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 老 街

布袋 老 街

布袋舊名「布袋嘴」,有此一說,是因以往嘉南沿海地區有一倒風內海,

該內海深處有麻豆港、佳里港,倒風內海西邊有魍佳半島,該半島最北端是魍港(即今日的好美里),

與魍港隔水相望的是布袋嘴庄,兩地共控倒風內海出口,

因倒風內海狀似布袋,布袋嘴庄因位於出口,故得名布袋嘴。

布袋 老 街

布袋自明末起即與大陸、澎湖間通航頻繁,又因與福建、廈門距離最近,航線最為便捷,

故光復初期台灣與大陸間的商插圖 業及文化交流行為全仰賴此管道,也因此風光一時,

而有「小上海」之稱,可以想見當時繁華的盛況。


布袋 老 街

如今原以商運為主的港澳,驟變成島內之近海漁港,昔日車水馬龍、歌舞聲屏的繁榮景像已不復見,

取而代之的則是鉛華褪盡,質樸清淳的布袋聚落。

布袋 老 街

布袋的嘉應廟供奉九龍三公,是台灣少數濱海鄉鎮不以媽祖信仰為主的鄉鎮。

嘉應廟每逢祈安建醮時,都會舉行「燒王船」祭儀,酬神祈安的祭典相當隆重,又具有歷史味道,

所以很吸引遊客前往觀光、記錄。

布袋 老 街

嘉應廟所在的聚落居民大都由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東石鎮移民而來,最初仍沿用大陸地號分名。

有溝子口、大厝內、後寮、曾厝等。

日治時代該里稱布袋庄二保,光復後因區內有著名寺廟「九龍三公廟」(即嘉應廟),故而取為里名。

布袋 老 街

按: 「九龍三公」乃南宋末年的魏天忠,與其父魏國佐、祖父魏了翁三代,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感念魏府三代忠良,特追封其三代諡號為「九龍三公」,俗稱「三公爺」。

布袋 老 街

(王席聘作品)

,並敕建「昭明宮」奉祀。之後「九龍三公」成為福建泉州晉 江十都東石仙跡境莆陽蔡氏玉井戶、

珠澤戶、西霞戶及紫雲黃氏、聚書丁氏、蘆山蘇氏居民所虔誠奉祀的保護神。

日後隨其子孫渡海來台建廟奉祀,遂成為當地居民的信仰神祇。

布袋 老 街

新塭地區另有一嘉應廟......兩地相距數公里之遙 ;

每年農曆三月廿七日都會舉辦全國獨一無二的「衝水路迎客王」祭典,也會吸引眾多香客及

神轎前往共襄盛舉,看到神轎跳入海中的場面頗為刺激壯觀。

布袋 老 街

1895年4月17日,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清廷割讓台灣、澎湖給日本。

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接收台灣遭到堅強的抵抗,攻台陸軍主力近衛師團,配屬常備艦隊協助佔領台灣。

1895年5月29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中將率陸軍近衛師團從澳底登陸。

是年10月10日,伏見宮貞愛親王率領混成第四旅團抵達布袋口,經激烈戰鬥後,抵著強烈東北季風,

下令強行登陸。隔日,乃木希典中將指揮第二師團,從屏東枋寮登陸,完成佔領台灣的軍事行動。

1923年,日本人為紀念貞愛親王從布袋口登陸,於今布袋嘉應廟口豎立紀念碑。

貞愛親王殿下御上陸紀念之碑碑文由當時台灣總督男爵田健治郎揮毫。

布袋 老 街

1933年,貞愛親王之孫博義親王來布袋嘴參觀鹽田及貞愛紀念碑,後來日本人又在旁邊豎立一座

較小的石碑紀念博義親王。

2008年1月9日經嘉義縣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歷史建築。

布袋 老 街

布袋 老 街

布袋 老 街
布袋 老 街

布袋 老 街

嘉應廟所在的九龍里似乎不是布袋庄下最熱鬧的街庄 ; 聚落內沒有顯著的街市.....

反倒在東港里一帶發現了一些街屋的聚集 ?

布袋 老 街

布袋 老 街

布袋 老 街
布袋 老 街

東港里因前東港大排流經里內而得名。

前東港排水蜿延流轉而分前東港、後東港、圍仔內及埔仔厝等四部落,光復後統編為東港里。

該區是縣道一路過來民居最為稠密的地方, 又因為這裡是縣道161和縣道172的交叉路口,

也是這區居民通往布袋的要道, 岔路口處形成街肆,農商亦盛,其中縣道172南北兩側的大寮及

埔仔厝, 又合稱為大路店,可見縣道172對此區居民的重要性。

布袋 老 街

埔仔厝的海山行山牆樣式繁複 ,算是當地最具特色的街屋建築.....

布袋 老 街
布袋 老 街

前東港山又稱景山,根據1904年所繪製的台灣堡圖記載,前東港山標高三十九點九公尺,後來

因為農民挖其沙土改良土質,造成山勢頹圮,目前拔海高度約為十一公尺,

布袋 老 街
布袋 老 街

布袋 老 街

雖然只有十一公尺,但卻是與台灣最高峰,玉山主蜂一樣,擁有一等三角點的山頭。

據說站在前東港山上,可遠眺布袋漁港、東石漁人碼頭;遙望好美里生態區、鰲鼓溼地,

坐擁嘉南平原的綠野芬香,十分愜意,山腳下有一座「東港山公園」,園內小橋流水鳥語花香,

為當地居民休閒散步的小公園。

布袋 老 街

布袋 老 街

兩地比較起來, 布袋鎮內比較像是一個新興的城鎮 ,

至於東港何以看似較為興盛 ,

也許又是另一篇滄海桑田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