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一場 戰爭 爆發 後 使得 美國與中華民國 政權 重新 建立 起 政治 關係 美國 將 臺灣 納入 防共 體系的 一環 並 開始 給予 臺灣 軍事 與 經濟 上 的 支援 請問 此

  • 查單字:關

19. ( )某場戰爭爆發後,使得美國與中華民國政權重新建立起政治關係,並與台灣簽B約將台灣納入防共體系的一環。」請問:此戰爭後簽的B約指的是何者?
(A)雅爾達密約
(B)開羅宣言
(C)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D)北大西洋公約。

編輯私有筆記及自訂標籤

國三歷史下第二次- 104 年 - 2015彰化縣縣立和美高中附設國中九年級104 下學期歷史第二次段考(期中考)康軒#57686

答案:C
難度: 非常簡單

  • 討論
  • 這 一場 戰爭 爆發 後 使得 美國與中華民國 政權 重新 建立 起 政治 關係 美國 將 臺灣 納入 防共 體系的 一環 並 開始 給予 臺灣 軍事 與 經濟 上 的 支援 請問 此
    私人筆記( 0 )

你可以購買他人私人筆記。

  • 查單字:關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

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間共同防禦條約
Mutual Defense Trea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這 一場 戰爭 爆發 後 使得 美國與中華民國 政權 重新 建立 起 政治 關係 美國 將 臺灣 納入 防共 體系的 一環 並 開始 給予 臺灣 軍事 與 經濟 上 的 支援 請問 此

美援在台灣的通用標誌之一

類型軍事協定
簽署日1954年12月2日
簽署地點
這 一場 戰爭 爆發 後 使得 美國與中華民國 政權 重新 建立 起 政治 關係 美國 將 臺灣 納入 防共 體系的 一環 並 開始 給予 臺灣 軍事 與 經濟 上 的 支援 請問 此
 
美國华盛顿特区
生效日1955年3月3日
失效日1980年1月1日
締約方
這 一場 戰爭 爆發 後 使得 美國與中華民國 政權 重新 建立 起 政治 關係 美國 將 臺灣 納入 防共 體系的 一環 並 開始 給予 臺灣 軍事 與 經濟 上 的 支援 請問 此
 
中華民國
這 一場 戰爭 爆發 後 使得 美國與中華民國 政權 重新 建立 起 政治 關係 美國 將 臺灣 納入 防共 體系的 一環 並 開始 給予 臺灣 軍事 與 經濟 上 的 支援 請問 此
 
美國
引文11 U.S.T. 1632; T.I.A.S. No. 4509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英語:Sino-American Mutual Defense Treaty),正式名稱是《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間共同防禦條約》(Mutual Defense Trea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又稱《中美互防條約》[1],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方面称之为“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是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政府在1954年12月3日簽訂的國際條約。該條約以軍事為基礎,包含政治、經濟、社會等合作條約。根據條約第十條規定,該條約無限期有效,但若一國向對方提出終止通告,則該條約會在該通告發出時刻的整1年後失效。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時發布聲明時,依第十條規定,美國國務院正式通知中華民國,《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將於台灣時間1980年1月1日終止[2]:398。隨後,美國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取代,並且沿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部份內容。

目录

  • 1 時代背景
  • 2 台灣主權問題
  • 3 各界反應
  • 4 長期影響
  • 5 相關文件
  • 6 相關機構
  • 7 注釋
  • 8 參考文献
  • 9 外部链接
  • 10 参见

時代背景[编辑]

這 一場 戰爭 爆發 後 使得 美國與中華民國 政權 重新 建立 起 政治 關係 美國 將 臺灣 納入 防共 體系的 一環 並 開始 給予 臺灣 軍事 與 經濟 上 的 支援 請問 此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署,1950年美方即於台灣成立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圖為該司令部之隊徽

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取得大陸政權後,自1950年10月15日后入朝投入韓戰,並以軍事及政經力量支援北越赤化越南。美國無法獨力遏止國際共產主義勢力蔓延亞洲,東南亞各國驚恐會發生像美國總統艾森豪所提出的「骨牌效應」,一個個赤化為共產國家。於是,美國出面說服英國和法國,號召與東南亞具有利害關係的「自由世界國家」,共同研議組織一個類似歐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集體安全保障機構。

不過,就在東南亞公約組織(SEATO)倡議階段,中華民國政府在積極爭取加入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各種方式企圖阻撓。先是從1954年5月到8月間,解放軍和中華民國國軍在浙江沿海頻頻發生軍事衝突;8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發言要「解放台灣」;8月22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及各黨、各人民團體也發表《解放台灣共同宣言》;9月3日,解放軍對金門、馬祖進行大規模砲擊。到了9月6日,東南亞公約組織會議在馬尼拉正式召開時,中共這種「文攻武嚇」策略已產生一定效果。

在東南亞公約組織會議上,英國、法國、菲律賓和巴基斯坦等國都發言表示反對中華民國加入公約組織,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只能放棄將中華民國編入條約適用範圍。9月8日,《東南亞公約組織條約》簽訂,美國政府和中華民國政府只能選擇締結軍事同盟條約。

這 一場 戰爭 爆發 後 使得 美國與中華民國 政權 重新 建立 起 政治 關係 美國 將 臺灣 納入 防共 體系的 一環 並 開始 給予 臺灣 軍事 與 經濟 上 的 支援 請問 此

美國總統艾森豪於1960年6月18日訪問臺灣臺北時,與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搭敞篷車前往圓山行館途中接受熱情群眾夾道歡迎。蔣中正夫婦至臺北松山機場迎接艾森豪總統並於傍晚在總統府前廣場對群眾發表演說。兩位領導人共同發表聯合公報,穩固邦誼,譴責中共對金門隔日砲擊之舉,也依《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共同抵禦中共在本地區之挑釁」。艾森豪與蔣中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分別擔任歐洲及中國戰區的盟軍統帥。

1954年10月12日,美國東亞助理國務卿羅伯遜英语Walter S. Robertson飛抵台灣,開始與中華民國政府交涉條約簽訂問題,但因中華民國政府主張條約範圍應包括全中國大陸在內,美國政府的認知卻只有台灣島及澎湖,雙方各執己見,最後羅伯遜同意,條約也適用經共同協議所決定之其他領土,才化解爭執[3]:338。11月,中美商談共同防禦條約[4]:79。12月1日達成協議共識,並先發表如下共同聲明:

一、美國與國府完成了為締結共同安全保障條約的交涉。該條約將與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所締結的其他安全保障條約同樣形式。該條約將承認條約國雙方對於台灣、澎湖島及美國管理下的西太平洋諸島安全保障是利害一致的。並且,關於在條約國雙方管理下的土地、協訂在這條約中,將留下把其包括在內的餘地。同時,該條約是準備對付所包含地區的安全保障受到武力攻擊的威脅。若發生這種攻擊或威脅之際,決定對此將隨時商討。

二、該條約必與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其他諸國業已締結的種種集團防衛條約所形成的集團安全保障機構結合,並給予強化的作用。同時,這些協定將形成把西太平洋地區對共產主義侵略防衛所不可欠缺的堡壘。華府與台北之間的這條約,與其他條約同樣,本質上是在防衛。並且,雙方再確認由此條約將為聯合國憲章的目的及其原則有所貢獻。

當時正值冷戰時期,美國為圍堵共產勢力,在韓戰期間即與東亞國家締結多邊或雙邊聯防協定;待韓戰一結束,中共即可集中力量對付台灣,造成1954年至1955年台海情勢緊張,加速中華民國與美國雙方簽訂防禦條約。

美國當時態度明確,杜勒斯國務卿在簽約前一天召開記者會,宣示该條約的意義如下:

  1. 向各國宣示:明白表示中华民国在國際外交的地位,並明白表示台澎絕沒有置於任何國際解決討價還價的櫃檯上。因為沒有條約根據,已使當時若干人士誤認為美國可能會以台澎交換中共的讓步,此項條約顯示美國將不在任何國際密議中用台灣作買賣。
  2. 向中共政府宣示:驅散中共對美國協防臺灣的認真保證所存的可能懷疑,除中共亦有許國際人士心存懷疑,如此宣示將明確消弭之。
  3. 向中华民国政府宣示:調整中美兩政府間的軍事安排。原本第七艦隊的安排是根據與韓戰有關的總統命令。這項命令日後可能隨時撤消,但中美防禦條約可使共同軍事安排安置於長期正式的條約基礎上。

台灣主權問題[编辑]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呼籲參議院院會批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時,將「台灣的法律地位」之文件列入提案理由:「就這個問題與杜勒斯國務卿徹底檢討的結果,委員會斷定該條約不是個足以解決台灣主權不明確性的文件。委員會同意附加如下之聲明於院會的報告中:『就參議院所理解的,該條約不應該解釋為,使第六條所言及之領域的法律地位或主權給予修正。』換言之,就美國而言,我們所理解的,無論第六條所言及的領域,也就是台灣與澎湖群島的法律地位是如何,都不因該條約的締結,而成為某種形式的解決。」[5][6]

各界反應[编辑]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坚决反对。1954年12月8日,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来發表嚴正聲明說,「台湾是中国领土,“解放台湾”是中国的主权和内政,决不允许他国干涉;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是一个出卖中国领土和主权的条约,每一寸領土絕不能分割。美国应对此承担一切后果;美台条约是一个“侵略性”的战争条约而非防御性的,不仅造成远东地区新的紧张局势,而且“违背了联合国宪章”。」
  • 1955年1月,解放軍開始砲擊和轟炸浙江沿海仍由國軍駐軍的一江山、大陳島等島嶼,到了1月18日攻下一江山。1月24日,周恩來提出:「美國必須停止對中國內政的干涉,美國的一切武裝力量必須從台灣及台灣海峽撤走。」
  • 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發動「八二三砲戰」,或稱之為臺海戰役。近年之研究指出,臺海戰役並未採取佔領金門等行動原因之一,即在於測試共同防禦條約的美軍底線。而美軍亦相當克制,除提供大型火砲以及響尾蛇飛彈等等裝備外,協助運補金門的美國海軍並未直接進入料羅灣甚至參戰,解放軍火力也極力避免直接轟擊美國軍艦。
美國
  • 1955年1月24日(美國時間),美國總統艾森豪向美國國會提出「特別諮文」,要求授權給總統於其認為必要時,「得使用美國武裝部隊專事確保台灣與澎湖列島」,即所謂「台灣決議案」,但仍未將金門、馬祖,以及其他仍在國軍控制中的大陸沿海島嶼包括在內。於是,到了2月5日,艾森豪下令美軍第七艦隊協助國軍撤退大陳島守軍及居民。
  • 1955年2月9日,美國參議院正式通過《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長期影響[编辑]

這 一場 戰爭 爆發 後 使得 美國與中華民國 政權 重新 建立 起 政治 關係 美國 將 臺灣 納入 防共 體系的 一環 並 開始 給予 臺灣 軍事 與 經濟 上 的 支援 請問 此

本條約維持24年,是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政府在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關係中最大遺產,影響如下:

  1. 韓戰結束,蔣一度認為韓戰會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在美國與蘇俄交戰下可趁機反攻中國大陸。1958年,蔣說他只向美軍協防臺灣司令部協防司令史慕德中將(VADM Roland N. Smoot)抱怨美國「『殘忍』與『太不平等』、『太不人道』」,警告這會讓軍民「對美國增加無窮反感」,並要美國重新考慮。政府發表《中美聯合公報》[註 1],對外宣稱恢復中國大陸人民之自由主要途徑為實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但蔣仍繼續積極主持極爲機密的國光計劃。
  2. 美蘇關係緩和,美國不支持「反攻大陸」。國軍不斷小規模反攻,敗多勝少。國軍因而錯失三個重大時機(1958年的大躍進、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徹底扼殺了中華民國政府反攻大陸的希望[7]。
  3. 本條約利益不限於中美兩國,而擴及整個西太平洋,與《美日安保條約》、《美菲共同防禦條約》略有不同。
  4. 本條約基本精神是反共,不僅在武力軍事上協防中華民國,亦防止共產主義滲透台灣。
  5. 本條約規定,除自衛外,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對中國大陸採取軍事行動須受於美國同意的限制,這點在某種程度上恢復杜魯門中立台灣的政策。[8]
  6. 阻止中共進攻台湾,確立台海兩岸長期分裂分治局面迄今。美軍進駐台灣,建立軍事安全保障台灣發展,使台灣轉危為安。
  7. 本條約的性質包含政治、軍事、經濟和社會福利,是多目標條約。

相關文件[编辑]

  • 美日安保條約
  • 美韓共同防禦條約
  • 美菲共同防禦條約
  • 北大西洋條約
  • 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
  • 太平洋集團安全保障構想
  • 臺灣關係法
  • 臺灣安全加強法

相關機構[编辑]

  • 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USTDC)
  • 美軍顧問團(MAAG)

注釋[编辑]

  1. ^ 此《中美聯合公報》並非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之一。

參考文献[编辑]

  1.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袁文靖:《美國臺灣和大陸三角關係》,臺北:國際現勢週刊社,1981年,簡介
  2. ^ 茅家琦. 《蔣經國的一生與他的思想演變》.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3.
  3. ^ 林孝庭. 《意外的國度》. 台北: 遠足文化. 2017.
  4. ^ 陳布雷等編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06-01.
  5. ^ 再論釣魚台列嶼主權爭議,第63頁,林田富,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6. ^ 臺灣の法的地位,第97頁,彭明敏,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7. ^ 論國人對國防與戰爭應有的認知. [2010-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5).
  8.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2015-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外部链接[编辑]

  • 条約全文
    • 全國法規資料庫 - 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間共同防禦條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維基文庫
    • 國家文化資料庫-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國家文化資料庫-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中文原稿翻拍
    • 日本語譯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 百年傳承 走出活路─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國立故宮博物院)(中文)(英文)

参见[编辑]

  • 中华民国与美国关系
    • 1955年台灣決議案
    • 《臺灣關係法》
    • 駐台美軍
    • 第七艦隊
    • 美援
  • 美日安保條約
  • 美韓共同防禦條約
  • 美菲共同防禦條約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反共抗俄
  •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 台海現狀

這 一場 戰爭 爆發 後 使得 美國與中華民國 政權 重新 建立 起 政治 關係 美國 將 臺灣 納入 防共 體系的 一環 並 開始 給予 臺灣 軍事 與 經濟 上 的 支援 請問 此
美國國會所認可通過之臺灣相關重要文件
這 一場 戰爭 爆發 後 使得 美國與中華民國 政權 重新 建立 起 政治 關係 美國 將 臺灣 納入 防共 體系的 一環 並 開始 給予 臺灣 軍事 與 經濟 上 的 支援 請問 此

基於《美國憲法》之三權分立政府權限

  • 舊金山和約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臺灣關係法
  • 六項保證
  • 臺灣安全加強法案
  • 台灣旅行法
  • 亞洲再保證倡議法
  • 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
  • 台灣保證法

這 一場 戰爭 爆發 後 使得 美國與中華民國 政權 重新 建立 起 政治 關係 美國 將 臺灣 納入 防共 體系的 一環 並 開始 給予 臺灣 軍事 與 經濟 上 的 支援 請問 此

臺灣海峽兩岸關係

  • 這 一場 戰爭 爆發 後 使得 美國與中華民國 政權 重新 建立 起 政治 關係 美國 將 臺灣 納入 防共 體系的 一環 並 開始 給予 臺灣 軍事 與 經濟 上 的 支援 請問 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大陆
    • 中国内地
    • 香港
    • 澳門
  • 這 一場 戰爭 爆發 後 使得 美國與中華民國 政權 重新 建立 起 政治 關係 美國 將 臺灣 納入 防共 體系的 一環 並 開始 給予 臺灣 軍事 與 經濟 上 的 支援 請問 此
     
    中華民國
  • 臺灣地區
    • 臺灣
    • 澎湖
    • 金門
    • 馬祖

概述

  • 臺灣問題
  • 臺灣海峽現狀
  • 臺灣與福建關係
  • 臺灣與香港關係
  • 臺灣與澳門關係
  • 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關係

組織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統一戰線工作部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政黨

  • 中国共产党
  • 民主党派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 臺灣民主自治同盟
  • 其他政黨

中華民國

  •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
  • 國家統一委員會
  • 大陸委員會
  • 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委員會大陸事務部
  • 民主進步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國事務部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民主進步黨
  • 臺灣民眾黨
  • 時代力量
  • 其他政黨
    • 列表

術語

一个中国
中国统一

  • 一中兩國
  • 一中兩憲
  • 一中三憲
  • 一中共表
  • 一中各表
  • 一中同表
  • 一五新觀點
  • 一国两制
  • 一国两区
  • 一国两府
  • 一國兩制臺灣方案
  • 一國良制
  • 一纲四目
  • 兩岸一中
  • 兩岸共同議會
  • 兩岸和平協議
  • 三个可以谈
  •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 九二共識
  • 中國臺灣
  • 中國臺北
  • 中華臺北
  • 中華北京
  • 各表一中
  • 憲法一中
  • 大一中架構
  • 去臺灣化
  • 反攻大陸
  • 殺朱拔毛
  • 漢賊不兩立
  • 終極統一
  • 統派
    • 臺灣親中共團體
  • 统战团
  • 葉九條
  • 邓六条
  • 江八点
  • 胡四点
  • 胡六点
  • 习五条
  • 解放臺灣

两个中国
一中一臺
臺灣獨立

  • 一個原則、三個堅持、五個反對
  • 一邊一國
  • 兩國一制
  • 四不一沒有
  • 四個堅持
  • 四要一没有
  • 四階段論
  • 九六共識
  • 中國分裂論
  • 中華民國第二共和
  • 中華民國在臺灣
  • 中華民國是臺灣
  • 中華民國(臺灣)
  • 中華民國臺灣
  • 中華民國軍事占領臺灣論
  • 去中國化
  • 臺灣主體性
  • 臺灣價值
  • 臺灣共和國
  • 臺灣共識
  • 臺灣地位未定論
  • 臺灣本土化
  • 臺灣民族主義
  • 臺灣正名
  • 天然獨
  • 法理臺獨
  • 獨派
  • 獨臺
  • 華獨
  • 憲法各表
  •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其他

  • 協防臺灣
    • 美國
    • 日本
  • 棄臺論
  • 美屬臺灣群島方案
  • 俄羅斯不友好國家名單

歷史

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史

海峽兩岸關係 · 臺灣問題 · 臺海現狀

1949年前

  • 澎湖寨巡检司
  • 澎湖之战
  • 崇禎明荷海戰
  • 鄭荷之戰
  • 丁未漂人事件
  • 康熙平定台灣
    • 澎湖海戰
    • 渡臺禁令
  •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
  • 福建臺灣省
  • 马关条约
  • 厦门事件
  • 开罗宣言
  • 臺灣光復

1949-1979

  •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 朝鲜战争战俘遣返问题
  • 臺灣海峽危機
  • 金门战役
  • 舟山战役
    • 登步岛战役
    • 舟山撤退
  • 台海空战
    • 上海空战
    • 1958年空战
  • 第一次東山島戰役
  • 大擔島戰役
  • 南日島戰役
  • 湄州岛战斗
  • 第二次東山島戰役
  • 陶普斯號事件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臺灣海峽危機
  • 第一次臺灣海峽危機(九三砲戰)
  • 一江山岛战役
  • 1·20福州大轟炸
  • 大陳島撤退
    • 金剛計劃
  • 台山列島海戰
  •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 洪進山事件
  • 7·21馬祖空戰
  • 閩江口海戰
  • 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金门炮战)
  • 九二海戰
  • 1958年台海空戰
    • 九二四空戰
    • 雙十馬祖空戰
  • 台海心戰
  • 六一九砲戰
  • 湄公河戰役
  • 周鸿庆事件日语LT貿易#中華民国の対応と周鴻慶事件
  • 马晴山事件
  • 國光計劃
    • 东引海战
    • 東山海戰
    • 崇武以东海战
  • 吳文獻事件
  • 臺灣海峽中線
  • 关闭政策
    • 打通南北航线
    • 海军舰队首航台湾海峡
    • 臺湾海峡复航
  •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1979-1996

  • 告台湾同胞书
  • 三不政策
  • 六二七事件
  • 中华航空334号班机劫机事件
  • 三七事件
  • 開放兩岸探親
  • 閩平漁事件
  • 金门协议
  • 闽狮渔事件
  • 九二香港會談
  • 汪辜会谈
  • 千岛湖事件

1996-2008

  • 戒急用忍
  • 小三通
  • 第三次臺灣海峽危機(臺灣海峽飛彈危機)
  • 中国国民党和平之旅
  • 兩岸定期航線

2008-2016

  • 活路外交
  • 兩岸兩會高層會談
    • 野草莓運動
  • 两岸互赠保育类动物
  • 陆客赴臺
  • 陆生赴臺
  •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 小三通
  • 大三通
  • 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
  • 服貿協議
    • 太陽花學運
  • 习连会
  • 陳雲林訪臺爭議與衝突
  • 张王会谈
  • 張志軍訪臺爭議與衝突
  • 貨貿協議
  • M503航路事件
  • 习朱会
  • 习马会
  • 周子瑜国旗事件
  • 羅志祥國族事件

2016至今

  • 臺灣詐騙犯遣返案
  • 雄三誤射
  • 桃園火燒車案
  • 退將赴陸
  • 周泓旭案
  • 李明哲事件
  • 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
  • 习洪会
  • 解放軍對臺飛彈
  • 解放軍機艦繞臺
  • 反紅媒遊行
  • 中國大陸抵制金馬獎
  • 陸客赴臺自由行停簽
  • 武漢返臺包機事件
  • 李孟居事件
  • 2019年解放軍軍機越線
  • 2020年解放军台海演练
  • 黄郁婷队服事件
  • 2021年所羅門群島騷亂
  • 2022年美国教堂台裔枪击案
  • 佩洛西访台
    • 反應與影響
    • 解放军环台军演

台灣海峽 · 臺灣地區

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
  • 《一個中國的原則與臺灣問題》
  • 《反分裂國家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
  • 《「臺獨」頑固分子清單》
  • 《「臺獨」頑固分子關聯機構》
  • 《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憲法》
  •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 《國家統一綱領》
  •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
  • 《反渗透法》
  • 《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草案)
  • 《反併吞中華民國法》(草案)

海峽兩岸

  • 《金門協議》
  • 《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
  •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
  • 《海峡两岸避免双重课税及加强税务合作协议》
  •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

美國

這 一場 戰爭 爆發 後 使得 美國與中華民國 政權 重新 建立 起 政治 關係 美國 將 臺灣 納入 防共 體系的 一環 並 開始 給予 臺灣 軍事 與 經濟 上 的 支援 請問 此
美國國會所認可通過之臺灣相關重要文件
這 一場 戰爭 爆發 後 使得 美國與中華民國 政權 重新 建立 起 政治 關係 美國 將 臺灣 納入 防共 體系的 一環 並 開始 給予 臺灣 軍事 與 經濟 上 的 支援 請問 此

基於《美國憲法》之三權分立政府權限

  • 舊金山和約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臺灣關係法
  • 六項保證
  • 臺灣安全加強法案
  • 台灣旅行法
  • 亞洲再保證倡議法
  • 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
  • 台灣保證法

這 一場 戰爭 爆發 後 使得 美國與中華民國 政權 重新 建立 起 政治 關係 美國 將 臺灣 納入 防共 體系的 一環 並 開始 給予 臺灣 軍事 與 經濟 上 的 支援 請問 此

其他

  • 《马关条约》
  • 《开罗宣言》
  • 《波茨坦公告》
  • 《降伏文書》
  • 《聯合國安理會第87號決議》
  • 《聯合國大會第505號決議》
  •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 《中日和約》
  •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其他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臺灣海峽通道
  • 金厦跨海大桥
  • 國道
    • 228
    • 319
  • 高速公路
    • 北京-臺北
  • 高速鐵路
    • 北京-臺北
    • 昆明-臺北
    • 北京-香港(合肥-臺北)

  • 這 一場 戰爭 爆發 後 使得 美國與中華民國 政權 重新 建立 起 政治 關係 美國 將 臺灣 納入 防共 體系的 一環 並 開始 給予 臺灣 軍事 與 經濟 上 的 支援 請問 此
    分類
  • 這 一場 戰爭 爆發 後 使得 美國與中華民國 政權 重新 建立 起 政治 關係 美國 將 臺灣 納入 防共 體系的 一環 並 開始 給予 臺灣 軍事 與 經濟 上 的 支援 請問 此
    共享資源
  • 這 一場 戰爭 爆發 後 使得 美國與中華民國 政權 重新 建立 起 政治 關係 美國 將 臺灣 納入 防共 體系的 一環 並 開始 給予 臺灣 軍事 與 經濟 上 的 支援 請問 此
    文庫

這 一場 戰爭 爆發 後 使得 美國與中華民國 政權 重新 建立 起 政治 關係 美國 將 臺灣 納入 防共 體系的 一環 並 開始 給予 臺灣 軍事 與 經濟 上 的 支援 請問 此
駐台美軍歷史
這 一場 戰爭 爆發 後 使得 美國與中華民國 政權 重新 建立 起 政治 關係 美國 將 臺灣 納入 防共 體系的 一環 並 開始 給予 臺灣 軍事 與 經濟 上 的 支援 請問 此

部隊單位

  • 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1955-1979)
  • 美軍顧問團(1951-1979)
  • 第327航空師(1966-1976)
  • 美軍廣播電台(1957-1979)

相關設施

  • 陽明山美軍宿舍群
  • 台北美軍招待所
  • 清泉崗空軍基地
  • 嘉義空軍基地
  • 台南空軍基地
  • 新竹空軍基地
  • 海軍左營基地

人員

美軍協防司令

  • 蒲賴德
  • 殷格索英语Stuart H. Ingersoll
  • 竇亦樂
  • 史慕德
  • 梅爾遜英语Charles L. Melson
  • 耿特納
  • 邱約翰
  • 包柏格
  • 貝善誼
  • 史奈德
  • 林德

美軍顧問團長

  • 蔡斯
  • 史邁斯
  • 鮑恩英语Frank S. Bowen
  • 杜安
  • 戴倫
  • 桑鵬
  • 江森
  • 戚烈拉
  • 泰萊
  • 巴恩斯
  • 那水德
  • 馮納
  • 崔仕克
  • 湯普遜

美大使館武官

  • 賈瑞德英语Harry B. Jarrett
  • 郝士敦英语LeRoy Heston
  • 包瑞德

美軍電台台長

  • 艾理生

相關事件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五二四事件

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

歷史
1949年前

  • 上海公共租界
  • 鼓浪屿公共租界
  • 门户开放政策
    • 华盛顿会议
    • 九國公約
  • 退還庚子賠款
  • 太平洋战争
    • 同盟國
    • 中缅印战区
    • 美國援華
    • 援蔣路線
    • 飛虎隊
    • 联合国家宣言
    • 中美新約
    •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 中美空軍混合團
    • 開羅會議
    • 廢止排華法案
    • 雅尔塔会议
    • 臺北大空襲
    • 联合国宪章
    • 四巨頭
    • 波茨坦公告
  • 日本投降
    • 降伏文書
    • 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
    • 舊金山和約
    • 台灣地位未定論
  • 馬歇爾使華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 沈崇案
  • 1948年援華法案
  • 聯合國安理會第60號決議

1949年後

  • 中美關係白皮書
    • 棄臺論
  • 韓戰
    • 韓戰戰俘遣返問題
  • 聯合國安理會第87號決議
    • 第88號決議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1955年臺灣決議案
  • 金剛計劃
    • 大陳島撤退
  • 劉自然事件
  •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166號決議
  • 刺殺蔣經國事件
  • 基辛格秘访中华人民共和国
  •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 尼克松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
  • 蔣中正逝世
  •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三個聯合公報
  • 臺灣關係法
  • 陳文成事件
  • 六項保證
  • 江南案
  • 美國無線電公司污染案
  • 李登辉访问康奈尔大学
    • 台灣海峽飛彈危機
  • 主要非北約盟友
  • 進口美國肉類問題
  • 劉姍姍事件
  • 闡明臺灣關係法及海軍艦艇移轉法案
  • 美國戰機降落臺南事件
  • 中華民國與關島關係
  • 蔡英文時期與美國關係
    • 蔡英文与特朗普通话
    • 對臺軍售與美軍動態
    • 台灣旅行法
    • 臺灣盟邦保障法
    • 台灣保證法
    • 確保美國全球領導力與參與法案
    • 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

交流
組織
機構

  • 美國唐人街
  • 上海美国法院
  • 天津英租界美國兵營舊址
  • 天津德租界美國兵營舊址
  • 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舊址
  • 美國駐華領事館舊址
  • 美國駐臺北領事館/大使官邸舊址
  • 雙橡園
  •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 軍事調處執行部
  • 西方公司
    • 黑蝙蝠中隊
    • 黑貓中隊
  • 美軍顧問團
  • 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
    • 駐臺美軍
    • 美國空軍第327航空師
    • 美軍招待所
    • 美軍廣播臺灣分台
    • 陽明山美軍宿舍群
    • 天母白屋
  • 臺灣信義宗
  • 台灣聖公會
  • 亞洲航空
  • 臺灣可口可樂
  • 阿里山計劃
  • 世界自由民主聯盟
  • 敦睦艦隊
  • 反共愛國聯盟
  • 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
    • 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辦事處
    • 經濟組
    • 科技組
    • 教育組
    • 臺灣書院
    • 華僑文教服務中心
  • 美國在台協會
    • 臺北辦事處
    • 高雄分處
    • 商務組
  • 民主進步黨駐美國代表處
  • 台灣人公共事務會
  • 臺美文教基金會
  • 百人会
  •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
  • 國會台灣連線
  • 參議院台灣連線
  • 民主太平洋聯盟
  • 中華民國國防部區域安全國防論壇
  • 台灣民政府
    • 美屬台灣群島方案
  • 2011年美國APEC峰會英语APEC United States 2011
  • 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
  • 印太民主治理諮商
  • 經濟繁榮夥伴對話
  • 民主峰會
  •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
  •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臺灣貿易中心/辦事處
  • 慈濟基金會
  • 國際佛光會
    • 西來寺

武器

  • 在臺佈署核武器
  • 1979年後的美國對臺軍售
    • 列表
    • 陳水扁政府對美三項軍購案

陸軍

  • M1903春田步槍
  • 恩菲爾德M1917步槍
  • 勃朗宁自动步枪
  • 勃朗宁M1917重机枪
    • M1919中型機槍
    • M2重機槍
    • M45防空機槍塔
  • M85重機槍
  • 57式機槍
  • 湯普森衝鋒鎗
  • 聯合防禦M42衝鋒槍
  • MAC-11衝鋒槍
  • 溫徹斯特M1200泵動式霰彈槍
  • M249班用自動武器
  • M1卡宾枪
  • M14自動步槍
  • M1911手槍
  • Mk 2手榴彈
  • M2迫擊砲
  • M1 90公釐砲
    • M101榴彈砲
    • M115
    • M116
    • M1式240毫米榴彈炮
  • M79榴彈發射器
    • M203
  • Mk 19自動榴彈發射器
  • Mk 44巨蝮二式鏈砲
  • M3反坦克炮
  • M59加農炮
  • M18無後座力砲
  • 51式106公釐無後座力砲
  • M55自走砲
    • M108
  • 57戰防砲
  • 巴祖卡火箭筒
  • M72輕型反裝甲武器
  • M2火焰噴射器
  • M3/M5斯图亚特坦克
    • M4谢尔曼
    • M7牧師
    • M10坦克歼击车
    • M18地獄貓
    • M24霞飞
    • M36 90mm火砲載具
    • M41華克猛犬
    • M42清道夫
    • M48巴頓
  • M8裝甲車
  • V-100裝甲車
  • CM-11勇虎式坦克
  • M3偵察車
  • 威利吉普車
  • M35卡車
  • 重型增程機動戰術卡車
  • UH-1休伊
  • 貝爾206直升機
  • M1鋼盔
  • 地面部隊單兵護甲系統

海軍

  • 高雄號兩棲指揮艦
  • 中海级坦克登陆舰
  • 旭海號船塢登陸艦
  • 班森級驅逐艦
  • 太字號驅逐艦
  • 基隆級驅逐艦
  • 山字級巡防艦
  • 海豹號潛艇
  • 海獅號潛艇
  • 大同級遠洋拖船
  • 大湖級救難艦
  • 龍江級巡邏艇
  • 阿斯洛克反潛飛彈
  • Mk 13型飛彈發射器
  • Mk 41垂直發射系統
  • Mk 45艦砲
  • 37系統
  • 武進一型作戰系統
    • 三型
  • 精裝系統
  • MD 500防衛者式直昇機

空軍

  • 霍克II戰鬥機
  • A-12伯勞鳥攻擊機
    • A-16
  • P-26玩具槍戰鬥機
    • P-36鷹
    • P-38閃電
    • P-40戰鷹
    • P-43槍騎兵
    • P-47雷霆
    • P-51野馬
  • CW-21惡魔戰鬥機
  • F-86佩刀战斗机
  • BF2C蒼鷹
  • B-10轟炸機
    • B-17空中堡壘
    • B-24解放者
    • B-25米切爾
    • B-57坎培拉
  • 哈德遜式轟炸機
  • O2U海盜式偵察機
  • P-2海王星巡邏機
    • P-3獵戶座
  • C-46突擊隊員運輸機
    • C-47空中火車
    • 美齡號
    • C-118舉重霸王
    • C-119飛行車廂
    • C-123供應者
  • PBY卡特琳娜水上飛機
  • T-6德州佬式教練機
    • T-38鷹爪式
  • 波音737-800總統專機
  • AIM-7麻雀飛彈
    • AIM-9響尾蛇
  • MK20石眼式集束炸彈
  • AN/ALE-47反制灑佈器
  • M61火神式機砲
  • AN/FPS-117雷達
  • 儒格Mini-14半自動步槍

特種部隊與其他

  • 史密斯威森M39手槍
  • 雷明登870泵動式霰彈槍
  • 莫斯伯格500泵動式霰彈槍
  • AR-10自動步槍
  • 儒格M77步槍
  • 肩射多用途攻擊武器
  • M24狙擊手武器系統
  • 巴雷特M82狙擊步槍
  • M4卡賓槍
  • Mk 14增強型戰鬥步槍
  • SWA5衝鋒槍
  • 柯爾特9毫米衝鋒槍
  • 全像武器照準器
  • MultiCam
  • LVTP-5裝甲車

運輸

  • 臺鐵CK80型蒸汽機車
  • 臺鐵LCK20型蒸汽機車
  • 臺鐵CT240型蒸汽機車
  • 臺鐵LDK50型蒸汽機車
  • 臺鐵DT560型蒸汽機車
  • 臺鐵R20型柴電機車
    • 100型
    • 150型
    • 180型、190型
  • 臺鐵S200型柴電機車
    • 300型
    • 400型
  • 臺鐵E200-E400型電力機車
  • 台糖順風牌內燃機車
    • 溪州牌
    • 金馬牌
  • 台北捷運301型電聯車

學校

  • 華美學校
  • 美童公學
  • 台北美國學校
  • 桃園美國學校
  • 台中美國學校
  • 高雄美國學校
  • 馬禮遜美國學校
  • 臺北基督學院
  • 西來大學

藝文

  • 起錨歌
  • 一桶蚵仔
  • 被出賣的台灣
    • 電影
  • 聖保羅炮艇
  • 故宮博物院赴美國展覽
  • We're Your Family Radio
  • 北美世界日報
  • 美洲臺灣時報
  • 臺灣電影參與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 臺灣播出之美劇列表
  • 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

上市

  • 聯華電子
  •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
  • 康健人壽
  • 中華電信
  • 友達光電

其他

  • 和合本聖經
  • 左宗棠雞
  • 羅斯福路
  • 麥克阿瑟公路
  • 友好城市
  • 熊貓快餐
  • 大華超級市場
  • 福爾摩沙衛星一號
    • 二號
    • 三號
    • 五號
    • 七號
  • 格陵蘭望遠鏡
  • 免签证计划
  • 威廉·瓊斯盃國際籃球邀請賽

人物
民國

  • 駐美國使節/代表/處長/外交官
    • 周啟濂
    • 朱兆莘
    • 祝惺元
    • 史悠明
    • 應尚德
    • 朱佛定
    • 楊永清
    • 徐良
    • 鄺光林
    • 陳之邁
    • 孫碧奇
    • 崔存璘
    • 王恭守
    • 王蓬
    • 鄧傳楷
    • 陳岱礎
    • 朱撫松
    • 高錚
    • 吴祖禹
    • 洪讀
    • 陳榮傑
    • 鄭安國
    • 胡為真
    • 林永樂
    • 鄧振中
    • 張小月
    • 黃義交
    • 李應元
    • 張俊福
    • 謝武樵
    • 汪忠一
    • 石瑞琦
    • 張維達
    • 沈正宗
    • 鍾文正
    • 黃偉峰
    • 周學佑
    • 劉仕傑
    • 張國葆
    • 黎倩儀
    • 陳克明
    • 周唯中
    • 陳立國
    • 林鼎翔
    • 廖文哲
    • 劉翼平
    • 賀忠義
    • 藍夏禮
    • 張秀禎
    • 謝妙宏
    • 徐詠梅
    • 梁光中
    • 劉永健
    • 吳尚年
    • 俞大㵢
    • 李雅萍
  • 駐美武官
    • 鄭為元
    • 衣復恩
    • 鄒堅
    • 吳聖蓀
    • 董紹基
    • 柴涵
    • 唐飛
    • 袁健生
    • 馮世寬
    • 彭勝竹
    • 陳永康
    • 柏鴻輝
    • 丁忠武
  • 留美國軍
    • 王賡
    • 俞大維
    • 張惠長
    • 孫立人
    • 齊學啟
    • 杜建时
    • 高魁元
    • 王之
    • 賴名湯
    • 胡炘
    • 蔣緯國
    • 汪敬煦
    • 孔令晟
    • 郝柏村
    • 葛敦華
    • 劉和謙
    • 郭宗清
    • 董孝誼
    • 莊銘耀
    • 顧崇廉
    • 伍世文
    • 高仲源
    • 丁之發
    • 李傑
    • 周正之
    • 陳鎮湘
    • 高華柱
    • 王立申
    • 楊國強
    • 高廣圻
    • 李翔宙
    • 董翔龍
    • 陸小榮
    • 邱國正
    • 李喜明
    • 蒲澤春
    • 柯文安
    • 沈一鳴
    • 周美伍
    • 劉得金
    • 李國榮
    • 李廷盛
    • 張冠群
  • 蔣中正(獲頒勳章、學位與登上時代封面)
  • 旅美棒球選手
  • 孫中山家族
    • 陳淑英
    • 孫娫
    • 孫婉
    • 孫治乾
    • 孫治平
    • 孫治強
    • 孫穗英
    • 孫穗華
    • 孫穗芳
    • 孫穗芬
  • 宋嘉澍家族
    • 宋靄齡
    • 宋子文
    • 宋美齡
    • 宋子良
    • 宋子安
  • 孔祥熙家族
    • 孔令儀
    • 孔令侃
    • 孔令傑
  • 移民美國的中華民國人
  • 歸化美國公民的中華民國人
  • 臺灣裔美國人
    • 名單1
    • 名單2
    • 王東原
    • 謝明山
    • 趙錫成
    • 馮鍾睿
    • 成中英
    • 萧逸
    • 錢致榕
    • 詹裕農
    • 秦祥林
    • 郭坤仁
    • 梅長錡
    • 沃正剛
    • 陳河源英语Roger H. Chen
    • 孟懷縈
    • 張士柏
    • 陳桂雅
    • 王憲苓
    • 徐安廬
    • 譚崇仁
    • 阮大正
    • 李蒙
    • 朱中宜
  • 在美臺灣人
    • 吳國楨
    • 劉鍇
    • 包新第
    • 謝然之
    • 王鼎鈞
    • 虞華年
    • 於梨華
    • 楊祥發
    • 張聖容
    • 尹宝莲
    • 李安
    • 費翔
    • 張宇廷
    • 林惠嘉
    • 何文壽
    • 蔡文祥
  • 其他
    • 楊念祖
    • 張忠謀
    • 劉寬平
    • 陳唐山
    • 杜英宗
    • 陳碧玉
    • 蘇懷仁
    • 張明正

美國

  • 駐中華民國使節/代表/外交官
    • 丁家立
    • 费慰梅
    • 葛超智
    • 恆安石
    • 來天惠
    • 費浩偉
    • 芮效俭
    • 唐若文
  • 美国总统
    • 羅斯福
    • 杜魯門
    • 艾森豪威尔
  • 美国国务卿
    • 杜勒斯
    • 艾奇遜
  • 美軍
    • 麥克阿瑟
    • 馬歇爾
    • 史迪威
    • 陳納德
    • 蔡斯
    • 魏德邁
    • 艾理生
  • 在華美國人
    • 福開森
    • 斐堯臣
    • 甘博
    • 赛珍珠
    • 威爾遜
    • 費正清
    • 白魯恂
    • 芮效衛
  • 在臺美國人/美裔
    • 譚維義
    • 梅心怡
    • 吳美雲
    • 艾琳達
    • 何瑞元
    • 文魯彬
    • 積丹尼
    • 連惠心
    • 羅百吉
    • 包軒鳴
    • 吳建豪
    • 殷悅
    • 潘瑋柏
    • 王大文
    • 戴維斯
    • 劉子千
    • 劉明湘
    • 嚴爵
    • 梁心頤
    • 克麗絲叮
    • 紀培慧
    • 莊吉生
    • 陳山眉
    • 劉艾立
    • 關詩敏
    • 吳文瑄
  • 魯斯
  • 孔傑榮
  • 传教士
    • 丁韪良
    • 郭顯德
    • 劉海瀾
    • 那夏理
    • 明恩溥
    • 費啟鴻
    • 美在中
    • 庫思非
    • 赛兆祥
    • 狄樂播
    • 富馬利
    • 萬應遠
    • 赫士
    • 李佳白
    • 力為廉
    • 柏樂文
    • 郭斐蔚
    • 卜舫濟
    • 步惠廉
    • 蒲鲁士
    • 裨益知
    • 路思義
    • 考門夫人
    • 魏馥蘭
    • 吳德施
    • 祝康寧
    • 文懷恩
    • 樂靈生
    • 包志理
    • 包文
    • 胡遵理
    • 史德文
    • 裴敬思
    • 艾原道
    • 孟良佐
    • 貝開文
    • 黃安素
    • 卡特
    • 费吴生
    • 步濟時
    • 米爾士
    • 恒慕义
    • 葛維漢
    • 郭時濟
    • 馬吉
    • 單覃恩
    • 魏特琳
    • 葛興仁
    • 力宣德
    • 華理柱
    • 福尔德
    • 何义思
    • 麥考倫
    • 鍾愛華
    • 特威闌
    • 柏增
    • 福斯特
    • 畢范宇
    • 楊智敬
    • 贝德士
    • 楊光被
    • 夏仁德
    • 孫雅各
    • 孫理蓮
    • 史邁士
    • 唐汝琪
    • 包忠傑
    • 光一幸
    • 師達能夫婦
    • 蔡文興
    • 瑪喜樂
    • 白寶珠
    • 麻安德
    • 林鄧璐德
    • 彭蒙惠
    • 薄柔纜
    • 羅慧夫
    • 戴紹曾
    • 石天梯
    • 丁松筠
    • 威爾遜
    • 羅培德
    • 戴繼宗
    • 葉望輝
  • 美國華人
    • 夏威夷華人
    • 鄧蔭南
    • 司徒美堂
    • 鄺佐治
    • 曾宗鑒
    • 李國欽
    • 張嘉璈
    • 丁懋英
    • 袁同禮
    • 甘介侯
    • 裘開明
    • 張幼儀
    • 李錦沛
    • 王小亭
    • 郑珣
    • 陳榮捷
    • 于占元
    • 柳無忌
    • 施思明
    • 錢存訓
    • 李卓敏
    • 李霞卿
    • 李月英
    • 潘文淵
    • 羅榮邦
    • 陳瑞鈿
    • 樊畿
    • 伍錦霞
    • 黎錦揚
    • 鍾開萊
    • 陳艷儂
    • 田炳耕
    • 朱汝瑾
    • 馮家福
    • 唐德剛
    • 張愛玲
    • 張濟民
    • 王渤生
    • 魏乐唐
    • 周文中
    • 金堯如
    • 何麗達
    • 林太乙
    • 王念祖
    • 杜致礼
    • 余英時
    • 李名覺
    • 何藩
    • 楊志成
    • 但茱迪
    • 薩支唐
    • 錢勇傑
    • 高錕
    • 沈元壤
    • 楊雪蘭
    • 倪匡
    • 葉煒
    • 唐騮千
    • 李摩西
    • 崔琦
    • 麥嘉
    • 王嘉廉
    • 錢永佑
    • 鄭佩佩
    • 翁玉林
    • 董愷悌
    • 余胤良
    • 陈丹青
    • 臧國華
    • 順子
    • 李玟
    • 朱浩伟
    • 李大明
    • 胡蝶麗

蔣中正政府時期中華民國外交

對外關係史 · 外交史 · 建交史 · 外交關係年表

人物

  • 外交部部長
  • 外交官
  • 駐外官員
    • 使節

事件和條約

  • 景明大楼事件
  • 《聯合國安理會第60號決議》
  • 《中美關係白皮書》
  • 《聯合國安理會第87號決議》
  • 《聯合國安理會第88號決議》
  • 《舊金山和約》
  • 《中日和約》
  • 朝鲜战争战俘遣返问题
  • 《聯合國大會第505號決議》
  • 陶普斯號事件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1955年臺灣決議案》
  • 洪進山事件
  • 五二四事件
  •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166號決議》
  • 保釣運動
  •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 远朋班

國民政府時期 → 蔣中正政府時期 → 嚴家淦政府和蔣經國政府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