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 凱 勒 的 故事

海倫 凱 勒 的 故事
海伦与老师安妮•沙利文(照片:新英格兰历史家谱协会)

每年的627日是“海伦·凯勒日”(Helen Keller Day),这一天也是海伦·凯勒的诞生日。海伦·凯勒不但看不见,而且听不见,经过自我努力奋斗,最终成为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及身心障碍者维权人士。1966年宾夕法尼亚州州长在海伦·凯勒86岁生日之际,宣布这一天为州的“海伦·凯勒日”;1980年卡特总统在海伦·凯勒百年诞辰之际,宣布这一天为联邦的“海伦·凯勒日”。

听说海伦·凯勒这个名字还是许多年前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我居住城市的广播电台播出了一个广播剧,讲的就是海伦·凯勒的故事:一位从小就失明又失聪的女孩子,靠着毅力,也靠着优秀教师的引导教育,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及社会活动人士,丰富的故事内容、优美的配乐以及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配音演员的配音,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迄今难忘。

海伦·凯勒1880627日出生于阿拉巴马州的塔斯坎比亚(Tuscumbia),父亲是编辑,母亲是南北战争时南方联盟军官的女儿,家境不错。海伦出生时还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但在19个月的时候,因为得了一场病,使她失聪及失明。在她6岁的时候,她的母亲读了英国大作家狄更斯的《美国纪行》(American Notes),书中谈到有关劳拉·布里奇曼(Laura Bridgman)的内容,引起了海伦母亲的关注。劳拉·布里奇曼也是一位盲人及聋哑人,后来经过特殊教育,培养了良好的写作能力。海伦母亲从书中得到启发,于是带着海伦求医。

海伦父母先在巴尔的摩征求五官科医生的意见,医生推荐他们去找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贝尔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前身贝尔电话公司的创办人,也是电话的发明者(发明权有争议),但贝尔的最大兴趣却是教导聋哑儿童。他年轻时就在波士顿教聋哑人,并发明“可视语音”教学法。海伦父母找到贝尔后,贝尔发现海伦很有天分,也很聪明,但海伦不但听不见,而且还是一位盲人,贝尔只有教育聋哑人的经验,没有教导盲人的经验,因此,推荐海伦父母去波士顿南郊的帕金斯盲人学校(Perkins Institute for the Blind),劳拉·布里奇曼也曾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海伦父母到了帕金斯盲人学校后,校长安纳诺斯(Michael Anagnos)安排安妮·沙利文(Anne Sullivan)来教导海伦。从此,安妮与海伦亦师亦友,两人的亲密关系维持了49年,直到安妮去世。

安妮刚开始教导海伦时,发现海伦的脾气十分不好,动辄发火,而且动作粗鲁,常用手来抓东西吃,非常不卫生,也不礼貌。她的父母因为觉得亏欠她太多,所以就常常顺着她。安妮很能理解海伦的痛苦心情,因为她自己从小也是盲人,也是帕金斯盲人学校的学生,虽然后来经过治疗,安妮的眼睛终于可以见到光明,但从小失明的经历,使安妮对海伦十分同情。不过,安妮知道光顺着海伦的脾气是无法教导好这个学生的,因此采用了自己的方法。经过安妮耐心、认真的教导,使海伦从学习中找到快乐,也找到学习的意义。每当海伦在学习中遇到瓶颈和挫折,安妮都不厌其烦地鼓励教导她,使海伦接受挑战,学习成绩不断进步。在海伦的成长过程中,安妮无怨无悔的付出,成为海伦真正的启蒙老师,帮她找寻到人生的转折点。

海伦从8岁开始在帕金斯盲人学校上学,14岁时到纽约上聋哑人学校,16岁时回到波士顿,进入剑桥女子学校学习,20岁时,被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Radcliffe College)录取,24岁时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成为第一位获取学士学位的盲人、聋哑人学生,也是该校最有名的校友之一。拉德克利夫学院是著名的女子文理学院,被视为女校中的哈佛,原因是当时的哈佛只招男生,不招女生。20世纪后期拉德克利夫学院并入哈佛,成为哈佛大学的一部分。

海倫 凱 勒 的 故事
国会大厦内的海伦雕像(照片:国会)

海伦一生共出版了12部著作并发表过许多文章。11岁时就发表了作品,22岁时出版了自传《我的生活故事》( The Story of My Life),这部自传出版后影响很大,她的知名度也随之提高。她在192747岁时出版了精神自传《我的信仰》(My Religion),这本书在1994年被出版社再版,标题改为《照亮黑暗之光》(Light in My Darkness)。海伦在书中表达了她对基督耶稣的信仰,就像生命之光,照亮了黑暗的世界。

海伦还发表了一系列宣扬社会主义的文章,她在帮助盲人、聋哑人及其他残障人士的时候,发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更容易失明或失聪,原因是他们贫困,得不到好的营养及健康照顾,也没有钱治病,因此就使得海伦更积极地参加社会党的活动,成为一名社会激进分子。在此之前,海伦已经是一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女性,但当她成为社会党左翼分子后,引来了许多批评。不过,海伦一直坚持自己的理念:消除社会不公、帮助底层民众及弱势群体。她在后半生将主要精力放在致力于帮助盲人筹款等方面。

海伦于196861日在睡梦中去世,享年87岁。她的一生不但为残障人士作出了榜样,也激励了许多健康的人,她的事迹被广泛报道,拍成电影、电视、纪录片、戏剧等,她还获得过许多国际荣誉,被称为20世纪最受推崇的人之一。

海倫·凯勒
Helen Adams Keller
海倫 凱 勒 的 故事

海倫凱勒,摄於1920年

出生1880年6月27日
海倫 凱 勒 的 故事
 
美國阿拉巴馬州塔斯坎比亚
逝世1968年6月1日(87歲)
海倫 凱 勒 的 故事
 
美國康乃狄克州伊斯頓
国籍
海倫 凱 勒 的 故事
 
美國
母校劍橋女子學校英语The Cambridge School of Weston
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学院
职业社會運動家及講師
政党美國社會黨
父母Kate Adams Keller
签名
海倫 凱 勒 的 故事

海倫 凱 勒 的 故事

7岁时的海伦·凯勒

海倫 凱 勒 的 故事

海倫·凱勒與蘇莉文老師

海倫 凱 勒 的 故事

1904年海倫·凱勒自哈佛大學畢業

海倫·亞當斯·凱勒(英語: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出身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西塔斯坎比亞的作家、殘疾人權利倡導者、政治活動家和講師。她在19個月大的一次疾病中失去了視力和聽力。然後,她主要使用家庭手語(英語:Home sign 或 kitchen sign,指聽障兒童自發性的手勢溝通系統)進行溝通。7歲時,她遇到了教師和終身夥伴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後者教導她學習使用語言,包括閱讀和寫作。沙利文的第一堂課是在凱勒的手上拼寫單詞,向她展示她周圍物體的名稱。她還學會瞭如何使用 Tadoma 方法溝通並理解他人的談話。在專科學校和主流學校接受教育後,她就讀於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並成為第一個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聾盲人。從1924年到1968年,她在美國盲人基金會(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工作;在此期間,她遊覽於美國各地,並前往全球35個國家,為視力喪失者提供協助。

她是一位多產的作家,撰寫了14本書和數百篇演講和論文,主題從動物到甘地。[1]她為殘障人士、婦女選舉權、勞工權利和世界和平等議題舉行活動。她於1909年加入美國社會黨。她是(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的支持者,也是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的創始成員。1933年,當她的書《我如何成為一名社會主義者》(英語:How I Became a Socialist)被希特勒青年團燒毀時,她給德國學生會(Student Body of Germany)寫了一封公開信,譴責(當時德國的)審查制度和偏見。

她和蘇利文的故事因她的自傳《我的生活》及改編自該作品的電影和舞台劇《奇蹟工作者》(英語:The Miracle Worker)而聞名。

目录

  • 1 生平
  • 2 評價
  • 3 經典语录
  • 4 相關作品
  • 5 紀念
  • 6 影响
  • 7 参見
  • 8 參考資料
  • 9 外部連結

生平[编辑]

海倫·凱勒於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美国阿拉巴馬州的塔斯坎比亚 。海倫·凱勒原為健康的嬰兒,但在19個月大的時候患了急性脑充血病,失去了聽覺和視覺。長大後運用自創的手語與家庭成員溝通。隨著年歲的增長,簡單的交流不能滿足她,脾氣變得暴躁。6歲時,她的父母在家庭醫生的協助下,邀請柏金斯啟明學校的安妮·蘇利文老師作為海倫·凱勒的啟蒙導師。

蘇莉文老師先瞭解海倫的脾氣躁動的原因:他的父母不忍心看她做錯事(打人、不守規矩、破壞東西等)被懲罰的樣子,於是在她做錯事時都給她糖果吃。她糾正父母的不正確行為,並且與海倫建立互信的關係,再耐心教導手語,讓她能與別人溝通,再教導她一些生字,她第一個學會的單字是水(water)。其後再教導使用手指點字以及生活禮儀。10歲時她的 父母聘請了霍勒斯曼學校英语Horace Mann School的莎拉·傅樂瓦老師教導其說話,老師把中指放在她的鼻子上、食指放在嘴唇上、大拇指放在咽喉上,而海倫亦學會說話。

1896年,海倫·凱勒進入了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女子學校英语The Cambridge School of Weston。1900年秋季進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高研院(Radcliffe College)就讀。於1904年以優異成績取得文學學士學位,並成為首位畢業於高等院校的聾盲人。這些年來蘇莉文一直留在海倫·凱勒身邊,並將教科書與上課內容寫在海倫·凱勒的手掌上。

海倫於1924年組成海倫·凱勒基金會英语Helen Keller International,並加入美國盲人基金會,作為其全國和國際的關係顧問。其後她在國際獅子會的年會上演說,她要求獅子會成為「協助失明人士戰勝黑暗的武士」。並說:「我為你們開啟機會的窗,我正敲著你的大門。」1946年任美國全球盲人基金會英语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國際關係顧問,共訪問35個國家。她爭取在世界各地興建盲人學校,並常去醫院探望病人,分享她的經歷。

評價[编辑]

有人曾如此評價她:「海倫·凱勒是人類的驕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人類善良的表現,相信她的事跡能成為後世的典範。」

海倫·凱勒雖以一個人道主義者廣為人知並極受推崇,但實際上她也是一個社會主義者。1909年她加入了馬薩諸塞州的美國社會黨,而後更成為「世界產業工人聯合會」的成員。她後期的社會主義及進步主義主張,主張工人权益及婦女選舉權,導致對她大加讚美的媒體反過來抨擊她,最典型的即是《布魯克林鷹報》(Brooklyn Eagle),他們評論她的「錯誤來自她在發展上受到明顯的限制」。[2][3]

經典语录[编辑]

海倫 凱 勒 的 故事
维基语录上的海倫·凱勒语录
  • “当一扇幸福的门关起时,另一扇幸福的门会因此开启,但我们却经常看这扇关闭的大门太久,而忘了注意到那扇已经为我们开启的幸福之门。”
  • “文学就是我的天国。在这里,我不会被剥夺公民权。任何五官的残障都无法阻碍我和我的朋友书籍接近和深切交往。”
  • “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但是也充满了很多解决和克服苦难的方法。”
  • “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要不断努力。”
  • “忍耐與毅力,最後必勝。”
  • “信心是命運的主宰。”
  • “我只看我拥有,不看我没有的。”
  •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 “寂静使人更加喜爱声音,黑暗使人更加珍惜光明。”
  • “世界上最好和最美的东西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它们只能被心灵感受到。”
  •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可能显出生命的价值。”
  • “我们分明是不一样,能看得见的人和看不见的人互相不一样。不是感觉不一样,而是使用感觉的方法不一样。只是为了找到超越感觉的智慧而展开的想象力和勇气不一样而已。”
  • “把你的燈提高一點,好照亮更多人的路。”
  • “面對光明,陰影就在我們身後。”

相關作品[编辑]

  • 熱淚心聲英语The Miracle Worker(1962年)
  •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1933年)
  • 奇跡締造者(The Miracle Worker,2000年迪士尼电影)
  • 《我的生活》
  • 我的老師
  • 黑暗之光─海倫凱勒的心靈世界
  • 我爲什麼要加入IWW(The Miracle Worker,1916年)

紀念[编辑]

1971年,國際獅子會的國際理事宣佈將每年6月1日定為「海倫·凱勒紀念日」。全球的獅子會在「海倫·凱勒紀念日」舉辦視力相關的服務活動。

影响[编辑]

海倫·凱勒的故事被改編成舞臺劇《奇蹟之人(The Miracle Worker)》,在美內鈴惠的漫畫《玻璃假面》中也有此劇中劇。

参見[编辑]

  • 黑色的风采英语Black (2005 film)
  • 鄭豐喜
  • 史铁生

參考資料[编辑]

  1. ^ Browse by Series (Type of Material). www.afb.org. [2021-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8).
  2. ^ 博客來-老師的謊言:美國高中課本不教的歷史. [2015-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7).
  3. ^ 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錯誤:海倫·凱勒其實很激進. [2012-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5).

外部連結[编辑]

海倫 凱 勒 的 故事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海倫·凱勒

  • The Story of My Life by Helen Keller - 古腾堡计划
  • 海倫·凱勒 at Goodreads
  • 海倫·凱勒在豆瓣读书上的簡介(简体中文)
  • The Story of My Life with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orldCat 聯合目錄中海倫·凱勒的著作或與之相關的著作
  • Booknotes interview with Dorothy Herrmann on Helen Keller: A Life, October 25, 1998.
  • "Who Stole Helen Kell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Ruth Shagoury in the Huffington Post, 2012年6月22日.
  • Papers of Helen Adams Keller, 1898-2003. Schlesinger Libra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adcliffe Institute, Harvard University.

海倫·凱勒

生活史

  • Ivy Green
  • 阿拉巴馬州塔斯坎比亞
  • 勞拉·布里奇曼
  • 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
  • Charles W. Adams

海倫 凱 勒 的 故事

參加學校

  • 柏金斯啟明學校
  • 安·沙利文
  • Wright-Humason School for the Deaf
  • Horace Mann School for the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 The Cambridge School of Weston
  • 拉德克利夫学院

相關基金會

  • Helen Keller International
  •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
  • Helen Keller Services for the Blind

相關作品

  • "The Frost King"
  • 我的生活
  • Light in My Darkness
  • Deliverance
  • Helen Keller in Her Story
  • The Miracle Worker
    • play
    • 1962 film
    • 1979 film
    • 2000 film
  • The Miracle Continues
  • Black

相關事項

  • Helen Keller Day
  • Helen Keller (National Statuary Hall Collection)

规范控制
海倫 凱 勒 的 故事

  • WorldCat Identities
  • BIBSYS: 90192602
  • BNC: 000160887
  • BNE: XX4578930
  • BNF: cb119095608 (data)
  • CALIS: n2004333745
  • CiNii: DA02319193
  • CONOR: 42704483
  • FAST: 116801
  • GND: 118561103
  • ISNI: 0000 0001 2278 350X
  • LCCN: n83158974
  • LNB: 000203136
  • NARA: 10677875
  • NDL: 00445391
  • NKC: jn20000700876
  • NLA: 35264173
  • NLC: 049768849
  • NLP: A11799080
  • NNL: 000074924
  • NSK: 000011240
  • NTA: 070467072
  • SELIBR: 193192
  • SNAC: w6sc4vq1
  • SUDOC: 026947234
  • VIAF: 3692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