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聚散随缘无须强求

第24篇

读书杂谈之《庄子》

庄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下半句才道出真知

庄子:有些东西,你抓得越紧,越容易失去,不如安时处顺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聚散随缘无须强求

“相濡以沫”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原来,庄子是用这个比喻,来形容入道。上半句是比喻,下半句才道出真知。当一个人,在精神上不追求两极分化,善恶两忘,即可合一而入道。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聚散随缘无须强求

其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鱼在水中游,自由自在,一旦鱼离开水,上到陆地,就会很痛苦,庄子用“相濡以沫”来形容这种苟且残喘。所以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鱼儿回到水中游,多么自由自在。

鱼离不开“水”,就像人离不开“道”。庄子用鱼和水的关系,来说明人和道的关系。

《庄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当人远离“道”时,就像鱼离开水,只能靠“相濡以沫”来苟且残喘,活得很辛苦;当人能做到“无事而生定”时,自然人不远道,就像鱼儿回到水中一样。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聚散随缘无须强求

无事而生定,并不是说没有事情发生。

一个人在社会中,每天都会处理很多事情。“无事”是一种心态上的放松,当做事时,就潜心做事,当不做事时,就把事情放下,清空为零,这就叫“无事”。现在说的“不把工作带回来”,“不把坏情绪带回家”,就是类似的说法,人要学会“定静”,就需要学会“放下”。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聚散随缘无须强求

其二,安时而处顺,不被物牵绊。

《庄子》曰:“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此古之所谓悬解;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

当来时,我就来;当去时,我就顺应而去,这是安时而处顺。那些做不到安时处顺的人,就会因为来去,聚散,而生起悲欢离合之情绪。所以,能做到安时处顺的人,悲喜不入心,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脱了一切的牵累。而那些不能自我解脱的人,那是有外物束缚着他。

有些东西,你抓得越紧,越容易失去;与其这么用力,不如放松,顺其自然反而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聚散随缘无须强求

其三,物我两忘,顺势而为。

人的认知变了,言行也会跟着变化。

当一个人的境界,能达到“物我两忘”,世俗中的恩恩怨怨,就极少能影响到自己的心境。他们也有悲欢离合,也有喜怒哀乐,但是会让它自然发生,自然消逝。来的时候,高高兴兴地来;去的时候,也不留下牵绊。这就是顺势而为。

当一个人心生“我执”,烦恼就开始升起。该来的时候,拒绝;该走的时候,不放手;不顺应生命的自然流动,人就会被“自我”困住。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聚散随缘无须强求

每天解读一篇经典,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关注,和我一起坚持读书、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还原创,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撫典識慧

「相濡以沫」為什麼「不如相忘於江湖」

感悟莊子智慧

文/秦順天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聚散随缘无须强求

明 陸治《夢蝶圖》,絹本。(公有領域)

兩條相濡以沫的魚,沉浸在相互依附的滿足中,黏膩得彷佛誰也離不開誰,這種相親相愛固然感人,但魚兒應該清醒:它們不過是泥濘境遇中的暫時聚湊。

與骷髏對話

莊子曾經枕著一個骷髏入睡,夢中有了與骷髏的對話。

莊子說:我請主管生命的神來恢復您的形體,讓您重新長出骨骼,豐滿您的肌膚,讓你返回到您父母、妻兒身邊,重享天倫之樂,再續夫妻之緣,讓您回到鄰裡和朋友中去再度人生,好不好?

骷髏皺眉蹙額,非常憂慮地說:不要啊,我可不願意拋棄南面稱王一般的自在快樂,再去人間,自討人世營營之苦啊!

人一生下來,憂慮隨之,終其一生的拼搏與勞苦,死亡才得以休息,所以莊子也把死亡叫做「歸真」、「復原」。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聚散随缘无须强求
宋李嵩《骷髏幻戲圖》,絹本。(公有領域)

鼓盆而歌

莊子的妻子離世,惠子前往弔唁,見莊子坐在蒲草編成的墊子上,岔著兩腿,一邊敲打著瓦缶,一邊唱著歌。

惠子說:「你和妻子相依為命,她給你生兒育女,日夜操勞,你們本來應該白頭偕老,現在她先你而死,你不痛哭也就算了,竟然敲著瓦缶唱歌,是不是太過分了啊?」

莊子回答:

「不是這樣啊!妻子剛死時,我睹物思人,怎能不感慨?又怎會不悲傷?不過我冷靜下來思考,妻子降生之前本無形態,後來有了魂氣,魂氣又變成魄體,形成胚胎。再後來她出生成為嬰兒,長大成人後,又經歷了勞苦忙碌的一生。現在她人亡氣散,終於魂歸自然,從我這窘迫的小家,重新返回到廣闊的天地之中了。我當然應該唱著歌,高高興興送她回去才對啊!如果我陷在個人的情緒中,悲痛欲絕,嗚嗚啼哭,不是不懂得天道的規律嗎?」

莊子以理化情,認為生和死本質上沒有區別,都是自然的一種運化,如同春夏秋冬的運行。既然死亡不可避免,那麼安順於變化,才會領悟生命的真諦,不再貪生怕死,哀樂自然不能侵擾他內心的平靜了。

二千多年前的莊子已經知道,人死後會返回另一個天地。現代量子物理學研究也發現,人的肉身死亡,人的意識,即超越肉體的「量子信息」仍存在,也就是俗稱的「靈魂」,並沒有死,肉身消失在三維時空後,「靈魂」又去了更高維度的空間。

如果不執著個人情感,從無窮無極的空間及亘古長新的時間整體去觀照,人生諸般現象,在大宇宙的運行中,也都是均衡調諧的。生而歡喜,死而悲傷,都是我們不明「道」的個人喜惡罷了。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也是基於對「道」的體悟,莊子說,相濡以沫,未若相忘於江湖。

二條魚兒被困在乾涸的泉底,奄奄一息,它們吐著濕氣,攢盡唾沫口水去濕潤彼此,沉浸在互相依附的滿足中,它們黏膩得彷佛誰也離不開誰。這種相親相愛固然感人,但它們應該清醒:「相濡以沫」不過是泥濘境遇中的暫時聚湊、苟延殘喘而已,口沫之濡又怎免乾渴而死?回到屬於自己的大江大湖中遨遊,才是真正的自在解脫。

「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人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其實是延展於宇宙大穹的無限虛空之中,那裡才是人真正的歸宿。人生如寄,如果困於世間泥濘,以為這就是我們的家園,就會「反認他鄉是故鄉」啊。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聚散随缘无须强求
元周東卿《魚樂圖》卷(局部),絹本。(公有領域)

參考文獻:

《莊子·至樂》
《莊子·大宗師》@*

點閱【撫典識慧】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蘇明真

5/26 晚上下課回家的路上,在車上意外聽到收音機裡傳來周傳雄的新歌"賦別曲"

歌詞裡提到相濡以濕、相忘江湖 的詞句。

這首歌主要是在說:同窗好友,同甘共苦、不離棄的情誼...

這句話的典故出自於莊子,記得念書的時候讀過,經過十幾年後再次聽到,別有一番滋味上心頭。

回家後趕快翻翻資料,

原來莊子的原意重點是在後面那句" 不如相忘於江湖" 啊~

莊子,果然是中國代表性的哲學家。佩服!!!

以下的整理,希望能讓你更理解這二句話背後隱含的真諦。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古有《莊子•內篇•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解釋:泉水乾涸後,兩條魚未能及時離開,終受困於陸地的小窪,為了生存,兩條小魚相互吐沫來潤濕對方。

  這樣的情景也許令人感動,但是,這樣的生存環境並不是正常的,甚至是無奈的。對於魚兒而言,最理想的情況是,海水終於漫上來,兩條魚也終於要回到屬於它們自己的天地,最後,他們,相忘於江湖。

在自己最適宜的地方,快樂的生活,忘記對方,也忘記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古人常常借以自然現象去表達自己的觀點。而那些古語,或許言簡意賅,或許晦澀難懂,但絲毫不影響它們從古至今的流傳。似乎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存在於人心底的那些"念"總是在循環往複。


當我第一次知道相濡以沫這個詞時,我還是個孩子,不知道情所謂之何物,

那時候,呆呆的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跟我們說,相濡以沫:就是比喻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患難不棄、相互依賴、相互扶持。

當我們慢慢長大,終於知道相濡以沫的後面還跟著一個轉折的隱喻時,似乎也就能讀懂這之中的無奈了。


魚兒相濡以沫為求生存,但是當生存問題已不再為他們所困擾,他們便相忘於江湖。這是再正常不過的自然現象,也十分符合自然界恆定不變的規律。

但是人終究是人,不是動物。我們區別於動物,是因為我們可以思考,是有感情的生物。

所以,既然曾經相濡以沫,怎能輕易的相忘於江湖?


莊子的這句話是為了表達他無心、無情緒、無牽掛的心靈境界和見解。可是說到頭,這也只是道家的思想觀念。

道家主張絕聖棄智,忘情寡欲,提倡清靜無為,無知無欲,很多學者都認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是積極進取的。他們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意在強調後者,提倡後者。

在道學清靜無為的理念下,與其堅持這種不正常的,無奈的生存,不如將感情看淡看輕,不要與世背道而馳。

    可是我們都不是這種,理性的可以將曾經的過往和感情都拋卻,相忘於江湖而安逸生活的人啊!

    人生最常碰見的就是選擇題,而最難的也是選擇題,是A or B兩個選項都不是絕對完美的,無論選擇其中的哪一個,有些東西都是必須要割捨。

相濡以沫的生活是艱難的,甚至超出它字面的意思,因為人的社會永遠不會像魚的世界那樣無垢單純。

但如果心中無憾,今生只此一守,便覺甘之如飴,那也無妨。

相忘於江湖,若是能忘得徹底,便不是真情,只能說相忘於表面,深藏於內心。

所謂的放手也是一種溫柔,給你自由,不等於心同陌路;

可悲的是,年過三十的我,現在才能理解...

果然如"某人"說的,有些人生的道理,一定要到一個年紀才能有所體悟...


所以,相濡以沫是珍惜,相忘於江湖是釋懷。

而選擇其中任何一個,都還是有一絲絲的無奈和遺憾...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