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 无 所争,必也 射 乎 揖让 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陈昌文解读《论语》:
孔子说:君子没有跟人争斗的心思,君子心态是很平静的,平常就是修炼自己的技艺,修炼自己的水平,自己的水平越来越高了。
如果说非要与人争个输赢,那么可能就是射箭比赛了。
孔子那个时代,射箭是一项全民运动。大家喜欢比赛射箭。
君子去比赛射箭,一定是懂礼数的,相互敬礼,切磋技艺。
自己好好射,发挥出自己的本事,赢了不骄傲,不嘲讽其他比赛者。
输了,也不怪其他比赛者水平比自己高。
比赛完毕了,大家在一起喝酒,相互玩乐,相互探讨,并不仇视别人,也不会找别人麻烦。
这样就算是君子之争了。
这段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的。
比如,我们现代很多人说,生存压力太大了,怪社会压力大,房价高,自己买不起。
这都不是君子之争。君子之争,永远是在反思自己,修炼自己。
为什么别人能买得起?就我买不起?
这肯定是我自己的问题,不是社会的问题,也不是房价高的问题。
有君子心态的人,才能找到问题的本质。
与君子对应的是小人心态。
自己落后了,就怪社会,怪别人,自己技不如人,就说是因为别人太厉害了。
有一句话说的是,不是我们无能,是鬼子太狡猾了。
这是小人心态。
君子找自己的问题,修炼自己。
小人找别人的问题,抱怨环境,上天,赢了嘲讽别人,输了不满别人。
不懂礼数。

  老子说“无为”很多,但事实却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老子不止一次地说“为无为”。例如,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很明显,他的意思乃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踏踏实实做好该做的事情,最终的成功便水到渠成了。这就像读书人毕业找工作,如果学得好,还怕没工作?

  你“事”于“无事”之时,别人有事时你就轻松了。品味“无为”就像甘于寂寞,寂寞之后的成功就像甘甜的水果,孔子盛赞尧舜的“无为而治”,那可不是一般的境界。

  孔子所言“不争”也是如此。他说“君子无所争”,凡有所争,多为名利;心有礼义,便无所争。孔子儒家强调修己,主张循理而动,人生活在社会中,作为“成人”,不论是谁,不论在哪里,都应按照该做的去做,遵守社会规范。人的行为恰当与否,都有“度”的要求,无论你称呼这个“度”叫做“法”,或者唤作“礼”,无非都是中正合宜,不偏不倚。如果大家都以礼为标准规范自己,则争无所争。《礼记·乐记》所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然而,规则、法律在那里,为什么还有人不守规矩?为什么还有人违法乱纪?孔子认为,治人情,修人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离开了礼就很难做到。这里的前提,是要有遵守礼的自觉。制定规则容易,遵守规则很难,孔子在《论语》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有仁德,彼此关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才会去争、礼让,才能“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不难看出,孔子说的“不争”乃以修己、克己、反省自己为前提。他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则常苛求别人。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多督责自己就可避免怨恨。责己厚,责人薄,这个方法一定很管用,所以《白虎通·礼乐》说:“礼所揖让何?所以尊人自损也,不争。”孔子指出过许多修身的方法,中心都不离“修己”。比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胸襟开阔,心底坦荡,宽以待人,博厚包容。孔子不争,曾子分析说:“见人之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争也。”见贤思齐,别人有善行,就努力学习,而不嫉妒不服,这样,哪还用得着与人争胜?

  孔子有他心目中儒者的标准,他在《礼记》中论述“儒行”时说:“儒有居处齐难,其起坐恭敬,言必诚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日常起居庄重恭敬,诚信中正,不争平坦之处,不争舒爽之所,爱惜生命,保养身体,为人修养若此,何惧做事不成?

  如果从事管理,使人不争,就必须为国以礼,为政以德。孔子管理思想的精到之处,在于强调为政者的“正”,强调为政者自身的榜样力量,让“地位高”的人意识到“责任大”;让“尊贵的人”同时也是“高尚的人”。所以他说:“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只有君子才能造就君子,境界高了才能“化行若神”。多看他人的长处,多看自己的不足,就会减少争执,去除怨愤。《孝经》中说:“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左传》襄公十三年说:“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这是“有道之世”的特征,是“君子之治”的效果。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争”也不是什么事都无所谓。做事可以比贡献,修养可以比水平,这是“君子之争”,为的是更加平和中正,为的是提升幸福指数。例如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本来没什么可争的,如果一定要有的话,那就是比赛射箭吧。比赛射箭不是角力斗勇,而是看谁心境平和,适度中正。孔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射而不中,退而反省,这就像一个人的反躬自省。所以,比赛在于敦促射者反身修己,因而双方彼此谦恭礼让,相互尊敬,以胜负饮酒。这样的竞争才是君子之争。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意思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1] 

中文名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出    处《论语》八佾篇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1]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参考资料
  • 1    孔子.《论语》: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八佾,51页

  这一章是讲君子与人无争。如果必定说君子有争的话,那么大概也就是讲射箭了。射是儒家的六艺之一,所谓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六种技能。射箭是用于战斗,平时射箭可以做为比赛,比赛中讲究射礼。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如果说要争,那只有说是射箭,是指到在射箭比赛当中,君子依循射礼,『揖让而升,下而饮』。有的古注把这一句七个字,句读放在「升下」后面,就是「揖让而升下,而饮」。这两种句读的分法都讲得通。

  朱子的分法是讲「揖让而升,下而饮」。这是讲到射箭,在射之前先要作揖,要礼让。这个揖让,是升堂之前的一个礼节。下而饮,是下了堂之后就要饮酒。胜利的和输了的都要饮酒,不分胜负的,而且是让输的先饮,赢的陪着输的饮。你看看这种礼节多好,完全都是一种谦让,赢的先让输的饮酒。根据汉儒的批注,把「揖让而升下」分为这一读,「而饮」又是一读。这是讲到升堂、下堂都要作揖行礼,这样应该来讲是更好的。雪公老人采取这种说法。就不管是升堂前还是下堂后,都要揖让而饮。

  所以『其争也君子』,这讲到君子之争只是比赛他的技艺,看谁能射中正鹄,射中靶心,是争这个,在技能上相比较。除了射箭这种技能以外,其它的都在礼让。这不同于小人,小人什么都争。赢了别人就沾沾自喜,生起傲慢心,输了气就不顺,这个嫉妒心、不平的心就生起来,这都是小人。

  雪公引「射义」的话来讲,说「射,仁道也。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这个射箭,其实里头都含有仁道。君子射箭处处都体现着仁道,处处都依礼而行。射箭射中了固然好,那发而不中,没射中靶心,比赛输了,绝不怨比自己强的人,不会对赛过自己的人生嫉妒、生怨恨,而是反求诸己。为什么射不中靶心?自己的技能还不够精湛,回去更加的去努力练习。这是君子射箭。

  朱子的《集注》当中有一段话说,「言君子恭逊不与人争,惟于射而后有争。然其争也,雍容揖逊乃如此,则其争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争矣。」所以这一章《论语》讲的就是君子恭敬、谦逊。恭敬,自然他就处处合礼,合乎礼节。谦逊能够处处相让。你看,赢了的都要让输的先饮酒,这就是表示谦逊,不与人争,不争那个名,不会争冠军。在射箭上,这些技能上,这种比赛也是相互砥砺,所谓切磋琢磨,互相之间能够砥砺上进,使到彼此的技能更加提升。所以,这种争不是小人之争。

  君子的这种射礼,「雍容揖逊」,雍容是容貌端庄,和蔼而高贵。行礼作揖处处体现谦逊的精神,所以称「其争也君子」。君子实际上是在德行、在学问、在技能上来提升,以无争之心,不与人争的心,去勉励自己上进。这不是小人的那种相互的竞争。小人的争一定要赛过别人,我要第一,把别人都打下去。这种是强梁的心理,好胜的心理。那这个就没有了君子之德,仅仅是技能上来竞技。

  我们再看雪公老人有一段话说,「此章重在君子。所谓君子,乃学而能立之士」。君子好学,学什么?学圣学贤,能立起来。立是什么?他的德行、学问有根柢,这种人他在境界当中不会忘记自己的志向,不会失礼,绝没有争强好胜之心。对于功名利禄,君子要不要?当然他不会排斥。如果功名富贵可以用来帮助社会、帮助大众,君子也会接受,但他不是要争来。如果违背道义,违背仁道,那给他君子也不要,视富贵如浮云。

  对于道德仁义、学问技能,君子一定每天努力的去学习,发愤图强。修身以等待天时,等待机会为社会大众来服务。有这种服务的机会,他也不会故意让掉,所谓「当仁不让于师」,该做的他一定会做。正如前面讲到的,「见义不为,无勇也」,见到该做的他也会当仁不让。如果该做的不去做,那就变成没有勇气了。「其争也君子」这句话,我们细细的玩味,来体会君子的风范。

  蕅益大师在《论语点睛》当中点了一句,说「必也射乎,正是君子无所争处」。他用回《论语》的原话,但是把它倒过来,立刻就把君子的风范给我们和盘托出。《论语》当中讲「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蕅益大师把这话掉过来,「必也射乎,正是君子无所争处」。也就是说,若必须要君子有所争的话,那么君子唯有用射箭来表现他的无所争,表现他的仁,表现他好礼。所以君子之争,如果说争,那只有是什么?争着将自己德行学问礼仪技能往上提升。他不与人争,他与自己争。所以,射箭射不中,必定反求诸己,他不会怨别人。也不会怨:「今天怎么这么大风,把我的箭都吹跑掉。」,「这箭是哪个厂家生产的,怎么就射不中?」他不会怨外在的东西,不怨天、不尤人,唯有自己修身以等待天命。

  如果有这个机缘为众生服务,这可以兼善天下,这也是不亦乐乎。如果没有这个机会,君子也不与人争,不会去争功名利禄,也不会出风头。唯有独善其身,每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人不知,没有把君子请出来,他也不愠,不会烦恼。不怨天、不尤人,这才是不亦君子乎。在《弟子规》里面讲,「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这就是君子之争。他跟古圣先贤比较,跟现前的贤者、君子来比较,自己德行、学问、才艺是不是不如人。不如人,自己要好好勉励自己,努力学习提升,这是君子之争。

  【评析】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