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孔子聖人,其學必始於 觀 書

最佳解!

自孔子聖人,其學必始於 觀 書

徐千 小六下 (2013/07/19)
自從孔子聖人學習從閱讀開始,那時候,只有周朝的柱下史老子藏書最多,韓宣子到魯國看到《易象》與《魯春秋》。吳國季札出使魯國,所以聽到《詩經》的風、雅、頌。而在楚國也只有左史倚相能讀得到《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讀書人生於當時,能看到六經真的很少,學習可以說很困難啊,但是他們都熟悉禮樂,道德修養深厚,不是後世讀書人所能達到的。從秦漢以來,作者更多,紙和字畫一天天越來越簡便,書籍更多.....看完整詳解

自孔子聖人,其學必始於 觀 書

2F

rexkinkikids0 國三下 (2015/01/05)
科舉人 讀書人不讀書.....我覺得這樣的翻譯很奇怪吧@@?

個人覺得應該是科舉人 讀書人雖然讀書 但卻不讀書

近代的讀書人只不過為了考取功名而讀書,但實際上都只是讀而已

並不會像古人一樣去思考而不能真正的將書中的知識與寓意轉化為自己的才能

真的很不能理解為什麼會說科舉人 讀書人都不讀書....

自孔子聖人,其學必始於 觀 書

3F

相由心生 大二下 (2018/02/14)

這裡所謂的「讀書」應該是指科舉考試之外的書(課外書)。就跟現今「參考書」與「課外書」之別。學生必讀「參考書」,但是不一定會看「課外書」。

4F

黃敬婷 (2020/06/13)

倍蓰

倍,一倍;蓰,五倍。「倍蓰」指由一倍至五倍,形容很多。

《李氏山房藏書記》
原文
    (1)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悅於人之耳目,而不適於用。金石、草木、絲麻、五穀、六材,有適於用而用之則弊,取之則竭。悅於人之耳目而適於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賢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見各隨其分,才分不同而求無不獲者,惟書□!
    (2)自孔子聖人,其學必始於觀書。當是時,惟周之柱下史1老聃為多書。韓宣子適魯,然後見《易象》與《魯春秋》。季札聃於上國2,然後得聞風、雅、頌。而楚獨有左史倚相3,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於是時,得見「六經」者蓋無幾,其學可謂難矣!而皆習於禮樂,深於道德,非後世君子所及。自秦漢以來,作者益眾,紙與字畫日趨於簡便,而書益多,士莫不有,然學者益以苟簡,何哉?余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惟恐不及。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於書,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詞學術,當倍蓰4於昔人;而後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游談無根,此又何□?
    (3)余友李公擇,少時讀書於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捨。(A)公擇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為李氏山房。藏書凡九千餘卷。公擇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剝其華實,而咀嚼其膏味,以為己有,發於文詞,見於行事,以聞名於當世矣。而書固自如也,未嘗少損。將以遺來者,供其無窮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當得。是以不藏於家,而藏於其故所居之僧捨,此仁者之心也。
    (4)余既衰且病,無所用於世,惟得數年之閒,盡讀其所未見之書,而廬山固所願游而不得者。蓋將老焉,盡發公擇之藏,拾其餘棄以自補,庶有益乎?而公擇求余文以為記,乃為一言,使來者知昔之君子見書之難,而今之學者有書而不讀為可惜也。
【注】 1柱下史:掌管王室藏書的官。老聃曾任東周王室柱下史。2上國:中原地區的諸侯國,此指魯國。3倚相:春秋時楚國的史官。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4倍蓰:超過數倍。蓰,本意為五倍,此處泛指。

譯文
    象牙、犀角、珍珠、寶玉等奇異珍貴之物,能讓人看了感到愉悅,然而不適於實用。金、石、草、木、絲、麻、五穀、六材,能適於實用,但用過就敗壞,索取就窮盡。能讓人看了感到愉悅,而又適於實用;用它而不壞,取它而不盡;賢和不賢的收穫,各憑他們的才華;仁者和智者的見解,各隨他們的天分;儘管才華天分各不相同,然而只要求取就沒有人無收穫的,只有書啊!
    孔子這樣的聖人,他的學習一定從讀書開始。在這個時候,只有周朝的柱下史老聃掌管很多書。韓宣子到魯國,然後見到《易象》和《魯春秋》。季札被中原諸侯國邀請,然後才能聽到《詩經》的風、雅、頌。而楚國只有左史倚相,能讀到《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讀書人生在這個時代,能見到《六經》的大概沒有多少,他們的學習可說是很困難的。然而他們對禮樂都很熟悉,道德修養都很深厚,不是後代的君子所能趕上的。
    從秦漢以來,寫文章的人更多,造紙方法和文字筆畫一天比一天趨向簡便,而書也更多,世人沒有誰不擁有,然而學習的人愈加地馬虎不認真,什麼道理呢?我還趕上看見老儒先輩,自稱他們年輕時,要想求取《史記》《漢書》而不能得到,僥倖得到了,都親手抄寫,日夜誦讀,惟恐來不及讀。近年書商輾轉翻刻,諸子百家的書,一天要流傳一萬張紙,書對學習的人來說,多而且容易獲取到這樣的地步,他們的文章學術,理應超過前人好多倍,然而年輕的科舉士子,都把書捆起來不讀,談吐沒有根底,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我的朋友李公擇,年輕時在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庵的僧房中讀書。公擇離開後,山中人懷念他,把他住過的僧房命名為「李氏山房」,藏書共九千多卷。公擇涉獵其流,探索其源以後,吸取它們的精華,咀嚼它們的韻味,而轉化為自己的學養,表述在文章上,落實在行動上,而在當代出名了。然而書還是和先前一樣,未曾稍有損壞。他將它贈送給後來之人,供他們無窮無盡地索求,而滿足不同才分的人各自相應的需求。因此不把書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這是仁者的心思啊!
    我既衰弱又生病,沒有什麼可被世人利用,希望能有數年的空閒,全部讀完那些未曾見過的書。而廬山本來想去遊覽但不能成行,(如能成行)恐怕我將終老在那裡了。我將全部打開公擇的藏書,拾取他丟棄的書來充實自己,或許有益吧?公擇要求我寫篇文章以作藏書記,於是替他寫了幾句,讓後來主人知道從前君子讀書的困難,而現在求學的人有書卻不讀是可惜的。

  • 身心障礙特考考古題
  • 國文

自孔子聖人,其學必始於 觀 書

  • 0回答
  • 0留言
  • 0追蹤

「自孔子聖人,其學必始於觀書。……士之生於是時,得見六經者蓋無幾,其學可謂難矣。……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於書,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詞學術,當倍蓰於昔人。而後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遊談無根,此又何也?」(蘇軾〈李氏山房藏書記〉)依據上文,作者對書籍傳鈔多且易得的看法是:

(A)盡信書,不如無書
(B)有書不讀,至為可惜
(C)皓首窮經,終有所成
(D)不受書本所限,言談自能愜意。

    匿名回答

    关于我们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是世界文化文学上最独特而美好的表现形式和文学遗产,诗词是汉语特有的魅力和功能,这是其它任何语言所没有和不能的。诗词之美,止于臻美。品诗文网旨在弘扬中华名族的诗词文化,传承我中华文明。

      关注我们

    • 自孔子聖人,其學必始於 觀 書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网站动态
    提供 全唐诗库,全宋词库,诗词意象,诗集大全,诗词名句,辞章典故,诗人大全
    CopyRight © 2016 品诗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8034563号

    【原文】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悅於人之耳目,而不適於用。金石草木絲麻五穀六材[1],有適於用,而用之則弊,取之則竭。悅於人之耳目,而適於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賢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見,各隨其分,才分不同,而求無不獲者,惟書乎!

    自孔子聖人,其學必始於觀書。當是時,惟周之柱下史聃為多書。韓宣子適魯,然後見《易象》與《魯春秋》。季札聘於上國,然後得聞《詩》之風、雅、頌。而楚獨有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2]。士之生於是時,得見《六經》者,蓋無幾,其學可謂難矣。而皆習於禮樂,深於道德,非後世君子所及。自秦漢以來,作者益眾,紙與字畫日趨於簡便,而書益多,士莫不有,然學者益以苟簡,何哉?余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惟恐不及。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於書,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詞學術,當倍蓰(ㄒㄧˇ洗)[3]於昔人,而後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遊談無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擇,少時讀書於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擇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為李氏山房。藏書凡九千餘卷。公擇既已涉其流,探其源,採剝其華實,而咀嚼其膏味,以為己有,發於文詞,見於行事,以聞名於當世矣。而書固自如也,未嘗少損。將以遺來者,供其無窮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當得。是以不藏於家,而藏於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無所用於世,惟得數年之閒,盡讀其所未見之書,而廬山固所願遊而不得者,蓋將老焉。盡發公擇之藏,拾其餘棄以自補,庶有益乎!而公擇求余文以為記,乃為一言,使來者知昔之君子見書之難,而今之學者有書而不讀為可惜也。

    【注釋】
    [1]五穀:泛指各種主要的穀物。但五穀說法不一,比較普通的說法以稻、黍、稷、麥、菽為五穀。六材:泛指各種用材。
    [2]三墳五典:傳說中上古時代的書籍。八索九丘:上古帝王的遺書。
    [3]倍蓰:倍,一倍。蓰,五倍。倍蓰指由一倍至五倍,形容很多。

    【譯文】
    象牙、犀角、珍珠、寶玉等奇異珍貴之物,能讓人看了感到愉悅,然而沒有實用性。金石、草木、絲麻、穀物、用材,有實用性,但用久了就敗壞,而且總有用完的一天。能讓人賞心悅目又有實用性,用久了也不會壞,而且也用不完;賢和不賢的收穫,各憑他們的資質;仁者和智者的見解,各隨他們的天分;儘管才華天分各不相同,然而只要求取就一定有收穫的,只有書啊!
    自孔子這樣的聖人以下,他們​​的學習一定是從讀書開始。在當時,只有周朝的柱下史老聃藏書最多。韓宣子到魯國,然後才見到《易象》和《魯春秋》。吳國季札出使中原諸侯各國,然後才能聽到《詩經》的風、雅、頌。而在楚國只有左史倚相,才能讀到《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上古時代的書籍。生在那個時代的讀書人,能見到六經的大概沒有多少人,他們的學習可說是很困難的,然而對禮樂都很熟悉,道德修養都很深厚,不是後代的君子所能趕上的。從秦漢以來,寫文章的人愈來愈多了,紙和字畫一天天越來越簡便得到,而書也愈來愈多,每個人都能擁有,然而學習的人愈加地馬虎不認真。什麼道理呢?我還趕上看見老儒先輩,自稱他們年輕時,要想求取《史記》《漢書》而不能得到;僥倖得到了,都親手抄寫,日夜誦讀,惟恐有所不足。近年書商展轉互借翻刻,諸子百家的書,一天就流通萬張以上,書對學習的人來說,數量多而且容易獲取到這樣的地步,他們的文章學術,理應超過前人好多倍,然而年輕的科舉士子,都把書束之高閣,不去閱讀,言談虛浮不實,毫無根據,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我的好友李公擇,年輕時在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庵的僧房中讀書。公擇離開後,山中人懷念他,把他住過的僧房命名為「李氏山房」,藏書共有九千多卷。公擇已經涉獵其流,探索其源,吸取它們的精華,咀嚼它們的韻味,而轉化為自己的學養,表述在文章上,落實在行動上,而名揚當代。然而書還是和先前一樣,未曾稍有損壞。他打算留給後來的人,供他們無窮無盡的探求,滿足各種不同才分的人各自的需求。因此不把書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這是仁者的胸懷啊!
    我身體衰弱多病,對這世間沒有什麼用處了,希望能有數年的空閒,全部讀完那些未曾見過的書。而廬山本來就是我想去遊覽但未能成行的地方。我想我將終老在那裡了,我想將公擇的藏書全部搬出來,撿他遺棄的書來充實自己,希望對自己有益。公擇要我寫篇文章作為記述,於是替他寫了幾句,使後人知道古代讀書人想看書的困難,而現代的學人有書卻不肯讀真是可惜的一件事。

    【註】蘇軾受到李公擇贈書,於是寫了這篇〈李氏山房藏書記〉(或李君山房記),記述古人得書不易,今人有書卻不讀,以勉勵學人勤於閱讀。

    【作者】蘇軾[1][2][3](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文豪。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是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游並稱蘇陸;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因其文、詞頗多於著作,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現其文命題之考試。故時學者有曰:「蘇文熟,喫羊肉,蘇文生,吃菜羹」之說。[蘇軾著作]、[蘇軾全集]、[蘇軾詩全集]、[蘇軾詩詞全集]

    【賞析】[李氏山房藏書記/天之盗]、[李君山房記/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