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皮膚科在幾樓?

馬偕是加拿大長老會差會牧師,於19世紀末期至台灣傳教與行醫,1872年3月9日來到滬尾(今新北市淡水區)。1879年12月26日馬偕首次返國述職,向加拿大長老教會報告北臺灣教勢,獲美國底特律馬偕夫人為紀念安息不久的馬偕船長慨贈美金3000元;馬偕返臺後將此奉獻建造醫館。1880年,馬偕創建臺灣北部第一所西醫院滬尾偕醫館落成,為馬偕醫院前身。

日治時期[编辑]

1900年4月25日偕醫館取得日本政府執業許可。1901年6月2日馬偕因喉癌病逝淡水,偕醫館暫時停診。當時協助馬偕牧師從事醫療工作的醫生有林格(Dr.L.E. Ringer)、華雅各醫師(也是牧師,Rev.J.B. Fraser,M.D.)、約翰生(Dr.C.H. Johansen)、歷尼(Dr. Rennie)、安基爾(F.C. Angear)和威爾森基(Dr.Y.J. Wilkison)。1905年宣教師宋雅各(Dr.& Rev.J.Y. Ferguson)醫師夫婦抵淡水。1906年重開偕醫館。1911年宋雅各向教會提議將偕醫館由淡水遷到台北,擴建並命名為馬偕紀念醫院。1911年宋雅各提議遷址臺北市。1912年12月26日馬偕紀念醫院落成,舉行感恩禮拜,宋雅各擔任首任院長。1913年9月加拿大籍烈以利姑娘(Miss Isabel Elliot, 1881-1971年)擔任護理長,開辦「看護婦訓練班」,負責培育護士。訓練班為馬偕護校(高職,今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的前身。1918年6月因戰爭及宋雅各因病返國,馬偕紀念醫院被迫停辦。1924年戴仁壽醫師重開馬偕紀念醫院,並擔任院長。為提升醫療品質,戴仁壽著手訓練本地醫療人員,並編寫台灣第一本西方醫學專業書籍《內外科看護學》。1927年,獲得英國癩病救助會補助3000美元,買下醫院對面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雙連教會現址,建立全台灣第一處癩病專科診所,1927年啟用。1934年戴仁壽成立癩病療養院樂山園,1934年3月於臺北州淡水郡八里庄啟用。1943年臺灣總督府衛生課強制徵用,改名博愛會本部醫院。

20世紀

1960年羅慧夫醫師(Dr. M. S. Noordhoff)擔任院長。1967年設置臺灣第一間ICU病房(加護病房)。1969年創立「自殺防治中心」。1988年捐助設立中華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1990年成立臺灣第一家安寧病房(18床)。1990年捐助設立安寧照顧基金會。1992年捐助設立中華民國早產兒基金會。1994年籌備設立馬偕醫學院。1994年淡水院區附設居家護理所。1996年全國首創緩和醫療門診。1999年馬偕護校改制升格為馬偕護理專科學校(今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1999年9月27日設立護理之家,住民年均87歲。屢次榮獲行政院衛生署特優評鑑。

2000年代

2000年購置新竹市南門綜合醫院光復院區,並籌設為新竹分院。2000年接受石門鄉捐地籌劃老梅分院。2000年行政院衛生署醫學中心評鑑評定會通過馬偕紀念醫院為正式醫學中心。2002年新竹分院附設居家護理所。2003年臺東分院附設居家護理所。2009年馬偕醫學院正式招生。2009年4月2日在淡水院區馬偕樓7樓設置產後護理之家。

2010年代

2014年3月10日法院正式裁定馬偕醫學院、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法人合併,成立「馬偕學校財團法人」。2014年5月1日臺東分院新建醫療大樓啟用感恩禮拜,提升後山急重症醫療品質。2014年7月,發行第一本企業永續報告書《2014馬偕紀念醫院企業永續報告書》,是第一間獲得台灣企業永續獎金獎的醫療院所。2014年12月29日馬偕兒童醫院揭牌儀式。2016年4月28日衛生福利部核准「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紀念社會事業基金會」更名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醫療財團法人」。

2020年代

2022年3月,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醫療財團法人以BOT模式興建營運的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正式營運。

  • 內科部
    • 心臟內科
    • 胸腔內科
    • 腎臟內科
    • 胃腸肝膽科
    • 血液暨腫瘤科
    • 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
    • 一般內科及感染科
    • 過敏免疫風濕科
    • 職業病科
    • 老年醫學科
  • 外科部
    • 整形外科
    • 神經外科
    • 一般外科
    • 大腸直腸外科
    • 小兒外科
    • 胸腔外科
    • 心臟血管外科
    • 減重代謝手術管理中心
    • 外傷科
    • 乳房外科
  • 婦產科部
    • 婦產部
    • 婦科癌症學科
    • 婦科泌尿學科
    • 高危險妊娠症學科
    • 生育保健學科暨遺傳諮詢中心
    • 一般婦產學科
    • 不孕症學科暨生殖醫學中心
    • 妊娠評估中心
  • 小兒科部
    • 兒童血液腫瘤科
    • 兒童胃腸科
    • 新生兒科
    • 兒童感染科
    • 兒童神經科
    • 兒童風濕過敏免疫科
    • 兒童心臟科
    • 兒童遺傳學科
    • 兒童腎臟科
    • 兒童內分泌科
    • 兒童急診醫學科
  • 其他臨床科
    • 泌尿科
    • 骨科
    • 耳鼻喉科
    • 眼科
    • 急診醫學部
    • 口腔醫學部
    • 口腔顎面外科
    • 家庭醫學科
    • 皮膚科(舊版)
    • 復健科
    • 精神醫學部
    • 神經科
    • 放射腫瘤科
    • 生理檢查科
    • 藥劑部
    • 重症醫學科
    • 中醫部
  • 醫療相關部門
    • 麻醉科
    • 核子醫學科
    • 放射線科
    • 病理科
    • 醫事檢驗科
    • 血庫
    • 臺北手術室
    • 淡水手術室
  • 特殊醫療單位
    • 臺北健檢中心
    • 淡水健檢中心
    • 國際醫療中心
    • 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
    • 臺北社區醫學中心
    • 淡水社區醫學中心
    • 燙傷中心
    • 癌症中心
    • 自殺防治中心
    • 醫學美容中心
    • 腦中風中心
    • 感染管制中心
    • 高壓氧治療中心
    • 早期療育評估中心
    • 慢性腎臟病防治計畫
    • 輻射防護管理委員會
    • 人體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
    • 品質管理中心
    • 營養醫學中心
    • 生醫發展中心
    • 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中心
    • 人體生物資料庫倫理委員會
    • 臨床試驗管理中心
    • 疼痛治療中心
    • 罕見疾病中心
    • 人體器官保存庫
    • 遠距照護服務中心
    • 精準醫療生技中心
  • 行政單位
    • 企劃管理室
    • 醫事室
    • 社會服務室
    • 採購課
    • 員工教育信息
    • 職員福利促進會

肩難產事件[编辑]

1994年,馬偕醫院肩難產事件,為台灣首宗涉及醫療行為是否屬於《消費者保護法》規範領域事件。

解雇跨性別者[编辑]

2010年12月30日,臺北馬偕醫院資訊工程師周逸人因其跨性別者身分遭解雇。周逸人質疑臺北馬偕醫院涉嫌性別歧視,院方指控周逸人曠職太多,周逸人反控院方說謊。2011年1月9日,性別人權協會前往臺北馬偕醫院聲援周逸人,抗議院方性別歧視、剝奪跨性別者工作權,要求臺北市政府勞工局調查。2011年5月5日,臺北市政府勞工局性別工作平等會認定臺北馬偕醫院構成性別歧視、違反《性別工作平等法》與《就業服務法》,裁處罰鍰新臺幣5萬元。臺北馬偕醫院不服臺北市政府勞工局之裁罰,向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提起訴願但於2011年8月12日被駁回,而向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提起行政訴訟。2012年8月21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庭判決,臺北馬偕醫院不經預告、貿然終止雇傭契約,違反《勞動基準法》,解雇無效,應賠償周逸人獎金新臺幣16000元。2013年1月2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101年度簡字第164號判決」,駁回臺北馬偕醫院之訴。

申請美國簽證指定醫院[编辑]

2011年5月9日,許姓男子指控,他向美國在臺協會申請美國簽證,他填寫申請表時承認五年內曾經酒後駕車,美國在臺協會要求他自費去「指定醫院」臺北馬偕醫院做全身健康檢查,醫師卻叫他去看精神科,他覺得難堪、被歧視。美國在臺協會發言人萬德福說:「過去五年之內,有酒醉被逮捕的人,他們申請簽證的時候,他們是要依照內科醫生的診斷,並非是精神科的醫生。」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方俊凱說,美國在臺協會擔心有酒駕前科者會有暴力傾向,要檢查有沒有酗酒不可能是看內科,「未來可能暴力問題,基本上是內科醫師沒辦法處理的,所以內科醫師勢必要先彙整精神科跟心理師」[1]。

酒精稀釋嬰兒用藥[编辑]

2017年11月,臺東馬偕醫院一名早產康姓男嬰住院返家後,藥師開立的嬰兒用藥卻用酒精稀釋,導致男嬰餵藥後大哭、嘔吐。2017年12月1日,臺東馬偕醫院舉辦記者會公開道歉,所幸男嬰當晚恢復活動力,院方會安排回診追蹤健康狀態[2]。

錯打疫苗[编辑]

2018年,新竹馬偕醫院被踢爆在本年2月初錯打疫苗:原本4名新生兒應接種B型肝炎疫苗,院方卻誤打出生4個月後才須施打的「5合1疫苗」。2018年5月3日,新竹馬偕醫院發表聲明,表示將負起最大責任與誠意,承諾為新生兒提供必要的醫療追蹤觀察[3]。

馬偕醫學院醫學系臨床及基礎醫學課程設計以核心臨床問題 (core clinical problems) 為課程之主軸而規劃,並且採系統整合基礎及臨床課程。自102學年起本系六年制的課程,至少需修畢241.3學分,主要分為下列三個階段:


引導學生發展正向的人生價值觀,發揮馬偕精神,成為承擔醫療責任的社會知識分子。同時培養學生自我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語文能力,為個人及專業訓練建立基礎。

全人教育方面,包含有核心通識及學群通識:核心通識為學校所有科系必修課程,科目包含:馬偕講座--生命意義學、服務教育、國文、英文及醫療資訊。學群通識方面,包含有五大領域:社會科學領域、人文藝術領域、自然科學領域、醫學人文領域及語言領域。

醫預教育方面,在一、二年級整合連貫基礎科學領域課程,包含微積分、普通物理學、化學(含分析化學)及實驗、有機化學及實驗、生物化學及實驗、普通生物學及實驗、機率、邏輯、數位醫療概論及生物統計學等,並預先修習組織學及實驗、胚胎學及人體結構學。此外,提供選修體驗基礎及臨床研究工作之機會:由醫學系提供經費及名額,學生於暑假可選修到基礎及臨床教師研究室參與研究工作。

三年級以正常人的大體構造、功能及行為為主要內容而整合的課程。

三年級課程主要為基礎醫學之各科目,包含有四大部份:1.人體構造與發展:實地解剖學、神經解剖學及實驗。2.人體功能:生理學及實驗。3.致病機制:病理學。4.致病原與防衛系統:免疫學/微生物學及實驗、藥理學及實驗。上述科目以器官系統分為多個模組,包括人體生理學和病理學導論、宿主防禦:免疫學及寄生蟲學、心血管系統、骨骼肌肉和肺部系統、宿主防禦(II):細菌學、泌尿系統、生殖和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大腦與行為。

PBL教案配合整合模組課程。此外亦規劃獨立授課之課目,包括:醫學人文及生死學。

四年級則是以異常及病變的人體構造、功能及行為加上臨床知識及技能為課程內容。

四年級包含各臨床學科、臨床診斷學、實驗診斷學、影像診斷醫學、藥理學等。上述科目以器官系統分為多個模組,包括臨床醫學概論、心血管系統、肺部系統、內分泌與新陳代謝、消化道系統、大腦與行為、肌肉骨骼系統、皮膚系統、宿主防禦與感染、體液、電解質、腎臟及泌尿生殖系統、血液學與腫瘤學。大部分系統每學期配合整合課程之PBL教案。此外,亦規劃獨立授課之課目,包括:病歷書寫(一) 、轉譯醫學、口腔醫學概論、法醫學及社區醫學。


以模擬訓練,實地體察,任務導向學習,及寓教學於評估等教學方式,教育學生成為一個具備基本核心能力的醫師。

五年級臨床醫學教育包含有婦產科學、小兒科學、病歷書寫(二)、實證健康照護、職前臨床技能訓練、眼科學、耳鼻喉科學、麻醉學、醫學倫理與法律。實習訓練則包含有核心實習訓練(一):內科12週、核心實習訓練(一):外科12週、核心實習訓練(小兒科) 5週、核心實習訓練(婦產科) 5週、社區暨家庭醫學科實習2週。

六年級實習訓練則包含有核心實習訓練(二):內科6週、核心實習訓練(二):外科6週、眼科實習2週、耳鼻喉科實習2週、皮膚科暨過敏免疫風濕科實習2週、急診醫學科實習2週、復健醫學科實習2週、麻醉科實習2週、放射線科實習2週、偏遠地區醫療2週、神經內外科實習4週、腫瘤暨血液科實習4週、精神科暨安寧共照實習4週、校內外多元實習8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