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 生 研究 計 畫 範例

       

談到計畫書,這應該是眾多投稿者頭痛的問題,包括我也是。
        但我很幸運的~~我的指導教授協助了我許多,甚至也貢獻許多。而指導教授的學長也給了諸多建議。也許這次寫得不甚完美,但卻是難能可貴的經驗。該如何說服審查者通過我的計畫。很顯然我的計畫書不夠有說服力。

大專 生 研究 計 畫 範例
這是科技部下載文件所提供的資料

        看到這裡,如果經過大量閱讀過論文經驗的,腦子裡大概會有基本的雛形。

至少 (一)、(二)、(三)、(四)、(六) 項會有基本的概念。並非是腦袋完全空白。以下~以我的計畫書作為範本 ( 實驗尚持續進行,所以不會公開完整資料,這點就請見諒了。)

一、摘要

大專 生 研究 計 畫 範例

簡短的說明整個計畫內容。

二、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

大專 生 研究 計 畫 範例

說明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目的在於何處?

 三、文獻回顧與探討

大專 生 研究 計 畫 範例

當然不是只有這短短幾句 (圖示僅供參考) ,而是需要將所有找到的文獻資料詳細閱讀後整理 (可以參考各個論文的文獻整理方式) 我的計畫書裡把文獻回顧回顧列為A、B、C三大目標做為整理。說明我搜索閱讀這些文獻的理由。

四、研究方法及步驟

大專 生 研究 計 畫 範例


大專 生 研究 計 畫 範例
這裡建議,如何讓審核你計畫的教授快速弄懂你要做的事?

五、預期結果

大專 生 研究 計 畫 範例

六、參考文獻

大專 生 研究 計 畫 範例

參考文獻的書寫有既定的格式,需要注意與修正

七、需要指導教授指導內容

大專 生 研究 計 畫 範例

      大致上把我的計畫書截圖,提供參考用。我的計畫書絕對不是最好(其實我只是提供了架構),但至少能給個大致的概念,避免腦袋空白罷了!若是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指正與指教。或是發問問題我都很樂意回答。但我要說的是:別找我問如何撰寫成果報告。因為科技部沒有給我這個機會撰寫。甚至我若是不小心做出了線性數據或是任何成果,也不再需要跟科技部報告。以上,僅供參考。我已經盡了我最大的努力去說服科技部給我小小的補助與認可。

很顯然我說服失敗,套一句我老師說的話:是撿到寶還是garbage,前輩們一看就會知道


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撰寫心得

海德堡宿舍裡的好戰友們。

在德國交換前半年被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捆綁折磨著,二月底終於即將完稿,本期待著揮別磨人的計畫後可以開始遊走歐洲各國,沒想到肺炎疫情在歐洲開始爆發,旅遊的計畫泡湯,只能每天待在家泡茶、喝咖啡。為了讓躲家裡避難的自己不至於變成一灘爛泥,督促自己寫點東西,於是想到可以寫一下關於大專生研究計畫的申請心得,雖然109年度計畫申請日期已經過了,也不見得幫得上有意申請的同學,但就當作是紀念自己大學生涯中一小塊里程碑吧。

申請原因

這得先從高中心中莫名萌生對德文美好的幻想開始,拚命考上了政大歐語系德文組,開始學德文後,也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未來可以做什麼工作。慢慢發現自己還是喜歡有點創意、彈性的工作,不想一成不變、想有份能形塑自己風格的工作,再加上有別於部分同學學外語主要目的是能結合其他技能,自己選擇這條路是因為真的對語言有種熱情,更希望自己未來的工作還是能以這個專長為主。這樣看起來,我好像還是對「翻譯」這條路最有興趣,即使高中老師、大學教授早就千叮嚀萬交代,這是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且業界人士跟自己的觀察都顯示,在台灣的生態下,要單靠翻譯一職維生仍有困難。我知道,但我還是想試試看。

考量到台灣外語學系,撇除英文、日文系不談,其他外語因為語系差異加上大多數學生普遍都是從上大學後才開始學習,課程的規劃主要都還是以「學習該門語言」為主,針對文學、翻譯技巧、語言學等較為專業的領域,大學四年內能提供的課程有限。雖然目前業界許多翻譯都是各領域不同的人才,不見得都受過專門翻譯培訓,但既然想以此為專業,自己還是認為有必要在大學四年後再接受更專業的培訓,也因而確立了自己念碩士的目標。

取得碩士學位的這個目標則成為這次撰寫大專生研究計畫的契機,在跟系上攻讀翻譯專業的教授討論過碩士學位、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後,教授主動詢問我是否有興趣撰寫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因為這樣篇幅較長的研究計畫不管是針對國內或國外的碩士學程申請都有所幫助。我也花了大概兩三個星期的時間思考,最後基於下列幾個原因決定申請該計畫:

  1. 對於國內外研究所申請有所幫助
  2. 培養作研究的思考方式、初步了解學術領域的工作型態 — — 由於過去沒有寫過類似篇幅的報告、台灣大多數學士學位也沒有論文要求,透過這個計畫可以學習進行研究的思維、學術寫作、文獻整理的方式,並且了解碩、博士生與研究人員的工作型態。
  3. 加深專業知識 — — 如上所述,台灣的外語學系多仍以「學習語言」為主,學士階段較難以再深入了解語言學、翻譯學等專業領域。透過這個計畫,可以督促自己在學士階段開始閱讀相關領域的期刊、專文,並開始建構該領域的基本概念,強化自己的專業。這點對我個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深知有許多其他科系的學生也有相當程度的德語能力,既然自己選了德語為專業,那我認為有必要加深自己的專業知識,才能與其他人有所區別。
  4. 經濟考量 — — 若是研究計畫通過,科技部將每月補助6,000元的研究助學金,為期8個月,總共48,000元。除此之外,針對計畫案申請、通過計畫案審核,政大都將再各補助5,000元予申請學生。對於大學生來說,這也算一筆優渥的收入。但誠心建議,如果單純只是想賺錢的話,還是去打工吧。因為以執行研究計畫的時間算下來,時薪或許遠低於最低工資,實在不值得單為了這筆錢折磨自己一年。

申請與執行過程

計畫申請準備期

在提交計畫申請前所需要做的準備,大致有下列幾項:

  1. 尋找有興趣的主題
  2. 尋找指導教授
  3. 與指導教授討論並確立研究主題
  4. 針對該主題進行先行研究
  5. 依照申請計畫書要求與先行研究制定研究計畫與流程

我的情況稍微特別一些,通常是學生針對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找相關領域的教授擔任指導教授,但由於我大三時的導師剛好是翻譯專業,我也在學期中跟教授討論過我的興趣與規劃,因此很幸運地,在學期末時,是教授主動詢問我是否有興趣參與大專生研究計畫。也因此在2018年暑假我就開始準備要申請隔年的大專生研究計畫,但由於暑假家中發生一些狀況,我一直到開學前才有時間比較密集地開始籌備申請的事宜。總而言之,我的計畫申請準備期大約是從2018年9月到2019年2月,因為學期間還是有課業跟工作要同時處理,每天能花在計畫準備時間也有限,準備期間就變得比較長。

我有興趣的領域是翻譯,除了是自身興趣以外,也與未來申請研究所的考量有關,教授因此建議我可以以翻譯比較為主題進行研究。由於我接觸的書目也比較有限,教授當時手邊有一本已蟬聯多年暢銷書的德語小說《Tschick》,而該書也有簡體與繁體的譯本,教授建議我可以嘗試比較兩岸譯本翻譯策略的差異。一方面是為了節省時間,一方面是覺得教授的建議可行性較高,最後就決定了以這本德語小說的兩岸譯本比對為主題,而之後我也發現,單就語言與理解的層面而言,對於語言與翻譯能力尚淺的我來說,同時比較原文與兩本譯本的難度,的確比評鑑單一譯本簡單一些,也比較容易下手。

確立主題後,教授先借了我幾本相似主題的碩士論文,讓我大致了解論文的架構與撰寫方式,同時也借了我一本德國功能學派的翻譯理論專書。因為是第一次進行較大篇幅的研究,文獻蒐集與整理的方式我都很陌生,所以一開始的確蠻辛苦,不太知道如何下手。在這個階段,我對翻譯理論的了解幾乎是零,而具體進行翻譯比較的方式也不甚了解,因此我去國家圖書館借了許多翻譯領域的碩士論文,除了大致了解翻譯領域的一些學派與其理論,也從這些碩士論文中整理出對自己申請案有用的文獻筆記(因為計畫書中的一部份要求是文獻回顧)。在閱讀時,對自己的計畫申請也會慢慢有較清楚的雛形,並想到一些點子與問題,這些都對日後撰寫計畫非常有幫助。

在撰寫現在這篇心得文的當下,回顧當時自己準備的狀況,仍覺得有所不足,因為自己經驗尚淺,有許多更有效率的方法與資源,都是我在日後執行期間才慢慢學會,在這邊大致列下,希望對有興趣申請計畫的人有所幫助:

  1. 由於學士階段通常不需要撰寫畢業論文,許多學生,包括我自己對學術寫作的方式是陌生的,也不了解實際的進行方式。在開始之前,須先認知到,論文、期刊與專書的閱讀方式是與一般所接觸的文字有所不同的,學術文章因為篇幅的限制,資訊密集度很高,閱讀也因此更有難度。在對該研究領域陌生的情況下,光是讀懂就有困難,更遑論是整理筆記。一開始我不了解這些狀況,因此就只能硬著頭皮讀。一直到研究執行期間才找到了一本讓自己更有效率解決問題的書 — —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彭明輝著),讀了以後我才總算大致了解了進行研究的步驟與方法。不論是找指導教授、訂定研究主題、文獻蒐集到寫作要領,這本書針對研究各個階段會碰到的問題都有所著墨,在閱讀後會更清楚知道如何有效率地進行研究工作。
  2. 善用學校圖書館的資源。學校圖書館除了紙本資源外,電子資源也非常值得利用,尤其是各領域的期刊專文,在準備階段閱讀越多,對計畫的進行方式也會越發清楚。
  3. 善用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以關鍵字搜尋相關領域、相關主題的碩博士論文。
  4. 參加學校針對大專生研究計畫舉辦的說明、分享會,這是最直接能從進行過計畫人身上獲取相關經驗的機會。同時若學校有針對研究計畫開設學術寫作學術倫理的課程,也應參加,在執行階段撰寫結案報告時才不會求救無門(我當時因為學期中完全沒有額外的時間又忙著申請交換,沒機會參加,後面撰寫時只能靠自己找相關資料跟不斷詢問教授),必須要先認知到,不熟悉寫作方式因而未以正確形式引用他人文獻,最後被認定是抄襲或剽竊是很嚴重的,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在提交計畫前就應開始著手暸解這方面的資訊。

提交計畫申請

依規定,計畫申請以10頁為限,並須涵蓋以下內容,在此於每項後附上我計畫書概略的頁數:

  1. 摘要(半頁)
  2. 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1頁)
  3. 文獻回顧與探討(3頁)
  4. 研究方法及步驟(4頁半)
  5. 預期結果(涵於上述4頁半中)
  6. 參考文獻(1頁)
  7. 需要指導教授指導內容(僅列點)

這七項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大塊,「文獻回顧與探討」是先行研究、「研究動機、問題、方法、步驟與預期結果」是自己研究計畫的架構,「摘要、參考文獻與需要指導教授指導的內容」這三項再完成前兩大塊後,基本上就有了。

我撰寫的流程是:

  1. 開始閱讀他人相關的碩士論文並撰寫文獻筆記:先透過閱讀該領域的論文了解大多數論文的進行方式,除了可以了解研究方法,同時可以開始彙整先行研究的資料,讓自己之後撰寫的研究計畫是建立在他人研究的基礎之上,既能避免陳腔濫調、重複題材;透過參考、比較現存的研究,也能凸顯自己研究計畫的獨特性與價值。
  2. 同時針對自己所做的主題進行準備工作:這一點可能因科系、領域和個人所選主題而異,因為我選的是翻譯比較,也已經確定了書目,在這個階段我就已經開始閱讀選定書目的原文書與譯本。
  3. 擬定研究動機與問題:在閱讀相關領域的論文,同時對自己所選主題有所預備後,研究問題的框架應該會慢慢形成,就可以開始進一步思考要把研究計畫的重心聚焦在什麼問題上,並撰寫動機與問題的部分。真心建議擬定研究問題要花多一點時間,對於許多論文撰寫的新手來說,因為研究問題感覺只是要提出個問題,不是個特別困難的部分,很多人可能草草了之,包括我自己一開始也有點這樣的傾向(畢竟其他部分需要做的準備工作看似更多)。但這是整個研究計畫的基石,一旦問題沒擬好,後面計畫就會難以順利進行,甚至可能會有最後完全沒辦法寫出結論、整篇論文偏題而得重寫的悲劇發生。研究問題應該要建立在先行研究之上,問題必須有新意,可能是先前沒有人提出的或是尚未解決的(尚未解決的當然有可能更難回答)。也不要貪心或是偷懶把研究問題的範圍設定得很廣,這樣最後寫結論時會無法聚焦,也可能讓論文篇幅難以精簡,最後收尾工作會很痛苦(部分為親身經歷)。
  4. 撰寫文獻回顧與探討:當閱讀的量與所做的筆記累積到一定的量,也已經確定自己研究的方向,就可以開始撰寫文獻回顧與探討的部分。這部分需要格外花心思,因為根據過往申請計畫者的經驗,大多數人都說這一塊會是審核的重點。我的做法是列出了幾篇相關領域的碩士論文,並針對當中的研究方法、結論分析,如何將其方法、結論應用在我的研究計畫中。因為我在這個階段已經開始做了一部分自己研究計畫的翻譯比較,所以我也將初步比較的結果、預測與他人碩士論文結論的異同列在文獻回顧之中。不過這段需要強調的是,在交出計畫申請後會得到審核者的回饋,當中有一項是認為我的參考文獻基本上都是以碩士論文(二手資料)為主,較缺乏一手資料(例如自己閱讀完理論、專書所整理的資料)。所以建議這部分二手資料彙整的方式可能要更為精簡,留一部分空間放一手資料。
  5. 撰寫研究方法及步驟:這個步驟我覺得也可以在撰寫文獻回顧之前就完成,因為擬定完研究問題、閱讀過足夠資料後,對於研究的進行方式應該就有架構了。這部分必須要能說服審核者,自己對於整體研究流程已經有充足的規劃並且有具體的執行方式,因此絕對要寫得「具體」。以我的計畫為例,因為我已經開始進行一部分的分析,也確定之後的研究計畫中,會分析「增譯、減譯、意譯、直譯、轉譯」等技巧,在計畫書中我就明確針對每個技巧列出我在書中找到的相關範例,並呈現我的分析方式。在之後審核的回饋中,其中一位審核者者提到:「計畫內容完整,且已初步分析研究材料,確認研究方法與步驟確實可行」,可見在這部分若能更具體地呈現,對於計畫整體是有所加分的。針對整個研究計畫的流程也可以擬定大概的時程表,我在撰寫前參考先前計畫案通過申請者的分享,也在這個部分附上了一張甘特圖呈現我整個計畫的流程(至於之後是否可以照著進度表做,就看個人造化了)。
  6. 預期結果:研究計畫就是為了透過研究來回答、驗證自己提出的研究問題,因此有了研究問題與方法後,預期的結果應該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這邊要注意的是,不論是預期結果或是研究問題,聚焦的範圍都不宜太大,否則會導致整個研究沒有重點。
  7. 列出參考文獻:這部分也得小心翼翼,對於新手來說參考文獻的格式也需要先去了解,可以詢問一下教授,自身科系、領域的期刊論文多採取什麼樣的格式,APA、Chicago、MLA……等。如果不想手動的話,也可以用Endnote(學校多有提供)來彙整參考文獻。
  8. 需要指導教授指導的內容:這部分我以列點形式呈現,我就將我在跟教授討論過程中碰到的一些問題,還有我設想之後會碰到的問題列在這邊。附上我列的7個點:
  • 論文的寫作方式與思考邏輯
  • 文獻整理與筆記方法
  • 文獻援引方式與格式
  • 學術倫理
  • 功能學派理論與其專有名詞
  • 語料分類與評析方式
  • 成果報告撰寫

這大概就是我提交計畫的過程,最後提醒一件事,計畫書交出去的格式必須用科技部給的格式,網站上有一份制式的計畫書表格(C802),可以最後完成整份檔案在以複製貼上的方式放進官方的檔案中。

另外提到一點我比較特別的狀況,因為大專生研究計畫有規定要是在學狀態,因此要提出在學證明,延畢也要提出相關證明。我因為申請完後的接下來一年會以延畢方式在德國進行交換,我必須證明我有延畢的身份,但以扣繳外語檢定為由的延畢方式註冊組是沒辦法開立證明的,那時候很焦急以為前面做的工都白費了,最後是請國合處幫我開立交換的證明,我才以這張為延畢的證明順利申請這次的研究計畫。

「僅供參考」的甘特圖。

執行過程

要產出一整份的研究計畫,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泡在這個領域的各類文獻當中,而如何有效率地尋找、閱讀文獻就是非常重要的技巧。若是初次接觸大量學術文章,不知如何下手,一樣推薦參考《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彭明輝著)。簡單來說,應先以較為簡單的文獻下手,如該領域的課本,因為此類文獻的描述方式與資訊密度都較適合還未深入了解的讀者,並且能提供較為全方位、概略的架構,再較為深入以後,應慢慢針對自己在書中看到不懂的特定概念、關鍵字再做進一步的搜尋與了解。透過這樣的方式,才能循序漸進累積對該領域的了解。若在閱讀中有看到與自己研究主題貼近且有用的內容,不妨標記起來並對這類文字進行統整,以便日後再撰文的時候可以援引至自己的研究計畫中。

大量廣泛地閱讀文獻,有助於形塑自己研究計畫的框架與方向,但也要避免陷入「以搜集文獻」逃避正式開始撰寫自己計畫的漩渦之中。這樣的情形是我剛好在德國上一門初階學術寫作課老師提到的,而我也發現自己多少有類似的情況發生:許多學生在面臨小論文、學位論文時,到最後常花大量的時間去找文獻來填補自己的時間,但實際上是在逃避自己的工作。因此文獻蒐集到一定的程度,基礎足夠自己開始彙整、產出部分文字時,就可以開始一邊初步寫計畫內容了。我自己會將文獻蒐集與撰寫計畫內容這兩項交叉分配在每天的工作流程中,在一天開始時,先以閱讀文獻這種比較被動的方式讓自己靜下心來,接著進行一部分的內容撰寫,等到比較累了再繼續閱讀其他文獻。用這種方式讓自己可以較快進入狀況,也不會馬上疲憊。

在開始寫之前我也上網找了不少人分享論文撰寫的經驗,許多人都會提到,面對長篇的文字,用一般的寫作方法,照著順序從頭寫到尾行不太通;應該依照論文架構分段,分部分完成,這種方式除了與論文較強的組織、邏輯性相關,也有助於避免撰寫時長時間卡在同一處,無法繼續進行。這次寫研究計畫我用的軟體是Scrivener,有興趣的人或許可以研究看看,因為是專門針對長篇文章撰寫而設計的軟體,介面與功能與一般常用的Word與Pages都有所不同,最主要的是:Scrivener的使用邏輯是把長文拆成許多部分,使用者可以在完成各個部分後,再將不同部分組合、分層與排序,並在最後輸出時再設定格式。不過該軟體針對中文字和表格在輸出時仍有一些問題,輸出格式的編排也需要花時間了解,還不能說十全十美,因此最終格式我還是在輸出後用Word調整。整體來說,我認為Scrivener雖然美中不足,但還是幫了我蠻大的忙,至少讓我寫的時候可以很清楚看到大架構然後「分段攻略」。當然每個人的習慣不同,值不值得多花時間去研究一個軟體的使用方式,就見仁見智了。

而關於工作流程的分配,每個人領域不同、主題不同、工作習慣不同的情況下,我想很難有一概而論的方式,但唯一我覺得必須把握的原則是,妥善地分割工作內容、段落,讓自己每天至少都有一點進度,原因有二:其一,論文是長期性的計畫,不管是閱讀文獻或寫內容,都是連續性地在思考,有時候因為放假或休息,中間停了兩三天,等到要再開始時,可能本來有的點子又模糊了,工作變得較沒有效率;其二,面對長期性的工作,很容易陷入拖延症的惡性循環中,每天完成一部分,除了讓自己一直能有一定程度的反饋維持動力之外,也避免自己把工作拖到最後,來不及完成。每天所規劃的工作量也不要太多,若一直無法完成,心情受影響,會失去繼續的動力,適度把不同性質的工作項目交錯安排,就像上面提到的文獻閱讀跟內容撰寫交互進行的例子一樣。這是一項「長期抗戰」,所以每天完成進度後就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放鬆、獎勵自己來維持動力。如果有時候突然感覺來了,但在連續工作五六小時後突然卡住,就果斷做些別的事情休息一下,短暫跳出工作後,往往就會找到解決方式。

稍微在這段提一下,針對結案報告繳交的形式與篇幅科技部並沒有非常詳細的規定,因此最後提交的篇幅仍以科系、教授建議為主。一般來說,以這個計畫申請按來說,似乎40–50頁就是大篇幅了,一般的頁數應該落在20–40頁之間。我最後是以比較偏學位論文的形式完成結案報告,最後共有80幾頁。我認為這有部分是我的缺失,因爲在開始前我就一直以為要以學位論文的形式提交,個人認為頁數仍控制在20–40頁之間比較穩妥。

心得與建議

從2018年底開始準備研究計畫申請,同時要面對學校的交換甄選、德語、日語語言檢定,這當中又為了交換的費用,實習、兼教學助理和家教,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提交完計畫後,因為19年8月就會出國交換,因此沒等到6月公布計畫案通過,就已經開始進行準備工作,其實中間曾幾度想著,若是計畫案沒通過,或許也是種解脫,而最後得知計畫案通過的時候,真的是悲喜交加,喜的是努力沒白費,悲的是接下來的交換生活還得繼續跟研究計畫作伴。於是到了德國後,一邊應付著德國學校的課業,只能用零星的時間跟週末來做研究計畫。在德國的時候常常後悔,為什麼要讓自己的交換生活「矇上一層陰影」,但後來發現這兩件事情同時進行,某種程度上還相得益彰。因為做的主題是翻譯比較,採用的理論是德國學者的理論,因此很多文獻在台灣也不易取得,在海德堡交換剛好多了一個很好的資料庫。另外,在這邊的課程也再次讓我體認到,在台灣大學四年中,外語系的我真的還是欠缺專業性,而德國的學生經常性地面對小論文這樣的作業要求,也很早就開始準備學士的畢業論文,這又讓我更確定,若要出國念相關系所的碩士,真的需要透過像科技部研究計畫這樣的機會,才能補足自己在專業知識和學術寫作上的不足。

因此,雖然這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這個計畫也會狠狠地填滿將近一年的生活,無時無刻籠罩著你,但還是很建議大家咬緊牙關努力一次,若是有意,也可以提早開始準備,累積一定的知識、有一定的規劃後,在大二、大三提出申請。申請時記得,一定要先充分了解整個架構和研究領域的文獻資料,善用圖書館紙本、線上資源,前期準備完整,後期才會順利;開始進行計畫時,妥善切割段落,可以將難度不同的段落交錯處理,每天分配適當的工作量,讓自己一直維持動力。最後,痛苦的同時,也不要忘了還是要享受生活,然後常常幻想「重獲自由」那一刻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