够满足读者对人类精英的想象,基本上已经往《华尔街之狼》的方向拐了。

与《宽客》里的大佬一样,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从德州扑克开始讲起,由此可见打扑克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但与中二作品中的主角光环不同,作者属于一出道就陨落的典型,因为他刚当上市政债交易员没多久就遇到了金融危机,这种第一人称的惨状描写更能激发读者共鸣,建议阅读时带上纸巾。

6.《海龟交易法则》
(Way of the Turtle)
作者:柯蒂斯•费思

风险 之 书

这本书名字的起源是一个有趣的实验,即美国期货界的两个少年理查德•丹尼斯与威廉•埃克哈特之间就一个问题产生了分歧,即伟大的期货交易者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他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场赌博,并为寻找答案进行了一场著名的“海龟交易试验”。作者柯蒂斯•费思是这个实验中的“小海龟”,也是最成功的那一只(个),然后他将丹尼斯和埃克哈特教给他们的交易方法记录在这本书里。书中的内容对所有流派的投资者都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对规则的敬畏和对认知偏差的重视,可能是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好好补上的一课。

7.《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判断与决策心理学》
(Rational Choice in an Uncertain World: The Psycholog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作者:雷德·海斯蒂/罗宾·道斯

风险 之 书

比起前面的书,这本书要难读一些。不同于《生活中的概率趣事》的平易近人,这本书把概率论和人的认知机制和决策流程结合起来,实际上剖析了我们如何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做出选择的过程,以及为什么我们将不确定性作为一种风险的表述方式的原因。

这本书的风格和当下越来越流行的行为金融学研究方向趋同,但是有更强的经济学逻辑背景,不过友情提示,不要在睡前看,看的时候做笔记。

8.《主动投资组合管理》(Active Portfolio Management)
作者:理查德C.格林诺德/雷诺德N.卡恩

风险 之 书

这本书对于大部分读者而言,丝毫谈不上轻松有趣。但是读完前面七本书,或许你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风险管理的“道”的认知,开始想积累一些关于“术”的知识,那么这本号称量化投资界葵花宝典,不对,圣经的APM对你而言肯定非常有用。

作者是业界鼎鼎大名的Barra的前任研究总监,看完这本书你会对业界投资有耳目一新的认识,另外你还可以配合Qian和Sorensen的《Quantitative Equity Portfolio Management》一起看,不过这本书没中文版。最后,再友情提示一下,看这本书之前,你至少先复*一下线性代数。

风险 之 书

《風險之書》是一本不能用短時間讀完、消化並吸收其中智慧的一本書。當初在拿到這本書之前,我認為風險,或是風險控制這個概念在目前的投資市場中應該已經不是一門新學問。倘若你進行投資決策之時沒有同時兼顧「獲利」與「風險」這兩個面向,那我認為你並沒有一個通盤考量的完整計劃。

Howard Marks在《投資中最重要的事》這本書中告訴我們,真正的風險是「本金蒙受損失」的風險,意即你最大風險是將本金全部虧光,想要在市場中翻身的機會是零。不過在現在這個金融環境下,你的風險也有可能因為信用擴張的關係而蒙受比自身資產還要更大的損失。

我們應該去了解風險

而《風險之書》這本書,帶領我們從風險這個概念的源頭開始,來介紹風險這個觀念的發展史。將這個概念從0到1,從1再到無限大。為什麼是無限大?因為在風險管理這門課題上,尚無一個明確的答案,他不是非黑即白,也無法藉由縝密的數學或科學來計算。直到今日,風險仍是源自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可能損失。

在尚未有風險這個概念存在(或人們尚未賦予它這個名字)之前,人們是怎麼去思考風險這件事?本書的英文書名Against the Gods提供了答案,我們之所以可以與眾不同的原因,在於幸運之神恰好降臨在我們身上。不過,如果我們認為幸運之神之所以選擇自己,是因為某種特別的因素,那我們可能高估自己的能力了。

或許,一切都是隨機!

隨機性也是不可測的風險因素,塔雷伯在《隨機騙局》這本書中為這個問題提供了精彩的討論。或者,如果你將相關性誤認為因果性,那你對於許多事情則會產生了錯誤的認知與選擇。要知道,你所知道的事,遠比你以為你所知道的事,還要少得太多。而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比我們知道的事更為重要。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現今人們對於風險這個概念的認知已經進步非常多。「當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會得到經驗。」有了管理風險(與不確定性)的能力,我們會更願意去接受風險(無論成功或失敗),而這也是推動經濟不斷發展的關鍵要素。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前半部的內容讓我想到之前讀知名作家華特·艾薩克森所撰寫的《創新者們》這本書。在這本書中,艾薩克森告訴我們,電腦與網路是這個世代最重要的發明,但是背後的創造者卻鮮為人知。在書中所介紹的毎個人物,他們就像齒輪般環環相扣,是推動時代巨輪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風險-科學與藝術的學問

而在《風險之書》這本書裡,同樣提到了許多對於「風險」這門科學與藝術的學問有所貢獻的偉大人物,他們是哲學家、數學家、經濟學家等。他們同樣基於對於這個世界的一點叛逆心,充沛的好奇心而做出一些「異於常人」的舉動,將想像化為現實,將現實化為理論,將理論化為科學,並將這些科學留給後人做為永續的討論。

舉個有趣的例子,1662年一位小商人葛朗特在他撰寫《根據死亡率所做的自然與政治觀察》中,綜合了1604~1661年倫敦的出生率與死亡率,並用很長的篇幅解釋這些數據。在統計學與社會研究的發展史上,這本小書是一大驚人的突破,使抽樣方法與機率計算法都猛然躍進了一大步。

葛朗特說:「他從大家不屑一顧的死亡率報表中,推演出那麼多出乎意料之外、有深度的結論,給他非常大的樂趣。」甚至他豎立了市場研究的觀念,藉由統計數字來進行推論,善用已知資訊來對各種可能性進行預測,甚至,人口統計這項研究也開始愈發重要。

中後半部分,理論逐漸形成,開始有人去思考,如何將這些理論實際應用在人類的經濟行為與日常生活當中。這裡開始是我覺得非常精彩,也是這本書更燒腦內容的開始。包括均值回歸的問題、股市的隨機性、賽局理論等討論章節,都值得讀者不斷進行延伸的思考。

純數字的計算,例如機率或是期望值,對於我們人類頻繁做出「非理性行為」這個問題,無法提供令人滿意的解答。凱因斯在《機率論》中提到:「機率、重量、風險等觀念,都仰賴判斷」,而「信心水準的基礎就是人類素養的一部分。」他也認為,「經濟學上不確定問題的根本,就在於經濟活動本身往前看的特性。」所以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在經濟學領域,早期的基本假設「理性人」被抨擊,近年行為經濟學的討論卻愈發熱烈。因為篇幅關係,我們將「行為學」這個部分留到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