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椒魚 可 不是 魚 造 詞

3.�q�峹�ιϤ����A �i�H���D�s�Գ������ǯS�x�H2.���װT���]ƫ���s�Ԩ��CƬ�p�ɭԥ��ΩI�l�A���j�ΪͩI�l�Cƭ���W���r�H�G�CƮ�I�������㴳�I�CƯ�e�ϥ|�k�A��ϥ|�Τ��k�C�^

4.�q�峹�ιϤ����A�N�s�Գ����ͬ��ߩʤ����éR�W�C3.������X�]ƫ���ʮɶ��G�ߤW�CƬ�~�����ҡG�H�N�����s�B�˪L��ê����h�Cƭ�c�l��N�G�V�Ѳ��Z�B�����@�P��|���Z�C�^

5.�s�Գ��b�s�L�̦����ǥͦs���ۡH2.���װT���]ƫ�s�Գ����W���H�G���r�A�J��ĤH�|��_���ڡA�O�@�ۤv�CƬ�s�Գ����w���b��ê����_�θ������h�C�^

6.�ھڽҤ�A�����s�Գ����s�b�A��O�W������S�O���N�q�H2.���װT���]�s�Գ����s�b���ڭ̪��D�A�{�b��ԷũM���O�W�A�b�L�h�]�����B�e�ɴ��C�^

7.�O�W���s�Գ��b���ӷ|�����ܡH�ܤֱq�Ҥ夤��X��Ө��һ����C2.���װT���]ƫ�s�Գ����ƶq���h�CƬ�]���s�Գ��ݭn�b�H�N���a��Ϯ��A�{�b�a�y�x�ơA�ūפɰ��Cƭ�A�[�W�˪L�Q�}�a�A�s�Գ��H��S���a��i�H�~���A�K�|���������C�^

生態保育」是最近大家經常討論的問題,主要係近年來人類為求生存與發展,大量利用自然資源,使得部分資源因過度利用而漸減少或滅絕,因此而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了人類之後續發展;人類經反省後開始了解到在追求經濟開發及享用自然界富藏的同時,必須接受資源有限性之事實及考量生態系負荷能力,同時並需顧到後代子孫之需求,這就是生態保育的使命。
保育的積極行為包含對自然環境之保存、維護、永續利用、復原及改良等作法。野生動植物為重要之生態資源,其存在於生態系統中已有非常長久之歷史,對維持生態平衡之功能,具有關鍵性之影響。生態平衡之穩定及維持,不僅有助於維生物質如空氣、水、耕地等之產生,同時亦能保持良好之環境,供人類及萬物生存之所需。另就人類文化、產業及發展之觀點來談,自古至今,人類依賴野生動物生存,其不僅提供人類食物、衣料、醫藥、科學研究及裝飾品之來源,野生動物亦是人類精神、文明及野外休閒及自然觀察之對象。野生動物無論在生態平衡之維持及人類永續發展上,均扮演極其重要之角色,而人類於運用這些珍貴資源時,亦應抱持永續利用之保育態度,審慎經營管理,如此我們才能保有未來生存及發展之本錢。
 
生物多樣性指的是地球上千萬種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由這些生物和環境所構成的生態系。它包括了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與生態系多樣性三個層次。一九九二年國際間成立「生物多樣性公約」,我國雖非該公約之成員,但為保育國內之生物多樣性及配合國際間之趨勢,仍需積極進行國內野生動植物保育工作。

山椒魚 可 不是 魚 造 詞
山椒魚 可 不是 魚 造 詞


山椒魚 可 不是 魚 造 詞
山椒魚 可 不是 魚 造 詞


山椒魚 可 不是 魚 造 詞
山椒魚 可 不是 魚 造 詞


阿里山山椒魚是不是魚?答案是:「不是魚」。台灣山椒魚學名是Hynobius formosanus,又名台灣小 ( ㄋㄧˊ ),因身上山椒的味道,所以被稱做山椒魚,體長約6~9公分,終生具有尾巴,屬兩棲類生物,原本是處於寒帶的物種,約在十萬年前的冰河時期,他們移至台灣生活,就是所謂的孑遺生物,現可在台灣二千(或一千五百)公尺以上的高山(如玉山)看到他們的蹤跡,因為生活環境侷限,以及棲息地森林坎伐破壞,現已屬於瀕臨絕種動物。台灣山椒魚位於世界山椒魚中分布的最南界(緯度),目前可分為下列三種:阿里山型山椒魚、能高型山椒魚、南湖型山椒魚(一般分為阿里山山椒魚,台灣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目前的分類仍未有定論,可能有更多種,而台灣山椒魚和阿里山山椒魚也有學者認為是同種)

台灣山椒魚幼時以呼吸,在肺部發育完成後,鰓會逐漸消失,之後則會改為來呼吸,這時台灣山椒魚也可離開水面生活。(呼吸器官由鰓變成肺的過程中,發育較差,皮膚上於是分佈了許多黏液線,可使皮膚保持濕潤,幫助呼吸。)台灣山椒魚多半居住在較冷的溪流岸邊、森林底層的岩石。賴以維生的食物是地面上的節肢動物,每年的八月則是他們的產卵季節。台灣山椒魚也是由卵孵化成蝌蚪,再發育為成體。台灣山椒魚長得很像蜥蜴,常被誤認為爬蟲類

台灣的山椒魚,因生長在高海拔的山上,數量原本就稀少,這幾年因棲地遭破壞而面臨消失的危機,更因全球暖化,導致高山棲地縮小,而使得牠生存岌岌可危,因此,農委會這次修正野生動物保育法名錄,將牠列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指出,這種外貌跟壁虎、蜥蜴有點像的「山椒魚」,因名字中有「魚」而常被誤認為魚類,事實上牠是屬於山椒魚科(Hynobiidae)的兩棲類,又名「台灣小鯢」、「阿里山小鯢」、「土龍」,因體臭類似山椒味,所以被取名為「山椒魚」。

嘉義林管處表示,山椒魚的身體外表光滑,幼小的個體顏色較黑,長大後就逐漸變成褐色、咖啡色或淺褐色,牠的特徵是頭圓而扁,小眼睛,大嘴巴,有短短的四肢,可爬行於陸地及樹上,皮膚柔軟而黏滑,是台灣特有種生物。

林管處說,有很多遊客初次見到山椒魚,都會以為是壁虎、蜥蜴之類的生物,所以也不會放在心上,事實上,牠是極珍貴的保育類動物,但與壁虎、蜥蜴卻無親戚關係,反而與大陸國寶「娃娃魚」有血緣關係。

阿里山山椒魚是「國寶級」的台灣特有種兩棲類,嘉義林管處曾於2002年起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進行四年研究,由教授呂光洋研究團隊在阿里山的小山谷試驗,成功復育出小山椒魚,原本嘉義林區管理處有意在阿里山開闢高山溼地生態展示場,但後來卻無疾而終。

根據呂光洋的研究,山椒魚只分布在海拔兩千公尺以上的高山,阿里山區可在小山谷、溪谷及溪流兩旁陰暗潮溼處發現少數族群分布,由於牠的卵及水生幼體都生活在溪流中,因此,營造復育棲地溪流時,在冬季山椒魚生殖期間絕不能乾涸。

中文中有不少動物的名字裡帶有「魚」字,這是因為中國人喜歡把水裡游的動物都稱為魚的緣故,例如:章魚、墨魚、鮑魚、魷魚、鱟、星魚、山椒魚、鱷魚、鯨魚、文昌魚等,但事實上牠們都不是魚類。那麼,究竟什麼是魚呢?

魚的特徵
魚類屬於脊椎動物,而且是其中種類最多的一群,其種數比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的總和還要來的多,目前全世界已記錄有32,000種以上。要區別魚類和其他的脊椎動物,大致可依下面六個特徵來判斷。

特徵一:
均需生活在水中。因此身體變得較流線,以減少游泳時的阻力。

特徵二:
利用鰭在水裡運動。鰭兼具槳和舵的功能,可控制魚體前進、後退、上昇或下潛。

特徵三:
以鰓在水中進行呼吸作用。須張口引入海水,經過頭兩側的鰓交換氣體後,再由鰓孔排出。

特徵四:
大多表面具有鱗片來保護身體。魚的鱗片呈覆瓦狀整齊排列,其大小亦即鱗列數或側線孔鱗數是分類的重要依據。

特徵五:
多數硬骨魚可以利用鰾來調節在水中的浮力。有時可兼具發聲、呼吸或聽覺的功能。另外,鰾的形狀也是分類的特徵之一。

特徵六:
絕大多數屬於變溫或冷血動物。魚的體溫和水溫相近,只有少數大洋魚類體內溫度較體外高。

當然,其中有一些例外存在,這主要是魚類對不同環境適應的結果,譬如:肺魚、鯰、彈塗魚等可週期 地利用肺或其他呼吸輔助器官而離水生活;許多體型呈鰻形的魚類的鰭和鱗片則已經退化而不明顯;鮪或鼠鯊為了適應大洋長距離的洄游,體內可維持恆溫等。

牠們都是魚

(下圖)由上而下,依最大體長之大小順序為:海鱺、沙拉白眼鮫、大眼海鰱、長吻龍占、單帶海緋鯉、台灣鱒、青星九刺鮨、白鰭飛魚、金線魚、條紋豆娘魚。

山椒魚 可 不是 魚 造 詞

Photo Credit: 《魚類觀察入門》/遠流出版

牠們不是魚!

章魚、墨魚、鮑魚、魷魚屬於軟體動物;鱟是節肢動物;而星魚就是棘皮動物的海星,牠們身上都沒有脊椎骨,屬於無脊椎動物。

山椒魚 可 不是 魚 造 詞

Photo Credit: 《魚類觀察入門》/遠流出版墨魚

山椒魚 可 不是 魚 造 詞

Photo Credit: 《魚類觀察入門》/遠流出版

山椒魚 可 不是 魚 造 詞

Photo Credit: 《魚類觀察入門》/遠流出版山椒魚

而山椒魚是兩棲類,鱷魚是爬蟲類,牠們都以肺進行呼吸作用。鯨魚和海豚一樣是哺乳動物,牠們也是用肺呼吸,且屬於恆溫動物,和人類的親緣關係比魚類更密切。文昌魚看起來頗像魚,但是卻不是脊椎動物,而是脊索動物中的頭索動物。這些徒具魚名的生物,與魚的特徵不符,自然通通不是魚類。

本文摘錄自《魚類觀察入門》,遠流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山椒魚 可 不是 魚 造 詞

書籍介紹:

不管是在餐桌上,到魚市場或水族館,甚至下海潛水嬉游,我們總有許多機會接觸各式各樣的魚類。然而屬於海島子民的你,對於魚類世界的認識有多少呢?可知道飛魚怎麼飛?燈籠魚如何發光?海馬藉什麼傳情達意嗎?想瞭解魚類的愛情物語、不可思議的變裝機制與千奇百怪的覓食絕招嗎?

本書從「認識篇」開始帶你全面透視魚類,循序介紹魚類的構造特徵、感覺世界、呼吸、運動、攝食和生殖等;「環境篇」則掌握魚類的棲地與分布,一一探訪魚兒藏身的家;「觀察篇」一次傳授五十六科魚類的辨識要訣,並探討演化的祕密與有趣的生態習性;「附錄」則提供到魚市場、水族館,或下海潛水等實際又適用的魚類觀察行動指南,以及如何製作與保存魚類標本。

本書由治學嚴謹的魚類分類學者邵廣昭博士與致力於推廣解說教育的陳麗淑博士合著,並邀得自然生態畫家黃崑謀與賴百賢兩位先生共同合作。書中全方位的魚類知識、細緻擬真的動人手繪圖和數百幅珍貴的海洋生態攝影,不僅是四位作者長期累積的心血結晶,更是台灣魚類最精采的見證!

作者簡介:

邵廣昭

1951年生於基隆市,1983年底美國紐約州大Stony Brook生態進化系博士。回國後即服務於中研院動物所,1991-1994年出任首任海大海生所所長,1996-2002年接任中研院動物所所長,2004年起代理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曾任中華民國魚類學會理事長,現任海大講座教授。

回國迄今三十多年來,投入台灣本土魚類分類、生態及演化的研究,以及魚類及海洋保育及海鮮指南等工作。已發表約兩百篇學術期刊論文、五百篇以上技術報告、卅餘冊專書,包括《台灣的珊瑚礁魚類》、《台灣魚類誌》、《墾丁魚類圖鑑》、《台灣常見魚貝介類圖說》及《魚類觀察入門》、《魚類圖鑑》等。

對魚類多樣性科學及教育的貢獻包括:發表近三十種世界新種魚類及五百種以上台灣新紀錄,典藏台灣最完整之魚類標本,所建置之《台灣魚類資料庫》每月上網點閱人數達數十萬人,2005年負責主辦「第七屆印度太平洋魚類學國際會議」,有數百位學者前來台灣與會。2002年起推動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整合及開放,已建置TaiCOL, TaiBOL, TaiEOL及TaiBIF等國家入口網。

陳麗淑

1962年生於台北市,1997年取得澳洲詹姆士庫克大學海洋生物系博士學位。自1985年碩士班起,即隨中研院邵廣昭教授從事魚類研究;留學澳洲期間,隨Howard Choat教授在大堡礁潛水從事珊瑚礁魚類研究。

回國後任職於海洋科技博物館,擔任展示教育組主任負責展示規劃及海洋教育推廣執行。除著有《海水觀賞魚(一)》、《海水觀賞魚(二) 》、《台灣常見的珊瑚礁魚類》、《魚類觀察入門》、《我的海洋酷朋友-主題觀察別冊》等外,並有通俗文章散見各水族雜誌。

責任編輯:林奕甫
核稿編輯:楊之瑜


一塊五彩炫麗的板子,加厚可當桌板、陳列架層板,加大可當門市裝飾板,除了功能性充滿無限想像,更特別是這塊板子摸起來十足布料感,因為它就是由廢棄衣料所製成,而且這些廢棄衣料全都來國際時尚品牌的庫存品,經由台灣製造商的巧手改造為充滿功能價值的新產品。

近年來,「以廢創新」的故事正不斷在國際精品時尚界發生,主因來自全球環保意識抬頭,各種國際環保公約、全球宣誓,陸續祭出各項條款牽制著全球產業發展,進而促使低碳、低污染、低廢棄、3R(Recycle、Reuse、Reduce)等關鍵字,成為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時,也必須通盤考量的營運目標。

國際精品品牌更是如此,「其中一個原因是國際精品品牌長期背負著資源浪費的標籤,他們很想要趁勢翻轉。」工業技術研究院產品服務中心業務經理薛任慈強調,「也因此,上述關鍵字已逐漸成為品牌創造營收的必要指標。」午洋企業行銷部副總經理徐甄羚指出。除了面對環保的趨勢壓力,近年全球消費市場深受新冠疫情影響,導致許多國際時尚精品品牌面臨庫存品愈來愈多的挑戰,且無論是庫存服飾、門市展示用廢棄物、服飾製作廢料等,未來礙於碳權規範,都無法再任意焚毀。

受限於環境因素,國際精品品牌不得不積極尋找3R解方,也把這項難題拋給了他們的全球供應商,午洋就是其中接到挑戰的企業。

永續商機,用廢材說個好故事

成立於一九八四年,午洋是國際精品品牌的重要供應商,主營設計生產品牌門市展示用工具、層架等。近年,陸續有幾家國際品牌問午洋:「有沒有辦法可以讓廢棄物再生利用?」當拋出問題的企業愈來愈多時,午洋從中嗅出新商機,也把這樣的訊息從全球帶回台灣,「午洋揣測台灣製造業這麼厲害,也許可以找到夥伴一起來想辦法。」徐甄羚笑說。

於是午洋從不同領域尋找一些不曾合作過的企業攜手創新研發,不僅建立了獨特的國際時尚精品永續服務生態系,部分開發也已經獲得國際品牌肯定,成為品牌供應鏈的示範商。

邦泰複合材料公司是午洋的永續服務重要夥伴,共同承擔國際時尚精品永續服務生態系的基石者角色。成立40多年,邦泰是一家工程塑膠改性廠,主要針對客戶需求,提供塑料改性或加強性質的技術服務,譬如在塑料中加入剛性強度、不同視覺元素等,以改變塑料原有狀態。

當午洋找到邦泰時,「我們起初有點意外。」邦泰副總經理吳眉菱說,當時午洋告訴邦泰:我們要幫品牌把廢棄的碎布融入到塑膠中,再製成有功能的新產品,而且還不能融到不見布料的蹤跡。

對邦泰而言,塑料改質是每天在執行的工作,都有既定方法與製程,但午洋送來的品牌廢棄衣物混合了多種布料,成分有天然棉、聚脂纖維、PP纖維等,不同纖維擁有不同物性,卻要統統跟塑膠融合在一起,溫度、配方等都是影響成敗的關鍵。

新挑戰擺在眼前,午洋負責與品牌來回溝通,邦泰則與工研院材化所合作,在工研院實驗室進行試驗工作,包括材料分析與評估、改質試驗等,薛任慈指出,因為送來的材料太複雜,內含不同材質布料,及吊牌、金屬釦等配飾,研發團隊必須不斷試驗,想盡辦法針對各種材料進行粉碎、抽絲、融合、造粒,才將廢棄衣物變成塑膠母粒。

山椒魚 可 不是 魚 造 詞

時尚感的展示空間內,舉凡衣架、層板、裝飾積木,都是國際精品追求永續,將 ESG 可視化的展現。

山椒魚 可 不是 魚 造 詞

時尚感的展示空間內,舉凡衣架、層板、裝飾積木,都是國際精品追求永續,將 ESG 可視化的展現。

山椒魚 可 不是 魚 造 詞

時尚感的展示空間內,舉凡衣架、層板、裝飾積木,都是國際精品追求永續,將 ESG 可視化的展現。

一步步研究出複合材料融入塑膠的有效方法後,他們再次面對一個前所未見的大難題──品牌想將改性後的材料變成一個可說的故事。

徐甄羚補充指出,每一個國際精品都有自己的品牌故事、理念,環保意識抬頭之際,品牌商便想告訴消費者:時尚不等於浪費,過季或廢棄衣物可經由回收、改質、再造,並賦予不同功能與時尚樣貌重新回到門市,因此新製成的物件還必須存在看得見的廢棄回收的痕跡,讓消費者親眼認證品牌ESG故事的真實性。

譬如午洋、邦泰,及負責執行射出成型的富揚塑膠企業社已共同合作,運用廢棄布料融入塑膠中,設計開發出小巧的隨身置物盒、積木造型鑰匙圈等,這些產品的塑膠表面都可以看見一絲絲不同色彩的紋路,獨特又吸睛,但這不是混色效果造成,而是融入塑膠中的布料纖維所產生,被稱為「ESG可視化」。

山椒魚 可 不是 魚 造 詞

基石者整合,利基者技術疊加

在顧及生產效益同時,還要考量品牌識別度、時尚美感等層層要求,「真是困難重重,雖然邦泰短期需要投入較多成本,但我們相信永續材料是新發展契機。」吳眉菱指出。

邦泰面對的挑戰除了追求企業永續經營,也想要創造改變。吳眉菱坦言,現在人們都認為塑膠是有害物質,但其實塑膠對人類的便利生活帶來極大貢獻,只是因為人類不當處置塑膠,讓塑膠背上污染源標籤,因此邦泰也想藉由這次合作機會為塑膠創造新價值。

從效益來看,國際時尚精品永續服務生態系的兩個基石者,各自發揮不同功能,午洋主要是市場訊息提供者、轉譯者,讓生態系裡的每家企業都能清楚明白自己可以做什麼,換言之,午洋看到了機會,也知道該去找誰讓機會變成利潤;而邦泰則是主要技術供應者、生產者,也是機會變成利潤的關鍵實踐者。

在生產方面,這兩個基石者底下則有兩個支撐點,由不同利基者參與其中,一邊是負責射/壓出加工的廠商群,譬如富揚等;另一邊負責模具打樣,譬如升逸企業等,加上負責產品設計、推廣應用等合作廠商。目前這個生態系已串接起25家不同領域的中小企業。

譬如富揚主要負責將邦泰研發出的母粒射出製成具體物件,例如衣架、時尚造型眼鏡框、小型置物盒、積木等,談起加入生態系的機緣,富揚總經理陳建彰只笑說:「反正客戶有需求,我們就做。」

殊不知一個客戶需求,曾多次造成富揚的機器當機,因為這些由廢棄衣物製成的母粒內含有多種毛料纖維,在射出過程中,有些毛料會卡在機台裡,好幾度造成機台無法正常運轉,富揚只好先拆機清潔,才能繼續生產作業,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覺得應該試一試。」陳建彰認為,企業經營要不斷追求新成長。

山椒魚 可 不是 魚 造 詞

山椒魚 可 不是 魚 造 詞

廢材創新產品,成精品門市陳設

品牌商生產需求源源不絕地湧入午洋的開發清單中,找到邦泰之後,午洋又向外擴張尋找不同合作夥伴。譬如升逸企業便創造出讓品牌驚豔的產品。升逸主要生產熱壓板,過去主要以椰子等植物性纖維為原料,研發製造各式板材運用於不同空間,在午洋的邀請下也開始為廢棄衣物找出新用途。

如同邦泰、富揚,對升逸而言這也是一項新嘗試,要將不同材質的布料透過熱壓技術融合在一起變成堅硬的板材,「這是我們過去沒有想過可以做的。」升逸總經理邱奕智指出。

如同前述,複合材料融合是個困難點,它必須克服溫度、膠水濃度、配方等差異因素,而且這塊板材要產生功能性就必須軟硬適中,太硬怕無法釘釘子;太軟怕碰到水或高濕氣就鬆垮,所幸邱奕智與其團隊擁有近40年的功力,他們一次次調整參數,歷經數月努力才成功壓出令品牌稱許的作品。

當品牌不斷產生需求,午洋就必須把訊息傳回生態系,與合作夥伴再次投入改良過程,徐甄羚笑說:「我們不怕品牌提需求,這樣生態系才能生生不息地運轉。」

以效益來看,目前已驚艷許多國際時尚精品大廠,已把品牌過季廢棄衣物送到台灣進行產品試驗,未來消費者走進品牌門市能感受到台灣廠商的創新技術與能量。其中,在生態系夥伴合作下,持續完成新的改質配方設計與創新產品,基石者與利基者們也持續投入自主創新與設備升級,未來可期。

從解決客戶的問題出發,午洋與邦泰帶領著生態系裡的企業,把他們未曾想過、未曾做過的事,變成了一件件真實的、具功能性與時尚標準的創新產品,無形中也獲得了技術升級,未來午洋與邦泰也將化被動為主動,更積極擴展出新市場與新商機。

多元觀點:探索時尚品牌ESG新解方

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 林宏遠專訪

整體而言,國際時尚精品永續服務生態系展現出台灣中小企業一起站上國際舞台打團體戰的氣勢,生態系裡的每家企業都掌握了部分關鍵技術,再各自從中找出可迎戰未來市場需求的能力與優勢。

起初是由午洋先看到商機,也就是國際精品對永續材料的需求愈來愈高,但午洋沒有材料開發技術,卻具備了高度熱情與整合能力,於是午洋很快組織起一個團隊來對應市場需求。最特別是這個生態系有兩個基石者,且缺一不可,若沒有午洋看見機會,品牌需求就很難被正確傳達;若沒有邦泰,品牌與午洋的天馬行空想法也難以落地實現。

這個生態系另一個成功點是,促使每家夥伴企業都在做過去他們不曾想過、不曾做過的產品,當這些產品開發成功,企業會跟著技術升級,也會有能力創造新產品或新市場,未來也有可能從利基者變成基石者。

以態勢來看,這個生態系還處在商機剛萌芽期,充滿著不確定性,也具有無限可能性,或許生態系可直接把國際品牌方拉進來;或許可主動出擊另朝向快時尚永續服務探索,快時尚的衣物汰換率更高,更有可能需要這群幫手來為其創造新環保材料。總之,國際時尚精品永續服務生態系就是個動態演化過程,未來發展絕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