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 跟 痛

足跟痛,该怎么办?

“人老足先衰”,足跟痛是一个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约10%的人一生中都曾遭受过足跟痛。疼痛一般反映在一侧或两侧的足跟底部,不红不肿,久立行走或伸屈足趾时则疼痛加剧。

双足跟部是人体负重的主要部分。跟部皮肤是人体中最厚的部位,其皮下脂肪发达致密,又称脂肪垫。在脂肪与跟骨之间存在滑囊。跖筋膜及趾短屈肌附着于跟骨结节前方,跟腱呈片状附着于跟骨结节的后上方。

疼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脂肪垫、筋膜等处病变而引起的。常见的疼痛部位为跖跟骨的筋膜炎,约80%的足跟痛患者发生于筋膜部位。足跟痛的真正病因尚未清楚,主要诱因是久立行走后,长期与慢性的骨骼退化,软组织无菌性发炎而引起疼痛。跟骨骨质增生或骨刺是不会直接导致足跟痛。有骨刺的患者不一定会有足跟痛,而患有跖筋膜炎的患者也不一定会有骨刺。

中医认为,足跟痛多因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内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气血不能濡养足底部,筋骨肌肉失养而不荣则痛。风寒湿外邪、外伤或慢性劳损导致气血运行受阻,经络瘀滞而不通则痛。

常用治疗穴位:
承山: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
太溪: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昆仑: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涌泉: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大陵:腕横纹中央(内掌纹尽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保健按摩拉筋疗法:
方法1(近端按摩法):伸足趾跖,再按揉疼痛点2-3分钟。按揉涌泉穴。继按揉与捏压太溪、昆仑、承山穴以及跟腱肌肉群。
方法2(远端按摩法):用一手拇指尖尽力捏压另一手内掌纹尽(大陵穴),捏压1-3分钟后,一松一压,有规律和节奏地点穴,缓解后再继续捏压。右足跟痛则点压左手。左足跟痛则点压右手。双足跟痛,可先后点压双手穴位。

方法3小腿拉伸动作):将双手平放在墙上(约平胸前部)。健侧下肢在前,膝盖微弯。患侧下肢在后,小腿拉直。保持双脚平面在地板上。身体往前倾,患侧小腿拉伸约20-30秒,并有节奏地呼吸。

中医外治法
中医膏药用于足跟薄贴或敷药包扎,或温水加适量的醋泡脚15-30分钟,可达到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强筋健骨、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效果。

预防与调护
1.)选穿宽松、合适的鞋子, 鞋内加软垫,避免穿平底鞋,室内穿拖鞋保暖。
2.)长期坚持足部锻炼,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及弹性。
3.)避免劳逸过重, 不宜过久站立行走。
4.)每晚用温水(可加醋)泡脚,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以避免足跟痛的发生。

【注】:病情因人而异,如足跟疼痛严重或加剧,请咨询专业的医师。

Post Views: 1,184

如何治疗足跟痛?

避免跑步及其它加重疼痛的活动;.
冰敷:用毛巾包裹冰块敷于足跟和足底,每天4次,1次15-20分钟;.
药物治疗:口服阿斯匹林或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必要时局部注射类固醇类激素;.
矫形器具:使用特殊足垫支持足中弓区域;.
手术,对于保守治疗半年以上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以关节镜微创治疗为主。.

什么 是 足跟痛?

足跟痛(painful heel)指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 又称脚跟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

跟骨痛是什么原因?

跟骨痛概述 足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由于足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近处,质增生及压痛;侧位X 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

足跟痛吃什么药?

止痛:脚后跟疼痛的患者可遵医嘱口服双氯芬酸钠、洛索洛芬钠、布洛芬等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缓解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以及关节处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疼痛症状。 对于拉伤、挫伤、扭伤及慢性劳损性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促进血液循环:迈之灵等药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脚后跟肌肉的疼痛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