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红 虫

红虫是摇蚊的幼虫,口器退化不会吸血。在北方,花鸟市场就有卖。世界上已知的摇蚊科昆虫约有5000种,与常见的蚊子比较相似,但主要的不同在于触角上密生细毛,就像羽毛一样。另一个不同是,它的嘴(口针)已退化,不具吸食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说它不会咬人。红虫还有一个本领,它可以在相对缺氧的环境中生活。因为它体内拥有血红素,这也是为什么它呈血红色。

中文名 红虫子 界 动物界 分布区域 各类水体中 用    途 做垂钓饵料或观赏鱼的饲料 学    科 生物工程

摇蚊幼虫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它在各类水体中都有广泛的分布,而且数量较大,其生物量常占水域底栖动物总量的50%~90%。红虫是水体中重要的食物链中的一环,是多种经济水生动物如多种鱼、虾、蟹、鳖、龟等的优良天然饵料。摇蚊幼虫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的41%~62%,脂肪占2%~8%。在水产养殖中,摇蚊幼虫具有许多优点:大小适宜,适口性好;营养全面。

在污水及死水可滋生大量的幼虫。多数摇蚊幼虫取食水体中的有机物。在淤泥或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由于缺少鱼虾等天敌,它们可以大量繁殖。在北方,通常一年发生2代,4-5月和9-10月是摇蚊的繁殖期(地域不同有差别)。

做为饲料,已有人工饲养红虫的。图为红虫成虫。

稻摇蚊俗称红虫子、红线虫,成虫为小型蛾子,翅短于身体,停息时前足举起,上下摇摆,幼虫红色或淡黄色,前胸腹面有一肢状突起。稻摇蚊以蛹和成虫在杂草中越冬。成虫于第二年5月上旬出现,5月下旬产卵,3~4天卵孵化为幼虫并为害蛀食幼根,初期无任何症状,7~8天后稻苗变黄,严重造成浮苗 [1]  。

小 红 虫

红虫子(5张)

多用米糠、锯未、香焦皮、甘蔗渣、淤泥、鸽粪等发酵后做养殖饲料。家庭养殖少量红虫时,可将河塘污泥连同虫种一齐取回,置于瓦盆或玻璃器皿中,最好用河水泡上,若用自来水养殖,应事先将自来水放人大盆晒2—3天,除去漂白粉和其它物质后再用。每隔一天换一次水。(亦可将容器置电冰箱内存放)。使用时、用多少拿多少,放千净的湿润的红色布块上冬天要防冻,放盒内保温。若用酒喷洒一下可使保存期延长一些,但不能再养殖,千万不能再放回原养殖盆中。

一、选田与培田

宜选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水田作为养殖基地,或选有充足水源的地方将旱田改为水田。一般的水田不必改造,只要做到田埂不漏水,雨天不被冲垮即可。要求蚓田有0.5%-1%的坡度,在较高的一端设进水口,低的一端高排水口,并在进、排水口处设置栏栅,以防鱼、虾等敌害生物进入。蚓田内沿田埂边缘开挖一环形沟,以便蚓田中的水能排放完。要注意的是蚓田内培养基要耙平,使培养基淹水深度一致,并且进、出水口设置要合理,不使田内出现没有水循环的死角。进、出水口之间的距离要足够远,以免投放的饲料、肥料等被水带走。

为了降低成本,一般选择富含有机质的污泥和粪肥。培养基的装填程序是先铺一层污泥,厚度5-10厘米,若所选田内淤泥较肥厚,可省去这道工序。然后在表面放入或畜禽粪5-10千克/米,并培养表面耙平即可。

二、引种与接种

南方一年四季都可以引种接种,但以春夏接种为好。水蚯蚓的种源在全国各地都不缺乏,城镇近郊的排污沟、畜禽饲养场及屠宰场的废水坑及皮革厂、糖厂、食品厂排放废物的污水沟等处,天然水蚯蚓比较丰富,可就近采种。采种蚓可连同污泥、废渣一起运回,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蚓卵,运回后应立即接种。

接种工作比较简单。接种前切断进水和出水,田内保持2-3厘米的水。然后将采回的蚓种均匀洒在培养基表面,每平方米接种500克左右。一小时后,待水红虫钻入泥中后恢复流水,接种即告结束。

三、饵料与投饲

红虫主要取食泥中的有机腐屑,特别爱吃具有甜酸味的饵料。畜禽粪、生活污水、农副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是它们的主要饵来源。有些资料中介绍说所投粪肥应先充分发酵,否则粪肥会在蚓池内发酵产生高热烧死蚓体。但在实际生产中,粪肥可以不经过发酵工序而直接投喂水蚯蚓,且水蚯蚓的长势更好。因为经过发酵的粪肥中的许多营养物质被转化成水和无机盐,水蚯蚓不能利用这些无机盐作为营养源,因而长势弱,生产成本也高。但是,发酵的粪肥也有其有利的一面,生产出的水蚯蚓有害细菌和寄生虫卵等较少,蚓田的异味小。生产者可综合考虑选择自己需要的生产方式。

投饲是养殖环节中较重要的一环,少量多次有助于获得高产。在生产高峰期,3天左右投喂一次,每次每亩投粪肥50-100千克,对水搅成糊状全池泼洒。投饲前至投饲后半小时应停水,避免粪肥流失。投饲需遵循气温高多投,气温低少投的原则,还要根据预期产量来调节投饵量。日常管理应密切注意蚓田内剩余饵料的多少,切不可盲目多投以此来获得高产,蚓田内有机质积累太多反而会因发酵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抑制水蚯蚓的生长和繁殖,严重影响产量。

四、擂田与晒田

擂田是日常管理中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而晒田则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

擂田是每隔10-15天将田内的培养基仔细翻动一次。具体做法是排干田内积水后用“丁”形木耙将蚓田内的培养基搅动,并有意识地把青苔、杂草等翻入泥中或将杂草拔除。擂田的作用,一是可以防止培养基板结,二是能将水蚯蚓的代谢废物和粪肥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驱除,三是能有效地抑制浮萍、杂草的繁生,四是有利于水流平稳畅通。在气温较低的季节可以减少擂田次数。

晒田则是在晴天的时候,排干田内积水,使培养基在太阳底下曝晒几天。气温高时,晒3-4天,气温低时可适当处长时间。在晒田的时候,水蚯蚓钻入泥中,只要培养基不至于干枯开裂,蚓体不但不会死亡,相反,由于培养基的温度较高,水蚯蚓生长加快,并且产下大量的卵粒。在没有水流的条件下,产下的卵粒不被流水带走,从而孵化出大量的幼蚓。从众多养殖失败的案例中可以发现,尽管投喂了大量的饵料,但水蚯蚓产量极低,并且蚓田内伴生大量的青苔、浮萍、杂鱼等,几乎是没有办法将之除去。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缺少了晒田这个环节。因此可以说,晒田是一举多得,既繁殖出大量的幼蚓,又除去了难以除去的敌害,是获得高产的关键!

五、水质与调控

水深调控在3厘米左右比较适宜,早春的晴好天气,白天水可浅些,以利水温升高,夜晚则适当加深,以利保温和防冻。

太大的水流不仅会带走培养基面上的营养物质和卵,还会加剧水蚯蚓自身的体能消耗,对增产不利。过小的流速甚至长时间的静水状态又不利于溶氧的供应和代谢废物等有害物质的排出,从而导致水质恶化,水蚯蚓大量死亡。实践证明,每亩养殖田每秒钟有5-10升水的流量就足够了。红虫对水中农药等有害物质十分敏感,工业废水、刚喷洒过农药的田水或治疗鱼病的含药水都不能用。

六、采收与提纯

红虫的繁殖能力极强,孵出的幼体到第30天后便进入繁殖高峰期,一生能产100-400万个卵。但红虫的寿命不长,一般只有80天左右,少数能活到120天。因此及时采收也是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采收的头一天晚上断水或减少水流量,造成田内缺氧,第二天早上天空开始微亮时用聚乙稀网片做成的小抄网舀取水中红虫团。每次的采收量以捞光培养基面的虫团为准。这样的采收量既不影响其群体繁殖力,也不因采收不及时导致虫体衰老死亡而降低产量。采收完后即可开始排干田中的积水,然后施粪肥,再进行擂田与晒田等工序。

为了提纯红虫,可把带泥的水蚯蚓倒入滤布中在水中淘洗,除去大部分泥沙后再倒入大盆内摊平,使其厚度不超过10厘米,表面铺上一块纱布,淹水2-3厘米。在弱光下约过1-2小时后,水蚯蚓会从纱布眼里钻出来。提起纱布四角,即可得到与泥沙完全分离的纯净红虫。此法重复1-2次,把残渣里的红虫再提些出来,然后把剩下的残渣倒回田中。

七、暂养与外运

暂养池为条形,混凝土结构。宽1米左右,长5-10米,高0.15米。每平方米池面暂养10-20千克红虫,保持一定的水流,每天翻动两次,防底层污物淤积和虫体缺氧死亡。

短途运输可用盆等容器装水蚯蚓5-10厘米厚,运输时间以不超过3小时为宜。长途运输时,可和充氧袋包装。每代装红虫不超过10千克,充足氧气。气温高时还需加适量冰在包装隔层内,确保安全运抵目的地。若运输量较大,也可用大桶或萝筐等工具,以红虫与水3:1的比例混装,在运输途中不断充氧,可以保证红虫不因缺氧死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包装时,就尽量避免混入残渣污物等,以防运输途中污物败坏水质造成水蚯蚓缺氧死亡

垂钓暂时养殖方法:1)放在 不锈钢的容器,加水没过虫一倍,放到北面的阳台。3天一换水。出钓头天晚上捞出,放报纸包内包好即可。(2)找一块小方毛巾大的纯棉针织布(旧背心等)用清水浸湿,将红虫放中央对折包好放入朔料袋内。放冰箱冷藏。用此办法存放红虫可鲜活15到20天。

用红虫钓鱼一般比蚯蚓好使。按钓鱼人的说法红虫分为公虫和母虫。

公虫就是图片上的那样:个头大,可单只穿在鱼钩上。其比母虫结实粗壮耐鱼撕咬。好的公红虫市场价大约100元一斤(受季节影响较大)。容易保存。可以加些水放在冰箱冷藏室里保存。

摇蚊的幼虫(5张)

母虫比公虫小且细,一般用来打窝子或做成红虫拉饵,价格便宜但不易保存。(注意,买回来的母红虫不能放到水里保存,用水淋湿平摊在棉织品上即可,比要时用手来回翻动红虫以便于与氧气接触助活)。

参考资料
  • 1    张永礼主编;尹明浩,李海峰,吴宝泉,陈新宇,王坤,李鑫杰,田向阳,刘淑杰,王振军,任凤志,冯建军副主编,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治,吉林人民出版社,2016.04,

水蚤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俗称鱼虫。体小,长约2毫米,浅肉红色,生活在淡水中。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具背甲,躯干部有躯干肢(胸肢)5对,为运动及呼吸器官。

中文学名 水蚤 拉丁学名 Daphnia 别    名 红虫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 纲 甲壳 科 水蚤 属 节肢动物 分布区域 各种淡水水域,少数分布在海洋中 亚 鳃足

水蚤

水蚤(shuizao)(Daphnia)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水蚤科。简称“溞”和“溞科”。水蚤是枝角类动物的通称。体小,呈卵圆形,左右侧扁,长仅1~3毫米。体外具有2片壳瓣,背面相联处有脊棱。后端延伸而成长的尖刺(壳刺)。头部伸出壳外,吻明显,较尖。复眼大而明显,可不断转动,在复眼与第1触角之间有单眼。吻下的第1触角短小,不能活动;第2触角发达有八九根游泳刚毛。腹部背侧有腹突3~4个,前1个特别发达,伸向前方。后腹部细长,向后逐渐收削。

胸肢5对,尾叉爪状。雄体较小,壳瓣背缘平直。吻短钝或无。腹突退化。第1触角长,可活动,有长鞭毛。第1胸肢有钩与鞭毛。水蚤借触角上的刚毛拨动水流向上、向前游动;当触角上举时,身体则下沉,好似在水中跳跃。春夏季一般仅能见到雌体,营单性生殖,所

产的卵称“夏卵”,较小,卵壳薄,卵黄少,不需受精,可直接发育为成虫。这些成虫多是雌虫,再进行孤雌生殖。因此,在短时间内能够大量繁殖,呈一片红色,故称红虫。秋季,由夏卵孵化出一部分体小的雄虫,开始进行两性生殖,所产的卵称“冬卵”,冬卵较夏卵大,卵壳较厚,卵黄多。受精的冬卵,又称“休眠卵”,渡过严寒或干燥环境,于次年春季气温较高时发育为新的雌体。除少数生活在海水中,多为各种淡水水域中最常见的浮游动物,是鱼类的优良饵料。 [1] 

小 红 虫
水蚤

水蚤免疫系统遗传过程存在有“学习机制”昆虫、蠕虫等简单动物或许有着比人们想象更为复杂的免疫系统。英国科学家发现,水蚤“宝宝”不仅可以继承母体的免疫系统,而且会“记住”部分感染母体的细菌,从而形成更完善的免疫系统。生物学家一直认为无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十分“低级”,由于这些“简单”动物自身不能产生抗体,因此不能像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那样可以通过抗体来记忆并杀死曾入侵体内的细菌。然而,英国爱丁堡大学汤姆·利特尔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惊奇地发现,水蚤的免疫系统在遗传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学习和记忆机制”。

研究人员将某种会被成年水蚤感染的细菌注入其体内,并让这些成年水蚤进行繁殖。在对其后代注射同样的细菌后,研究人员发现,只有极少数小水蚤感染了这种细菌,而大部分则“安然无恙”。

虽然研究人员还不清楚水蚤免疫系统的遗传过程和机制,但利特尔指出,“不能因为无脊椎动物自身不能产生抗体,我们就认为它们不具备高级的免疫系统”。 [2] 

水蚤

水蚤是指水生枝角类和挠足类两大类浮游动物,其营养丰富、容易消化,是鱼苗、鱼种的适口饵料。人工培育水蚤喂鱼成本低、鱼类生长快、增产效果好。其方法是:

一、建池土池和水泥池均可。池深约1米,大小以10平方米~30平方米的长方形为宜。

二、注水池中注水约50厘米深。水蚤适宜的水温为18℃~25℃,pH值为7.5~8,溶氧饱和度为70%~120%。

三、施肥土池每立方米水体投4公斤牛、马粪或其他畜粪、1.5公斤稻草、麦秸或其他无毒植物茎叶作基肥,10天后追肥一次,追肥量同基肥,此后再根据水色酌情追肥,使水色保持黄褐色。水泥池每立方米水体投牛、马粪或其他畜粪1.5公斤,加沃土1.5公斤~2公斤,以后每隔8天再追肥一次,追肥量为牛、马粪或其他畜粪0.75公斤。

四、培育不论是土池还是泥池,可采用酵母与无机肥混合培养法。每立方米水体投酵母20克,酵母可先在水中浸泡3小时~4小时再泼入池中,每立方米水体施碳酸铵65克、硝酸铵37.5克,以后每隔5天施一次,其用量为开始的一半。投放酵母后,将池水曝晒1天~3天后,就可以放入水蚤作种,用种量为每立方米水体30克~50克。

五、捞取水蚤种入池15天~20天后,经大量繁殖,可布满全池。这时,即可分批捞取喂鱼。一般每隔1天~2天捞取一次,一次捞取总量的10%~20%。在水温18℃~20℃的环境下,可常捞常有,连续不断。 [3] 

光源:

水蚤

首先,准备一个容器,小缸子、宠物盒、保特瓶等等,都可以,最好的建议是用接触空气面积比较大的容器来养最适合,因为水蚤会浮到水面上来有类似呼吸的动作,所以若是数量多的时候怕有些争不到位置而死去。光源:一般告诉饲养者,只要有光线就可以了,那....晚上呢?不就全沉到底下去了? 没错,就是沉到下面,结果隔天就死了大半,为什么?因为它们懒得呼吸。所以,建议是光源不可在晚上也关掉,可以用个小光源(例如5w的小夜灯等)照着,这样就可以避免这个麻烦。当然有人会说,一定要这样养吗?答案是不一定,不过,要有超多的数量这样是有其必要性的,我们养它不是只有养好玩而已,重点是要那锅数量,数量够才能喂鱼嘛,对吧?

喂食

一般坊间告诉饲养者,用酵母粉泡水来喂食,但是若是用量控制不好,水质很快就恶化,造成水蚤快速死亡,那又就要重买水蚤或是再跟别人要。所以,我的方法算是可以预防这个吧,同时,也不用太计较去买酵母粉,因为有时候酵母粉不好找,不然就是好大一包,用也用不完,因为我后来想想,酵母粉泡水给它们吃,那是不是只要溶于水的液体就可以喂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圆水蚤是滤食性的生物,所以一般以滤食水中的营养物来维生,因为我们丢下去的东西若溶于水,它们就吃得到喔。因为,大雄试了“羊血”来喂食发现效果不错,后来又听说之所以用酵母粉,是因为里面有一些氨基酸类的东西,而水蚤可以吃这个,至于氨基酸,我弄不到,只好用鲜奶,相信也有不错的效果。

日常照顾

水蚤

其实也不太用理它们,只要给予光照、一些喂食,就可以了,至于换水的话每次吸出水蚤后,再加入被抽掉的水量就可以了~~若是藻类太多,放一些苹果螺也不错喔,至于效果,嘿嘿那就要看倌们自己试试。至于喂食的量,一次不能太多,以一次2~3cc就可以了,别认为太少了喔,这样就够了同时也不会造成水质一下就恶化了。至于滤水蚤,这比滤丰年虾好用多了,若是不想滤的话,可以用它的趋旋光性来做,用光照来吸引它们然后用滴管吸出,再来用大量清水洗一洗,就可以拿来喂了。若是想让它们更营养,在喂食前,再喂一些营养液,过一到两小时,再来喂给鱼吃,呼呼这样子更营养。

一般我们觉得水蚤够多了,就可以拿来喂食,而由于水蚤有趋旋光性,所以我们在滤的时候,可以用这个特性,将它们吸引到角落,然后再用风管去吸取。吸出的水蚤,多半又参有原来水蚤缸的脏水,为了避免污染了鱼缸,所以还要做一个滤的动作,可以用细网目的网子,或是化工材料行买的“生物滤网(300网目的)”来滤,滤完后再以清水浸泡,或是加一些料(牛奶、维他命等等)然后,就可以间接地使鱼鱼吃到这些东西。

水蚤

从河里采到水蚤后,应放在较大的玻璃缸里。缸里应放一些从河里带回的水和绿藻,如水绵等,以便增加水中的氧气,还要放一些由蚯蚓、蝗虫或其他动物制成的碎肉,作为水蚤的饵料。在水蚤数量增加时,要及时采收,并晒干。到了秋末和冬季,水蚤的繁殖力大为减弱。当冬季,在水缸中看不见水蚤活动时,千万不要把缸里的水倒掉,因为这时它们都潜伏在绿藻丛中。我们可以把水缸放在向阳房间或暖气片附近。到了春季,室内温度升高时,水蚤又出来活动。到室温上升到28℃以上时,水蚤开始大量繁殖。水蚤可用于饲养教学上所需的水螅。

红虫是一类低等小型的甲壳纲动物,广布于全世界,约有400多种,体长1~2毫米,一般不超过1毫米,养金鱼的人常到小河里捞来红虫喂鱼,它含有鱼类必需的全部氨基酸,是水产养殖业的优良饵料,因此自古就叫鱼虫。红虫身体侧扁,卵圆形,极少数是圆柱形的,头胸甲形成壳瓣,如蛤蜊的贝壳,腹缘裂开,背缘向后延伸形成针状壳刺,头部在壳瓣之外。头的腹侧有复眼一对,两相连合,黑色,有肌肉控制而时时转动,另外还有单眼,都只能感受光的强弱。第一触角小不分节,其中有触毛和嗅毛,第二触角粗壮,有分节的分枝,所以又称枝角类。触角节上有强大的游泳刚毛是游泳器官,划水时,时划时停如在水中跳,故又名水蚤,胸部有4~6对胸肢,成为摄食器官,它们从水中滤取酵母菌等各种细菌,一只红虫一昼夜可滤取2~7万个细菌。它们的壳瓣腹缘裂缝及其刚毛等结构可以阻挡大的颗粒进入壳瓣内, 胸肢自后向前拨动本流, 每分钟200~600次, 拨得越快吃到的细菌越多。胸部的背侧上方为心脏,下面是很大的育儿囊。它们生活在各种静水和流速小的溪流里,大多栖居在暂时性的浅水池沼、坑塘、沟洼等小型水域,在温带地区,多出现在晚春和初秋,大量繁殖时使水呈棕红色,所以称之为红虫。为什么水体中红虫大量繁殖时,使水呈红色呢?原来红虫血浆中含血红素,因而身体呈红色。血素越多,身体越红。血红素含量与水中含氧量成反比,当红虫大量繁殖,水中的氧被消耗,即含氧量下降,红虫体内脂肪体等结构产生更多的血红素,以获得更多氧气,这时一个个红虫都是红通通的,水也就被映得通红。那么为什么清晨时红虫最红呢?同上面的道理一样,红虫颜色越红,说明水中含氧量越低,因为水中植物经过一夜没进行光合作用,不但不放氧还消耗水中的氧,因此清晨时水体中含氧量最低,红虫也就最红。水产养殖中,含氧量的多少是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红虫的颜色就可以大致知道水中的含氧量是否缺乏,以便及时增氧。红虫本身也能增氧,是由于其大触角和胸肢的拨动,促使氧在水中的溶解量增加,据实验,一升水中含有50头红虫类就使溶氧量将近增加一倍。氧的增加,使水体污染物氧化,从而使水得到净化。另外,红虫也取食由动植物尸体和动物粪便的碎屑以及分解物形成的小颗粒,这些颗粒统称为腐屑,它们被不停地拨动水流的胸肢滤取,起到清除污物的作用。可见小小的红虫也是人类的好朋友。 [4] 

水蚤和鳕鱼:北极生态变化的天然标尺

“什么是北极圈内最重要的动物,是北极熊还是冰鸥?答案是水蚤和鳕鱼,因为它们是北极生态变化的天然标尺。”挪威极地环境中心主任萨尔韦·达勒对到访的中国大学生北极科考团如是说。达勒说,水蚤是一种桡足类动物,处于食物链低端,以硅藻类水生物为食。为了在冬季断绝食物后能够生存下来,水蚤会在体内存储脂肪。因此,纬度越高,栖居在那里的水蚤体内脂肪含量就越多,个头就越大。例如,栖居于亚热带的水蚤体内脂肪含量只有14%,而北冰洋腹地的水蚤体内脂肪含量则高达74%。

“水蚤的这一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监测极地环境变化的标尺,”达勒说,“通过对比不同年份同一季节在同一纬度采集到的水蚤样本,就可以看到这一区域的气候变化情况,测算出气候变暖的速度以及地域差异。”

达勒说,基于栖居于低纬度地区的水蚤而形成的食物链大致可以描述为“水蚤-鲱鱼-小须鲸”,而以高纬度水蚤为食的动物只有海雀。因此,随着北极圈地区气候变暖,鲱鱼和小须鲸就会随着水蚤一同向高纬度海域迁徙,形成物种入侵,破坏极地地区原有的生态格局。而人类捕鱼和捕鲸活动也会随之深入极地,进一步威胁那里脆弱的生态系统。

与水蚤一样,北极鳕鱼也以自身特性成为人类监测极地环境的得力助手。达勒介绍说,北极鳕鱼体内有一套独特的封闭循环系统,它从食物中摄取的有害物质不能通过肾脏排出,而是积存于体内。因此,通过分析一条鳕鱼就可以对北极地区污染物的种类、分布和浓度有清晰的认识。

达勒告诉记者,研究人员已从北极鳕鱼体内检测到来自南美洲和亚洲的污染物。他认为这印证了关于全球变暖引发洋流变化的说法,甚至说明可能有新的洋流汇入北冰洋。

专家称海中水蚤吸收二氧化碳可抑制温室效应

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北太平洋有一种属于粗新哲水蚤(Neocalanus)群的浮游动物,可将大量的碳素带至海底,甚至将大量碳素封存在海底数百年,研究小组认为此研究可用以了解抑制地球温室效应的机制。

水蚤

日本研究小组表示,这种浮游动物属于粗新哲水蚤群的一种,身长约五到十米厘,春天到初夏时,会游在大海表层,吞食因光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浮游植物。夏季,这种粗新哲水蚤会游至水深五百至一千五百公尺的深海中休眠,早春产卵后就结束生命。

休眠中的粗新哲水蚤被鱼等海中生物吞食之后,二氧化碳的碳素就会被送至深海,根据海水的动向关系,可能要数百年以后,这些碳素才会回归浅海。专家表示,一般都以为二氧化碳的碳素之所以会被生物运至深海,主要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的缘故。

但是,2002年起,研究小组在日本的三陆海域等采集浮游动物,追查其所在的深度与季节的变动之后发现,粗新哲水蚤平均每一平方公尺,一年之内可将四点三公克的二氧化碳碳素运至深海,此数量就等于浮游植物沉至海底所运送的碳素数量。

从粗新哲水蚤的分布来看,估计在北太平洋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约是5.9亿公吨,几乎是日本一年所排出的二氧化碳量十二亿点八公吨(2004年)的一半,占全世界总排出量相当大的比例。

专家表示,世界上浮游动物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但是浮游动物的数量大约每二十年为一周期就会变成数倍,因此需进一步研究,才能估算出人类最大限量可排出多少的二氧化碳。

专家预估,二十一世纪末,气温上升会导致地上生态系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锐减,因此,详细调查大海中浮游动物的生态研究,对于抑制温室效应是相当重要的。

红虫可以做鱼饵:一、公虫的使用方法,单根挂钩。2;多条红虫线绑挂钩。3;把红虫和商品饵混合后,加水成拉饵(俗称肉夹馍)饵水比例1:1或1:1.2,还可加适量小药。建议调几钓几。二,母虫的使用方法,把母虫和红虫拉丝混合后,加水成拉饵(也称肉夹馍)饵水比例适量,也可加小药(根据个人习惯)。

参考资料
  • 1    再谈红虫   .中州钓鱼网[引用日期2012-11-12]
  • 2    水蚤   .360doc个人图书馆.2012-12-14[引用日期2016-10-14]
  • 3    人工培育水蚤喂鱼   .搜鱼利.2012-07-18[引用日期2016-10-14]
  • 4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