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歲 退休 你 準備 好 了

比中樂透威力更大的三個觀念

投資在知識上,可以獲得最高的利息。—富蘭克林,哲學家 

通常人們想到退休規劃的第一件事就是:錢!這點不隨時間改變而改變,會變的是退休金數字,以及籌措方式,這些留到下堂課再說,這裡先來討論觀念,尤其是過去幾年我在講座中必定提到的三個觀念:

  1. 足夠就好
  2. 簡樸生活
  3. 破產上天堂

《聯合報》過去兩年針對「退休力」做大規模調查,所謂退休力分三部分:1.財務,2.健康,3.心靈社會(這個部分可再細分為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比重各佔三分之一,滿分一百,調查結果顯示台灣社會平均分數是不及格的五十四分,其中單項分數最低的就是財務。  (編輯推薦:讓探險成為生活必需品!老黑田臨斌:旅行不是工作的獎賞,是學習如何過生活)

考量國人一向重視金錢,標準較高,自我評量結果在及格線之下不令人驚訝,更值得參考的是各年齡層的狀況,報告顯示六十歲是分水嶺,六十歲以下平均分數不到五十,以上則是高得多的六十五分,個人解讀不是過六十歲財富突然增加,而是退休後才了解對錢的真實需求。

人人都說錢「足夠就好」,但什麼叫「夠」?退休前出於對未來的陌生未知,和受媒體信息影響,金錢焦慮感很重,一旦退下來,透過日常生活實踐,才真正理解「足夠」指的是什麼,心裡也變得較踏實。通常你問年輕人和銀髮族退休需要多少錢,答案差異很大,原因在此。

接受「足夠就好」觀念可以避免無謂焦慮,但不表示身為上班族的你可以鬆一口氣,退休後的日常花費確實比在職場時低,但別忘了你會活很久,有句話說「人生最遺憾的是走的時候,錢花不完;人生最悲慘的是錢花完了,人還沒走」,要避免悲慘晚年就必須儘早開始準備。

所謂財務自由定義很簡單:「被動收入大於或等於日常開銷」,要做到,降低開銷自然大有幫助。好消息是,科技發達的結果,許多過去有錢人才負擔得起的物品或服務,現在平價許多,因此,現今簡樸生活的主要挑戰不在貧苦度日,而在「由奢入儉難」的心理層面。

舉個例子,年輕人剛入社會出行大都搭大眾交通工具,稍有積蓄後買台摩托車代步,隨收入增加換成汽車,接著再從二手換新車,國產換進口等,這是多數人人生上半場的交通工具演變。退休以後呢?這時分叉出現了,有人開名車,有人卻回歸到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類似演變適用於食衣住行娛樂等生活不同層面,如何選擇無關對錯好壞,只要負擔得起,用精美物品犒賞工作辛勞沒什麼不對,只是對願意由奢入儉的人來說,要達到財務自由門檻自然容易許多。

選擇習慣消費方式沒問題,但被外界眼光牽著鼻子走就不值得鼓勵了,有些人生活省吃儉用,碰上買名牌物品,請客吃飯,或出國觀光等時機,花錢卻大手大腳,和平日形成強烈對比,原因是他們考量的經常不是實際需要,而是受消費主義影響,或面子作祟的結果。  (編輯推薦:以瑞典為首,獨居人口逾6成!當我們老了只能獨居,4個準備迎接一個人的生活)

東方人對金錢焦慮感很重,退休規劃除了考量日常生活所需,還要做老年醫療照護,留遺產給子孫等準備,西方社會則因社會福利制度較完善,生命價值觀不同等,較沒有留棺材本的觀念,如此差別自然造成財務目標設定上的差距。

許多西方人認為個人財務管理最高境界是「破產上天堂」,也就是離開世界那天花掉口袋中最後一塊錢,這個觀念的重點不在「金錢」,而在「生活」,因為賺錢需要耗費時間精力,也就是以犧牲生活品質為代價,要用最小代價換取最大效益,就必須求得生活與工作間最佳平衡。

過去兩年Covid-19影響世人生活和工作形態,有些人因而延長工作時間,甚至延後退休年齡,但同時,媒體報導有愈來愈多歐洲人,感念人生短暫,反而減少工作時間,犧牲部分收入,以延長和家人朋友相處時間,和從事有興趣的事務,正是「破產上天堂」觀念作用的結果。

以上三個金錢觀對退休財務管理至關重要,當年我離開職場時,生活四周有一些比我更有條件提早退休的同齡人,但我退了,他們沒有,關鍵就在金錢觀不同,亞洲社會金錢至上是主流,有錢賺不賺有違常理,即使說服得了自己,還得額外花力氣克服外界壓力。

之前提到《Your Money Or Your Life》一書,前幾年再版名為《跟錢好好相處》,作者後來被全球FIRE族奉為開山鼻祖,就像十多年前的我一樣,他當年也沒聽過FIRE這個名詞,但我們都知道一件事: 要想財務自由,建立正確金錢觀的威力比中樂透還大! 

本文摘自《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 (十周年全新增訂版)》/田臨斌(老黑)/時報出版

努力工作、積極理財、簡樸過日,拿回生活掌控權

Are you ready to retire?

樂齡退休前必修的十堂課!

知名作家  李偉文、黃世岱  贊同推薦

從今天開始,定下十年計劃,

脫離汲汲營營,一成不變的生活形態;重新開始追求下一階段的「我的志願」。

45歲退休是我這輩子做過最英明的決定!

寫這本書時我50歲,是第一本書,接著陸續寫了八本,當了四年街頭藝人,每年旅行超過一百天,到過近百國家,演講分享上百場,參加過幾十次路跑,一次單車環島,也經歷過數次大小金融危機。罹患過青光眼、憂鬱症等疾病。

過去十年是我人生至此最豐富、有趣,和有意義的十年,書出版後有人問我會不會後悔提早退休?我開玩笑說「那是我這輩子做過最英明的決定」,要是現在再問同樣問題,我會很認真地回答「那是我這輩子做過最英明的決定」,即使人生重來,還是會做同樣選擇。

第1堂課 渴望:你知道自己要什?,不要什?嗎?

第2堂課 金錢觀:足夠就好、簡樸生活、破產上天堂

第3堂課 理財規劃:有「足夠」生活費,不是賺「很多」錢

第4堂課 自發性簡樸:節儉不是美德,是必要手段

第5堂課 閱讀和旅行:建立獨立自主精神世界,延展生活方式的可塑性

第6堂課 職志:活到老,學到老,玩到老,工作到老!

第7堂課 健康管理:維持健康不是為活得久,是為活得好!

第8堂課 人際關係:務必善待那位永遠不離不棄的朋友──自己!

第9堂課 選擇居住地:讓自己成為一個走得出去,隨遇而安的地球公民!

第10堂課 放下:越過三座大山──金錢,面子,生死

作者: 田臨斌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22/04

書摘&心得:蔣竣植CFP

真的有可能在45歲就退休嗎?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覺得這是天方夜譚!但若沒有把「退休」這一件確定會發生的事放在心上,無論到了幾歲,都無法確實過上退休的生活。然而,退休並不單單只有「錢」需要準備,還包含了生活重心的有效改變、退休心情的確實調適、人際關係的親疏調整等,都讓退休成了必須及早準備的大事!

第一堂課:渴望

除非你的渴望夠強、夠大,否則現狀不會在一覺醒來就自動發生變化。”

先不講嚴肅的退休,先談是否想改變目前一成不變的生活?有多「渴望」改變,就有多大的機會實現。因為這包含了對未來某個目標的熱情、執行力、堅持……

退休之後你是誰?若你的生活重心長期以來都放在工作上,一旦離開職場,少了可以依賴的重心,該如何與自己相處?你已不是名片上的那個人,你的名字前面少了職稱,少了習以為常的工作壓力,看似有著放下重擔的輕盈,實際卻有如浮在踩不到地的水面上……

第二堂課:金錢觀

是否願意減少工時和收入,使這樣的安排變成可能?”

退休需要錢,但這金額取決於退休後所想要的生活品質。巧的是,退休後想要的生活品質其實不過是現在的生活品質的延續罷了,換言之,若現在的生活開銷不小,退休後其實也省不到哪裡去!

所以,盼望著能有筆大額的退休金,就同時意味著離開職場這件事依舊遙遙無期,因為你必須持續工作才能保有持續的收入,以及累積退休金的可能。當然,這前提是你有認真準備退休金……

第三堂課:理財規劃

“理財不是賭博,輸贏憑恃的不是一翻兩瞪眼的運氣,而是一點也不刺激、不好玩的紀律和耐心。”

作者建議透過三張表,讓自己確實了解錢的流向,是被花掉了?還是被存下來了?

生活記帳表: 了解日常生活開銷的項目,也藉此對未來能編列相關預算。

收入支出表: 了解收入項目、金額,以及各支出佔收入的比例是否合宜。

資產負債表: 了解資產及負債的項目及比例,其金額變化是否符合預期。

不過,若是退休的狀態,或許會少了薪資收入(但可能還有兼職收入等),僅剩被動收入(社會福利、個人理財工具);或許負債的欄位數字理當已清空(降低退休時的經濟壓力),但資產的欄位數字依舊穩健(在增長與變現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

投資不要聽別人的,要聽自己的

但在聽自己之前,要做到目標設定,唯有目標,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要做到了解工具,唯有了解,才知道自己是否能扛住風險 ; 要做到保持耐性及紀律,唯有耐性及紀律,才知道枯燥的投資策略其實並不容易執行。

作者也建議務必要購買一間「自住的房地產」,一個可令自己引以為傲,並甘心付出努力的地方。因為有了清償房貸的這個目標,會讓自己更有自信,更加努力在工作上。或許讓我再多補充一點,就是上述的前提,是購買一間「符合目前個人財務現況」的房子。

足夠的醫療和人壽保險

按實際需求補足缺口,不必訂得過高,但至少要能無後顧之憂,退休後不為醫療費用而煩惱。當然了,這一切若能及早規劃,所付出的成本就越少。

第四堂課:自發性簡樸

若平常的消費習慣不佳,該如何讓退休後的生活能做到簡樸?退休後的一切,不過僅是退休前生活模式的延續罷了。唯有透過簡約的生活、降低生活的物慾,才有機會達成退休資金準備的可能。更重要的是,這一切的改變是出於「自願」,確實體會其實你並不需要在意他人的眼光、並不需要承受同儕在物質上比較的壓力,無論是現在的生活,抑或是退休後的生活,過活的其實一直都是自己,不需活在他人的指指點點。書中有段話我個人覺得寫得很好:

「簡不是物質的匱乏,而是精神的自在;樸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心靈的單純。」

第五堂課:閱讀與旅行

透過閱讀,可摒除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我們遨遊在文字中,博覽古今中外的大小事。

透過旅行,可打破被侷限的生活環境,讓我們學習用眼、用心來體會不同的生活環境。

而閱讀與旅行,並非退休後才能做的事,或許都能當作是在培養一種新的嗜好、習慣吧!視野一旦廣了,想法也更多元,或許退休並非過去所想像的那樣!

第六堂課:職志

你找到退休後想做的事了嗎?一個不需要收入,也能讓你廢寢忘食,在過程中也能充滿喜悅的興趣。作者提到,這是所有退休該做的準備項目中,最常被忽略、也最不知該如何準備的一項,而這一項被稱為「職志」,一個讓你願意一輩子做下去的事。多聽聽自己的聲音,找出自己內心的渴望,這不容易,但很重要!

第七堂課:健康管理

退休後有兩筆錢需要準備-生活的錢&生病的錢。對退休生活而言,一切的習慣源自於退休前的生活狀態,退休後的一切不過是退休前的延續罷了,認真面對個人的財務管理就成了一輩子的功課。而生病的錢,一部分可轉嫁給過去所規劃的商業保險,另一部分或許要透過自行準備才可完成。而我們該思考的是,如何才能降低生病的可能?培養規律運動的習慣、嘗試戒除生活的壞習慣,例如戒煙酒、戒熬夜、戒大魚大肉等,似乎又指向目前的生活習慣充滿著許多調整的空間。畢竟有著健康的身體,退休後的一切也才有意義,不是嗎?

第八堂課:人際關係

求學期間,教室內的同學很自然會成為我們的朋友;工作期間,過去的部分同學可能會延續聯繫,而職場上的同事,其中也不乏有因患難與共而成為朋友;但退休後,還有誰是我的朋友?

當離開職場、少了名片、利益消失,很多過去的頻繁互動減少了,再加上每個人的退休進度不同,能持續保持聯絡的朋友,作者提到必須基於「信任」與「互惠」的基礎底下,才有維持保有退休後「人際關係」的可能。

當然,其實退休後也需嘗試學習和自己「獨處」。能享受獨處的人,才能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反之,整日都需要熱鬧相伴的人,卻常會害怕寂寞、恐懼孤獨。

而退休前與另一半的互動狀態,也會關係到退休後的生活,畢竟過去仍在職場時,夫妻倆或許僅有在週末有長期相處的時間,但退休後能相處的時間大幅增加,對很多人而言,可也是一種全新的「生活互動模式」。

第九堂課:選擇居住地

若你是目前已有房產的讀者,或許退休與繳完房貸的時間點差異不會太大,但「窮得只剩下房」的尷尬,會不會是準備退休時的心情寫照?長期以來的資金都集中在房地產,待準備退休時,會出現「僅有房產、卻無現金」的窘境。作者建議可跳脫「已習慣目前生活的一切,無法搬家」的這樣思維,退休後可考慮遷至其他的縣市,透過空間相對小、房價相對低的房子,讓兩間房子之間的差額,成為退休金來源之一。這不容易,但若你正在準備規劃退休相關生活,居住地或許是個關鍵因素。

第十堂課:放下

健康、金錢、快樂等構成退休三要素,看似獨立的三個項目,其實卻是彼此循環發生且高度影響我們的退休生活。一般而言,較健康的人較快樂,較快樂的人較有錢,較有錢的人較健康。金錢,由長期以來的價值觀、金錢觀所影響;健康,由是否願意從調整飲食、培養運動習慣做起;快樂,就要從心出發,重新看待生活周遭的一切,找到退休的重心。

退休,從來就不是徹底休息,不過是換件事情來做罷了,找出能讓自己「退而不休」的興趣,找到人生的價值所在。

「你,開始為退休做準備了嗎?」

「現在都被錢追著跑了!想不到退休那麼遠的事啦!」

若這是內心話,定期檢視一下目前的財務狀況吧!

歡迎至我與博客來策略聯盟的連結購書,謝謝!購書連結

作者介紹

一個愛閱讀又愛分享的書呆子 個人的相關網站: https://linktr.ee/Georgechiang

本文發佈於

一位熱愛閱讀、喜愛講課、樂於投資、醉心於研究國際政經新聞的書呆子。 希望透過寫作,能讓更多人得到正確的理財觀念及國際觀。 持續進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