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 網站 學 到 的 10 堂 經濟 學


第二堂 廉價溝通──空口說白話,是否真的可以不付任何代價?

「這就像寫履歷一樣,我們試著誠實以報,但也不能太老實……」一名OkCupid女性使用者的個人簡介這麼寫著。

我在設定Match.com的個人檔案時,真的很努力想只說老實話,而且差那麼一點就成功了。比如說,老實交代我有兩個青春期的孩子,還有一隻貼心但頑皮搗蛋的黃金獵犬。但是在「我覺得有趣的事物」欄位裡,我沒有列出孩子轉寄給我的搞笑YouTube影片;而且雖然我會為了耍酷來上一根煙,我在網頁上卻勾選「從來不抽煙」。

我承認,我的確撒了謊。

有些人的交友檔案完全不誇大,一切事實都和盤托出。但Match.com上也有些人的交友檔案完全相反,我的謊話跟他們比起來可是小巫見大巫。例如,很多過重的人會說自己「愛好運動、膚色健美」,也有很多憤世嫉俗的人說自己有著積極的生活觀;要是我每找出一個這種人就能獲得一塊錢,一定能拿到一大袋硬幣。

每個人都會想要稍微誇大事實──我認識一位七十二歲已喪偶的婦女,她人非常好,但在Match.com的使用者檔案上卻註明現年六十九歲。 為什麼我在網路交友檔案上只有部分問題講實話,對某些問題卻不老實呢?那些在交友網站上也絕不說謊的模範生,又為何會這麼做呢? 賽局理論中關於「廉價溝通」的研究,就可以回答這些問題。

賽局理論如何分析「不誠實」的成本
廉價溝通架構會考量我的偏好,並分析這與我想吸引的女性偏好之間,可能有什麼衝突,引導我們思考在某個情境下,是否需要隱藏資訊,甚至直接撒謊。我的真實條件,通常符合我認為想與我見面的人心中預期,所以我在填寫個人檔案時,可以很快地根據真實情況,完成大部分的填答。但有時我可能會認為,某個真實的答案,在我想吸引的女性眼中看來可能不是那麼好。

賽局理論認為,這一切都與「效用」有關:我誠實坦白的程度,取決於我在他人身上想尋找的東西、我認為理想對象想找尋的東西,以及說謊可能要付出的成本。

賽局理論處理的通常是一方勝利時,另一方必定落敗的情境。這時就必須運用策略了。但是在合作賽局理論(cooperative game theory)所描述的情境裡,各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就像網路交友的雙方都是想找尋終生伴侶一樣,目的一致。若網路交友這個合作賽局要順利運作,每個人都必須坦誠以對,鉅細靡遺地揭露個人資訊。這也代表我眼中最迷人的女性,也會認為我完全誠實又詳盡的個人檔案看起來最吸引她。

嗯,不過, 雖然我們很希望有人能愛上自己真實的樣貌,事情卻沒有這麼簡單。我可能和一名女性互相吸引,但她卻覺得我最喜歡的網路影片一點也不好笑,或沒辦法接受跟一個會抽菸的男人約會。如果我在個人檔案上放了我喜歡的影片連結,或承認我偶爾會抽根煙,這名女性可能連見面的機會都不給我。所以我做了一個實際的決策──跟很多人一樣,決定隱瞞這些細節。

我的理智認為,就算這個女人在與我深入交往後發現這些小事情,她也會接受這些缺點只是整段關係的一部分而已。這些無傷大雅的欺瞞很合理,還幫了我們兩人一個大忙。這就是合作賽局──我們雙方的利益一致,而我只是搬開了一些達成目標過程中的小路障罷了。

交友網站上到處都是謊言
如上所述,我自己親身經歷,知道很多人會在網路交友檔案上謊稱自己的外貌姣好或態度樂觀。而且根據研究,我的經驗不是例外,交友網站上到處都是謊話。

傑佛瑞.漢考克(Jeffery Hancock)、卡塔琳娜.托馬(Catalina Toma)及妮可.艾里森(Nicole Ellison)三位學者,聯絡了許多交友網站上的使用者,查證他們在網站上提供的資訊真偽,發現大部分男性會在身高上灌水,無論男性或女性大部分都會低報體重,且大約有五分之一的人謊報年齡。但是通常大部分的人只是動些小手腳,把身高多加個兩三公分、體重減個零點五公斤、年齡下修個一兩歲而已。很少有人會說出漫天大謊──這其實也不意外,畢竟太離譜的話,在第一次約會時馬上就會識破了。

OkCupid的部落格也提供更多證據,證明網路交友檔案並非全為事實。部落格的統計發現,OkCupid的男性使用者平均身高比美國男性的平均還高,這實在相當可疑。而且不知為何,很多男性使用者都宣稱自己剛好一百八十三公分。這些使用者的薪資數字也同樣可疑──宣稱年收入十萬美元的人數,比合理數字高出了四倍。最後,他們也發現大家上傳的照片,都比本人看起來還要吸睛。

具體來說,他們發現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比較性感的照片與正常照片相比,性感照比較可能是很久以前的照片」。

越老實越劣勢,撒謊吹牛反而有利
在網路上讓自己看起來更年輕、更高挑、或更有吸引力的人,他們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我們舉一個比較極端(且虛構)的例子來說。假設羅傑是個毫無吸引力、令人討厭又失業的男人,想要跟一個超級名模約會,但是超級名模一定比較喜歡成功又有魅力的男性,幾乎沒有例外。所以,羅傑沒辦法在Match.com的交友檔案上老實填答、揭露一切,因為如此一來,他理想的約會類型根本不可能與他聯絡,也不會正面回應他的訊息。

所以羅傑捏造了一個故事,說自己家財萬貫、是個風趣的伴侶,且上傳某個男模的照片,而不用自己的照片。

但是有腦袋想出這種策略的人,一定很快就會發現這樣行不通。一旦羅傑真的與某位超級名模見面,對方一定會立即結束約會(有個叫做「假來電」(Fake-A-Call)的應用程式,專門幫助網路交友使用者逃離這種狀況)。羅傑知道,捏造不實的使用者檔案也沒辦法與超級名模約會,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只要找到能力範圍內可吸引到的最佳女性就好。

所以,現在羅傑面對的問題就有趣了──如何盡量讓自己看起來非常有魅力,但是又不需要說出世紀謊言,導致女性一見面便立即逃之夭夭?這兩者之間得巧妙平衡才行,很快地他就會揣測出哪些謊言不會被立即拆穿,而且可以吸引到他所能找到的最佳對象,而不會一看到他本人就立即轉身離開。

不幸的是,羅傑的謊言,以及其他類似的謊言,將對願意說實話的人造成重大的後果。羅傑及其他人的謊言,讓每個人都認為交友網站上的人都只是隨便講講而已。比如說大家都知道在Match.com上自稱「愛好運動、膚色健美」的人,其實是屬於「有點豐腴」的類別。

為什麼他們要撒謊?因為像羅傑這種在個人檔案中灌水的人會讓大家認為,既然每個人都會撒點小謊,那麼勾選「有點豐腴」的人,其實就是超級大胖子。每個人都會用別人的錯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如果在所有「有點豐腴」的人當中,只有我一個人沒有聲稱「愛好運動、膚色健美」,那潛在對象就會認為我其實是個大胖子,我就只剩下一小群願意跟胖子約會的對象可以挑選了。

老實的人因此落入劣勢,如果你堅持實話實說(而且還毫無隱瞞就更慘了),那麼「檔案灌水」現象,就會導致所有人假設你本人比檔案中更胖、更窮又更醜。 而且你在這份實在的個人檔案裡,還會強調自己沒有灌水──「真心誠意,絕無誇大或撒謊」,這種話也會被視為是空口白話。如果這種老實人可以取得什麼「實話實說認證」,或是自己組成一個專屬交友網站就沒問題了,這可能也是摩門教與天主教徒有特殊交友網站的原因之一。不過我認為這些教派成立專屬網站,比較大的原因是他們希望在自己的團體內尋找對象。

雙方利益越一致,揭露的資訊就會越正確
但如同我在本章開頭所述,我自己的網路交友檔案,清楚說明了兩件可能讓許多人退避三舍的個人資訊(青春期的孩子,還有一隻友善但不太了解「個人空間」與「保持衛生」為何物的大型犬)。為何我要老實交待這兩件事?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回到廉價溝通模型當中比較「正向」,也就是比較「合作」的層面了。在孩子與狗這方面,我與潛在伴侶的利益必須完全一致。沒辦法與我的孩子或狗自在相處的人,我是不可能與她交往的,畢竟我的孩子有一半的時間跟我在一起,狗則是二十四小時都和我在一起。

這就是廉價溝通模型的關鍵:資訊提供者及消費者的利益越一致,資訊便會越正確。撒謊這種賽局理論中不合作的層面,比較容易出現在每個人都有的基本資料中,像是喜歡的書、年薪、年齡等等。在這些基本資料上,我們都希望讓自己越有魅力越好;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青春期的孩子,和一個超大又毛髮旺盛的跟班,這些事物是沒辦法妥協的。

簡單來說,當雙方關心的利益並非完全一致時,就能預期某些人會扭曲事實。但當大家關心的利益一致,就不太需要擔心撒謊的問題。

投資分析師越灌水公司前景,越可能保住飯碗
我們會在交友檔案、履歷和遊戲節目上撒謊或說大話,但是出一張嘴不只是人的專利,我們在填寫網路交友檔案時所用的思考邏輯,也是讓企業及高階主管經常誇大事實的那一套。

達特茅斯學院的兩位經濟學家喬那森.金曼(Jonathan Zinma)與艾瑞克.齊魏茲(Eric Zitzewitz),便在其研究中紀錄下企業空口白話的案例。他們在研究中也指出,廣告詐欺的研究非常難得。例如熱衷滑雪的人,總是想在大雪之後找到降雪最多的地方,所以他們常常會根據前一天及前一個晚上的降雪數字,選擇去哪座山滑雪。這些降雪量報告在網路上都找得到。金曼與齊魏茲發現,渡假村會誇大降雪量數字,在可以因此獲利大增的時段(通常是周末)尤其明顯。

在網路上尋找另一半時,若認為自己的謊話很可能會被揭穿,就不會太過誇大,滑雪渡假村也一樣,當他們認為滑雪客可能揭穿謊言時,比較有可能說真話。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滑雪客就有辦法隨時質疑降雪量報告的真實性,例如二○○九年時,「滑雪報告網」(SkiReport.com)上就出現一篇文章寫道:「傑克森洞/泰頓渡假村(Jackson Hole/ Teton Village)的積雪高度絕非十五吋,根本是零才對!」這種即時回饋發揮了效用:金曼與齊魏茲紀錄某家滑雪渡假村公布的降雪數字,發現該渡假村開始能收到iPhone訊號之後,降雪數字便顯著下降。

另外一個企業空口白話的例子,便是主管的宣言。上市公司的高階主管常有機會展現空口白話的實力。設想一位大企業的執行長,手上很可能掌握不少公司股票,這種投資讓他有誘因在工作上好好表現,才能讓公司股票繼續上漲。但他同時想確保自己不會做出什麼砸破飯碗的事,也希望能不斷提升個人整體形象,日後才能獲得別的工作、董事會席次,或競選公職等等。執行長手中握有不少公司前途的機密資訊,可以視情形決定揭露或隱瞞。

過去二十年來,以股票或股票選擇權支付執行長薪資的公司,數量快速成長。這種薪酬制度之所以合理,在於企業必須確保執行長與股東的利益一致。精明的股東就像謹慎的網路交友使用者,或是正在篩選履歷的人資主管一樣。執行長每次發布關於企業前景的消息時,股東都知道他可能只是空口白話,所以很可能將執行長說的話打折扣;而執行長也知道市場會將他的話打折扣,所以不得不選擇誇大公司前景。

哈佛經濟學家傑瑞米.史坦(Jeremy Stein)仔細分析多位執行長的講話以及市場反應後,認為「因為經理人無法系統性地欺騙市場,所以根本不會嘗試說謊」這種說法,從根本上就是個謬誤。

投資銀行裡的股市分析師,也是金融市場裡另一群要角,同樣也被認定是可能會空口白話的一群人。當一間企業公開上市時(也就是在股票市場上發售股票),投資銀行的分析師會評估該企業的前景,據此做出對該支股票的投資建議。

根據常規,以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規定,執行此類分析的人應該與銀行內負責股票發行的人隔離開來。但是當分析師誇大預測價值時,能夠一併提升銀行其他服務的價值(特別是證券承銷業務),對銀行整體來說便能夠獲益。如果你也認為投資銀行內部有某些陰謀,事實上也不是沒有根據的看法。哈里森.洪(Harrison Hong)與傑佛瑞.庫畢克(Jeffrey Kubik)的研究顯示,分析師若對自家銀行承銷的證券給予越多正面評價,越有可能保住飯碗。

林修葳(Hsiou-wei Lin)與莫琳.麥尼克(Maureen McNichols)也曾仔細研究投資銀行分析師對於新發售股票的投資建議。他們比較了承銷業務銀行的分析師,以及獨立銀行(沒有證券承銷業的銀行)的分析師,兩者的投資建議有何異同,發現獨立銀行分析師對某間企業的預測評價明顯較為嚴格,比與該企業有關係的銀行內分析師還要嚴格。

但我們也能猜到,市場會預期到這種誇大的情形,所以與某企業有承銷業務關係的銀行分析師所做的投資建議,股市反應比較不會那麼大;而對獨立分析師的評價才有較大反應。

股市除了倚靠分析師與企業執行長提供資訊以外,也常常屏息等待某個人物發布聲明──那就是美國聯準會的主席。大家還記得嗎?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當年幾乎光挑個眉就能影響市場;金融危機襲捲美國時,柏南基(Ben Bernanke)所說的每個字都被拿來放大檢視。

美國聯準會主席的談話,也有可能只是說說而已。他可以在嘴巴上美化事實真相,或宣稱要調整利率,其實只是要安撫市場動盪而已。但聯準會通常不會清楚表露真正的想法,針對特定的金融目標只會提供一個範圍,而不會設定具體數字。

傑瑞米.史坦(Jeremy Stein)分析聯準會在揭露資訊方面的誘因(他後來也成為聯準會成員),發現當聯準會發布具體目標時,例如通膨目標為二%,其實真正的目標有可能是四%,但市場會無法達到聯準會真正的目標,並低估最終的目標。

當理事會公布一%到三%這種範圍時,比較沒有操縱的空間,所以比起舉出具體的數字,範圍值可以讓誇口的白話聽起來更可信。所以,或許我該更新自己的交友檔案了,我應該把年齡設定為四十五至五十五歲,身高設為一七八至一八八公分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